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无之无化》之“世界的拒绝”解读彭富春
《无之无化》之“世界的拒绝”解读彭富春(2005.02—2005.06)海德格尔研究存在自身与存在者的区分:Beingitself与beings这是海德格尔的区分。西方传统中存在就是存在者,有完满的存在者(金色的圆球——巴门尼德)与不完满的存在者。存在:tobe(动词不定式,这在汉语中不存在,有人把它译为是,在等)。存在问题并不是一个动词不定式的问题,在汉语中,道与存在比较接近。如此理解的存在都显得虚无,存在不是存在者,那么它就是虚无。存在与虚无的关系:存在就是虚无,它们不是两个东西。存在,虚无不是一种状态,对象(对象是主客体思维),它是非客体性。虚无:思想,事情,规定的规定(三者都被虚无规定)。追问与透视:走近海德格尔,然后走出海德格尔,沿着他的思想走一遍。导论:无作为思想的事情的规定第1、2段: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追问存在的意义。从存在自身区分于存在者。如此理解的存在却显现为虚无。与此相应的不是“存在和虚无”,而是“存在作为虚无”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形成主题。存在存在着,凭借于它作为虚无虚无化。以此方式“无”成为了海德格尔观念中的思想的事情的规定。延此路线本着试图追寻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以期获得对于“存在的意义”新的透视。“存在作为虚无”,此同等设置听起来已经十分陌生,因为哲学的历史只知道“存在和虚无”这一题目。但海德格尔的思想表明:如果存在给予去思考的话,那么虚无也将同时呈现。倘使哲学是存在的历史的话,那么它同样也是虚无的历史。那被海德格尔思想视着与己对抗的哲学的历史是怎样思考存在和虚无的呢?【讲解】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是存在者作为虚无。首先要追问西方哲学史如何讨论虚无。第3段:在哲学历史的开端让我们追忆巴门尼德。女神给他指引了三条道路:存在之路、虚无之路和要死者之路。存在要被思考和言说,它必须存在。虚无不存在,它既不可思议,也不可言说。那要死者之路没有作出任何决定,以至于存在和虚无都是无所谓的。但是存在是存在,不是虚无。因此存在既不源于虚无,也不归于虚无。在此意义上虚无完全被思想和言说所排除。在中世纪,上帝乃存在,而虚无意味着非上帝的存在者的离席。在形而上学的终端黑格尔指出:“纯存在和纯虚无是同一的”。存在和虚无在这种范围内同属一体,当它们在其非确定性(应该是指非被规定性,即自己规定自己)和非中介性上一致时。因为其否定的意义,虚无在哲学的历史上没有形成主题,更不用说存在作为虚无了。【讲解】西方哲学史是从古希腊到黑格尔。在古希腊,巴门尼德是真正的形而上学之父、第一哲学之父。泰勒斯的哲学是自然哲学,不是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巴门尼德残篇《论本性》(或译为《论天性》、《论自然》)中指明了两条路: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真理是唯一的,意见可以有很多,当然也可以说还有第三条虚无之路,但虚无是不存在的,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是存在的。意见之路是要死者之路,似是而非,人走在真理之路与虚无之路之间。A、真理之路:a.存在被思考研究,它必须存在,这里不是可能存在或现实存在,存在作为自身而言是“必须存在”。b.存在在要被思考,存在和思想是同一的。c.存在必须被言说。B、虚无之路:a.不仅不存在,而且必须不存在。b.必须不可思考c.不可言说。C、人(要死者、智慧者)之路:处于存在与虚无之间,似是而非,作为自然状态的一般人都在这条路上,哲学家应告别这条路,且防止走上虚无之路。在巴门尼德这里,存在和虚无相对立,与赫拉克利特的变化相区别。后者是有无之变。中世纪从上帝出发,存在是上帝的在场或显现,虚无是上帝的缺席。近代,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纯粹的存在和虚无是同一的,因为纯粹的存在只是它自身。