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白杨礼赞》表格教案
1十四中教学支持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课题《白杨礼赞》(第一二课时)授课时间设计者王喆教授者王喆学科语文授课班级九(1、4)授课时数四课时课型新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理清结构层次。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能力目标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情感目标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教学重点1、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3、在记叙中抒情。教学难点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学方法1.诵读法2.质疑法3.鉴赏法4、点拨与探究结合法。教学资源录音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是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的灿烂明星。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象征手法: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1)比喻可学生联想学生听讲批注学生联想历史思考学生听讲批注2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4、解题:“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三、朗读(一)第一步:读与感(这一步的创意是:上课之初就让同学们读起来,让同学们感受课文中的形象,感受课文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表达意图。)1.同学们朗读课文。2.议一议自己的阅读感受。(二)第二步:读与思(这一步的创意是:品读“白杨生长的环境之美”这一部分。用朗读与思考的方式,理解作者的用笔之妙,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1.同学们朗读课文“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行驶”这一部分。2.教师点示这一部分的内容层次,同学们再读。3.问题思考:①这一部分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有:②这一部分突出的内容是:③这一部分为什么不写白杨树的“出场”?④议一议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教师的点拨、讲析穿插其中)4.女生再朗读这一部分,男生朗读白杨树“出场”那一部分,体会作者笔法的高妙。(过渡)(三)第三步:读与悟(这一步的创意是:悟读“白杨树的形神之美”这一部分。用教师不讲析的方式,巧妙设计问题,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1.同学们自由朗读“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一段。悟一悟这一段的层次划分的问题。2.老师:这一段可以划分为两大层次。3.老师不提示,请同学们在“悟”的基础之上读出课文的层次。女同学读第一个层次,男同学读第二个层次。教师点拨:第一个层次是写白杨的形态之美,第二个层次是写白杨的精神之美。前者是“实”,后者是“虚”。4.老师不提示,同学们读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在总说与分说之间进行停顿。学生听讲批注学生组分段朗读各小组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指定学生朗读学生批注学生思考学生听讲批注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思考回答朗读学生批注学生朗读3教学过程5.老师不进行提示,四个小组读段中分说的内容,每个小组读一个层次,各自掌握停顿。6.教师说,这段文字的第一层次主要在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将它们读出重音。7.教师说,这段文字的第二层次主要在句子成分的增加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将它们读出激情。8.这段文字有几个词写出了白杨形象与性格,试将它们读出来(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9.想一下,这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呢?(通过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塑造白杨树正直、团结、进取、坚强的形象,以便进一步突出它的象征作用。)(教师的点拨、讲析穿插其中)10.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体味以上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朗读有怎样的帮助。11.同学们动情地朗读。(过渡)(四)第四步:读与品(这一步的创意是:品读“白杨象征的意蕴之美”这一部分。用美点品析的方式带动对全段文字的品析,理解课文的意蕴。)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这一部分。2.思考:这一段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3.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老师评点:层次之美--两个层次,由实到虚,由形体到联想,由形体到象征。第一层次由抑到扬,第二层次逐层深入--由近到远,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由物到精神。用词之美--课文中到处都是褒义词。句式之美—“当你……难道……难道……难道”是一组排比反问句,第一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接着三句说了三种象征意义,从普通农民说到部队哨兵,从具体的人说到精神和意志。“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带动着抒情议论的步步深化,让人们感受到语言文字之中洋溢着的激情。抑扬之美--先抑后扬。作者赞美的是另一种美:白杨树的美,伟丈夫的美,作者一日气说了白杨树七种可贵的品质,高扬了时代的浩然正气。情感之美--课文中那带有强烈抒情意昧的议论显得动人心弦。就拿“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一句来讲,作者从各个方面评议颂扬了白杨树的优秀品质,而且层层递进,说了一层又一层,将白杨树美好的形象镌刻在我们的心中。用词之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八个形容词或者说八个褒义词语分三个层次表达,激情好浓崇敬好深,好像在赞美白杨树,实际上已经在赞美伟大的抗日军民。构思之美--因物生情,托物言志。让人由村展开联想,让人由白杨树的品质想到北方的农民,让人由白杨学生朗读学生批注相关句子学生朗读学生勾画相关词语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批注学生回味学生品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思考学生批注4教学过程树的坚强不屈想到抗日军民,让人由白杨树的精神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这是由白杨写到人,表现出深刻隽永的意蕴。象征之美--作者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文中物与情、物与人的相通之处、共同之点,也就是文中所描写的白杨树的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力求上进、坚强不屈与北方农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所显示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精神内在的一致性。5.同学们激情诵读、演读这一部分课文。(过渡)(五)第五步:教师小结。1.我们学习的这些美,集中到一点,可以说是作者的情感之美。2.联结这些美的纽带,就是文中的“主题句”的反复。3.阅读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中心: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同学们激情品读学生思考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要求背诵的段落板书设计1、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教学感悟5十四中教学支持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课题《白杨礼赞》(第三四课时)授课时间设计者王喆教授者王喆学科语文授课班级九(1、4)授课时数四课时课型新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理清结构层次。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能力目标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情感目标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教学重点1、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3、在记叙中抒情。教学难点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学方法1.诵读法2.质疑法3.鉴赏法4、点拨与探究结合法。教学资源录音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一、探究学习第一至三部分1.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2.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3.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4.在第三部分中找出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思考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它的含义又是什么?明确: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学生浏览课文思考回答学生
本文标题:《白杨礼赞》表格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41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