这种同一改变了古希腊和中世纪对存在和虚无的态度。同一源于非确定性和非中介性。非确定性指事物成为自身必须获得自身的规定。非中介性指事物的发展经过辨证的过程。当事物停留在自身,没有与外界发生关系时就是非中介性的。综上,虚无在西方历史上是消极否定的,不可能成为主题,存在却是根本性的主题。因此“存在作为虚无”不能成为主题(中国重道的无和空,但是和西方有很大差异)。第4段:正因为哲学的历史没有思考虚无,所以我们必须和海德格尔一同追问:什么是这个虚无自身?康德认识到了一种虚无,即一个没有对象的空洞概念或者一个没有概念的空洞对象;一个空洞的概念的对象或者一个没有对象的空洞的直观。这些样式却不能和海德格尔所思的虚无认同,因为此种虚无与存在者的虚无毫不相干。【讲解】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思考虚无很多的人,因此最具代表性。康德是从人的认识功能出发思考虚无的。人的认识功能有感性(直观)、知性(概念)、理性(理念)。但一般的认识只相关于感性和知性,理性只提供原则。前两种虚无,即没有对象的空洞概念和没有概念的空洞对象都是就概念与对象的关系提出的。四种虚无中只有一种与直观相关。康德的虚无始终是存在者的虚无。第5段:只要虚无理解为存在的虚无的话,那么它必须与否定和褫夺相区分。当虚无表明存在的本性的时候,不和否定只具有陈述的特点,它作为存在者与其他的存在者相关。根据海德格尔,存在者之不和否定已设立了无之无化为前提,因为此使彼成为可能。但这是如此发生的:无之无化自身显示为敞开和自由,在此否定才有其可能性。这又继续导致否定能够去否定存在者。因此不和否定为无之无化所规定并成为其衍生样式。如果无之无化本源地不理解为否定的话,那么它也不能把握为褫夺。褫夺标明存在者的缺少和原本属于某物的缺乏。因此它是存在者否定的一个样式。在这种否定中,它还不与虚无自身相关。因为虚无不能是存在者的缺少和缺乏,而是存在的本性。只有当存在作为虚无虚无化时,存在者的褫夺才是可能的。【讲解】回顾本文的思路:首先直接表明思想的主题,然后回到西方历史,得出结论,即没有思考虚无。注意不能用海德格尔之后的东西来阐释他,只能说其影响。再次,思考西方哲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关于虚无的思考。最后回到海德格尔自身,如何规定虚无。思考海德格尔自身对虚无的规定时,又是从否定的意义出发,首先将虚无与否定、褫夺相区分。虚无与否定和“不”相区分。否定和“不”仍是陈述句的形态,还是一种存在者的样式,而不是存在自身。存在的虚无也不是褫夺,因为后者是事物本身具有的特性被剥夺。否定和褫夺只有在虚无虚无化的基础上才能发生。第6段:因此虚无既不能理解为否定,也不能理解为褫夺。那么虚无怎样才能被规定?海德格尔的回答为:虚无虚无化。它无化,凭借于它与存在者相区分。本体论的区分已照亮了这样一种虚无与存在者相区分的意义,它意味着:存在不是存在者。在此范围内存在同样是虚无。基于同一原因,区分自身也是虚无本身。正是在此虚无与存在者的区分中,无之无化才能被经验到。“无的本性立于偏离存在者和远离存在者。”但是,这不是虚无的消失,而是它的启示。【讲解】虚无虚无化是同义反复,如果我们给予虚无一个确切的说法,那么就会把虚无当作存在者。同一反复的表达式是理解海德格尔的关键,它不是非逻辑。海德格尔是为了让我们放弃存在者的思维,回到存在本身。虚无化是一个动词,表示过程、动态性。虚无虚无化是本体论的区分,也是通常说的存在论的差异。存在论实际上就是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差异异于区分,是因为差异是状态性的,区分则是动态性的。德理达的延异也是如此。那么什么是存在论的差异?即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区分于存在者。由前者可以推出存在是虚无。“不是”代表差异和区分,而差异和区分自身也是虚无化的。存在论的差异表明它偏离、远离存在者。但是偏离和远离不是存在和虚无的消失,而是存在自身的揭示。第7段:虚无的启示在于,虚无让存在去存在。虚无以此拥有它具有动词化形态的表达方式。“分词形式的虚无化是重要的。这一分词表明了存在以确定的‘活动’,存在者唯有借此才存在。”作为活动,无之无化既非手前之物,亦非手上之物,更非存在者的消失,而是理解为存在之让。此让然后是纯粹的给予。而它所给予的正是存在。在给予之中最后生成了生成。【讲解】虚无虚无化具有动词意义,动词早于名词。从过程、动作方面给予了新的解释。虚无不是手前之物,不是手上之物,不是存在者的消失。虚无是存在之让,即让存在,相对于制造存在。消极中包含有积极。让——生活中代表强大,或最高的人生态度,泰然让之,上帝造人就是让人成为人。让是纯粹的给予,所给予的正是存在。给予与所给予当中出现了生成。第8段:正是凭借于自身的敞开,虚无给予了人的此在。而此在作为存在之此“生存”着。这一此同样也是存在作为虚无的敞开。如果人立于存在之此的话,那么他将成为“虚无之地的拥有者”。作为如此,人将发现走向存在者的通道,此存在者同样本源地在无的敞开中显现出来。【讲解】这里谈论的是虚无与人的关系。人的存在是此在,Dasein。Da具有方位性,在这里。但此不仅指在这里,而且在这里的这里是什么地方?是林中空地,敞开和遮蔽的地方,如同巴门尼德的要死者走在存在和虚无之间。此在既是存在者,又是他的存在。海德格尔称之为生存existence,本义是绽露出来,显示出来,突显出来。生存如何可能?要回到林中空地,存在与虚无的游戏。人是虚无之地的拥有者。第9、10段:在无之无化中,虚无已作为存在升起。这样虚无成为了“思想的事情的规定”。海德格尔用此标明了他的整个思想道路。此规定自身显现为虚无。“规定不带来任何新物,因为它导向古之最古。它要求停留于那始终追寻的同一的同一性。”此古之最古乃西方的开端:林中空地。只是在这里,同一的同一性才可致追寻,它是那作为虚无的存在。在规定之下立着思想,它从规定那里接受了自己的任务。对思想而言,虚无敞开了。为什么?因为思想是存在的思想,亦即:“‘存在’一词曾经作为要思考的所显现的,和它一旦也许作为已思考的将要遮蔽的。”那思想已所思的,是在存在者意义上的存在;那思想所未思的,是作为虚无的存在;那已思中未思的正是那给予去思考的。如同思想,事情也让那规定来规定。事情表现为虚无,亦即以此在的形态,它敞开于情态、理解和沉沦等样式。存在的如此这般的敞开让虚无进入光天化日之下。【讲解】虚无在海德格尔这里所扮演的角色是“思想的事情的规定”。1、虚无自身是显现和规定:Bestimming,stimming是声音,Bastimming是给声音定调,即规定。规定来自林中空地,既显现又遮蔽,是东方的黎明时分。海德格尔破除了传统理性哲学的概念及其表达式。2、思想也是虚无。已思考的是作为存在者的存在,如上帝、自我、理性。未思考的是作为虚无的存在。要思考的就是思想中尚未思考的东西。3、事情也是虚无的。事情是人的存在,即此在,它也是去在。此在在现实中被遮蔽。第11段:虽然规定、思想和事情各自分别从世界性、历史性和语言性方面具体化了,但每一术语都有与它自身相应的维度。对规定而言,语言性的阐明是决定性的,因为它根本上是语言的声音。作为如此,林中空地形成了自身。那里宁静宁静化。它道说,凭借于它的沉默。但是思想主要是历史性所构成的,只要它表现为哲学的历史。在存在的历史中,真理显现出来,凭借于它自身的遮蔽。而事情首先是世界性地被透视,因为此在是在世存在。世界敞开自身,但凭借于它自身的拒绝。【讲解】对于思想而言,它的结构是思想的事情的规定。注意不是体系而是结构。结构即整体,包括规定、思想和事情,每一术语都可以有更多的规定。形而上学的三个整体是世界、上帝和灵魂,都已经毁灭,但形成三个新的整体,即思想、存在、语言。规定即定调,它是林中空地的声音,是宁静又道说出来。思想是历史性的,已思考的形成了历史。事情是人本身、此在,是世界性的,因为人生在世。第12段:作为语言的沉默、历史的剥夺和世界的拒绝,无之无化清楚表达它自身。它作为思想的事情的规定以此克服了它的空洞和抽象性。【讲解】虚无的具体化表现为世界的拒绝、历史的剥夺和语言的沉默。其中语言的沉默是规定性的。海德格尔一直在寻找什么是思想的事情的规定,包括世界性的、历史性的、语言性的。第13、14段:在回顾时,海德格尔将他的思想刻画为一条道路:“也许它是一条于思想的事情的规定中的道路。”人们怎样标明这样一条道路?它首先是世界性的,然后是存在历史性的,最后是语言性的经验。海德格尔的思想以此方式变动于存在亦即虚无的世
本文标题:《无之无化》之“世界的拒绝”解读彭富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464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