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县抗旱应急预案目录第一章总则1.1定义1.2干旱等级划分1.3编制目的、原则1.4编制依据1.5适用范围1.6工作原则第二章**县概况2.1自然地理2.2土壤与植被2.3气象水文2.4水资源状况2.5社会经济2.6干旱灾害概况2.7防旱工程体系第三章防旱救灾组织体系及职责3.1**县人民政府防旱指挥部3.2各镇(街道办)人民政府防旱指挥部3.3应急联运机制第四章抗旱突发事件预测、预警机制4.1防抗旱情监测与防抗旱情信息收集4.2预警预防行动4.3预警支持系统第五章抗旱预案应急响应5.1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5.2应急响应发布5.3指挥流程5.4蓝色旱情预警(轻度干旱)响应5.5黄色旱情预警(中度干旱)响应5.6橙色旱情预警(严重干旱)响应5.7红色旱情预警(特大干旱)响应5.8信息报送和处理5.9指挥调度5.10抗旱救灾5.11安全防护和医疗救护5.12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5.13应急结束5.14预案终止后的调查和总结第六章旱灾效果评价与善后工作6.1抗旱、救灾效果评价6.2抗旱善后工作第七章附则7.1名语解释7.2本预案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解释前言旱灾,乃**县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据历史资料记载和系列气象统计:**县不发生旱灾的年份仅为14.5%。干旱最严重时,丘区河流几乎断流,部份井水干枯,大多数塘、库、堰无水可取,部份人畜饮水发生严重困难,重者造成小春无收,大春减产。建国以来,尽管**县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工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大大改善,但农业还占主导,全县65.42万亩耕地中,有四分之一以上是旱作农业,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还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落实“防抗并举”的方针,科学开展防旱抗旱,使防旱抗旱工作规范化,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科学制订防旱抗旱预案和措施,增强干旱风险意识,提高抗旱应变能力和抗旱主动性,减轻旱灾损失,提高防旱抗旱工作效益。根据**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抗旱办公室制定的《抗旱预案编制导则》,结合我县现有的规划和实际情况,按照现状年与设计水平年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编制了《**县抗旱预案》。本预案的编制,由于时间紧,编制人员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请批评指正。编委会二〇〇七年四月六日第一章总则1.1定义**县抗旱应急预案是指防抗干旱灾害方案的统称,是在现有防旱工程设施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干旱等级灾害而预先制定的防御方案、对策和措施。抗旱预案是各级抗旱指挥部门实施指挥决策和防御调度、抢险救灾的依据,是防抗旱灾的非工程措施。**县抗旱应急预案是全县防抗旱灾工作的依据和规范,预案一经批准,必须依法执行。各镇(街道办)抗旱预案和各部门专业抗旱预案是全县应急预案的延伸和补充。1.2干旱等级划分根据省防办《抗旱预案编制导则》,保持上下一致性,农业干旱按类型分为春、夏、伏旱和冬干等,按程度划分为四级,即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特大干旱。**盆地干旱程度划分标准(表1-1)。表1-1**盆地干旱程度的划分标准干旱类型出现时段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特大干旱旱期连续天数旱期日平均降水量(毫米)旱期连续天数旱期日平均降水量(毫米)旱期连续天数旱期日平均降水量(毫米)旱期连续天数旱期日平均降水量(毫米)春旱3月—4月30—39≤0.540—49≤0.550—59≤0.5≥60≤0.5夏旱5月—6月20—29≤1.230—39≤1.240—49≤1.2≥50≤1.2伏旱7月—8月20—29≤1.430—39≤1.440—49≤1.4≥50≤1.4秋旱9月—11月30—39≤0.640—49≤0.650—59≤0.6≥60≤0.6冬干12月—1月30—39≤0.440—49≤0.450—59≤0.4≥60≤0.4在轻度、中度、重度干旱中,如果旱期达到相应标准,但旱期日平均降水量小于相应标准,则干旱程度升一级。在特大干旱中,如果日平均降水量大于相应标准,则干旱程度降为严重干旱。旱灾标准:冬干:12-2月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20至-40为一般冬干;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小于-40为严重冬干。春旱标准:3-4月连续30-39天总降雨量小于20.0毫米为一般春旱;连续等于或大于40天总降雨量小于20.0毫米为严重春旱。夏旱标准:5-6月连续20-29天总降雨量小于30.0毫米为一般夏旱;连续等于或大于30天总降雨量小于30.0毫米为严重夏旱。伏旱:7-8月连续20-29天总降雨量小于35.0毫米为一般伏旱;连续等于或大于30天总降雨量小于35.0毫米为严重伏旱。1.3编制目的、原则编制目的:确保**县防抗旱灾安全,做好各类旱灾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提高对旱情灾害的应急快速和处理能力,保证抗旱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以减轻灾害损失、维护人民的饮水安全、保障农业在干旱情况下达到稳产高产。编制原则:贯彻各极行政首长负责制;以防为主,防抗结合,防重于抗,抗重于救;全面部署,保证重点;统一指挥,服从大局;条块结合,属地为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以蓄水保水安全保障为基础,尽可能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投入抗旱救灾,确保全县安全度旱。**县防抗旱灾工作的重点:一是按确保人畜饮水安全;二是确保农作物苗情生长,力争抗旱夺丰收。在严重干旱出现后,实行全面抗,重点保,力争少损失。1.4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2)《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3)《旱灾损失与抗旱效益计算办法(试行)》,《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报旱制度》、《报旱标准》、《抗旱预案编制导则(试行)》等。(4)《关于**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省减灾规划(1998~2010年)》、《**县统计年鉴(2005)》、《**县水利志》等。(5)《**省水资源开发总体规划报告》、《**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省节约用水办法》等。1.5适应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干旱灾害的预防和抗旱应急处置。**县人民政府抗旱指挥部编制**县抗旱应急预案,镇(街道办)抗旱指挥部编制本辖区抗旱应急预案,县级有关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编制专业预案。1.6工作原则⑴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以防为主、防抗结合、防重于抗、抗重于救,不断提高防旱现代化水平。⑵防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坚持因地制宜,城乡城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⑶坚持确保农村、农业、农民安全度旱,为**县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防旱安全保证为首要目标,实行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⑷坚持依法防旱,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专群结合,平战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主要承担防汛抗旱的急难险重等攻坚任务。⑸坚持在防汛抗旱保安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以法规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既利用水资源又保护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二章**县概况2.1自然地理**县位于**平原西南隅,北倚**市温江区、青羊区、武侯区,南靠新津县、彭山县、仁寿县,东与龙泉、简阳接壤,西与崇州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7′51″—104°15′33″,北纬30°13′32″—30°40′12″,东西宽45.5公里,南北长49.2公里。全县幅员面积1067平方公里,其中:平坝区325.52平方公里,牧山台地区166.94平方公里,东山丘陵地区512.99平方公里,龙泉山区61.55平方公里。县境内的地形受地质构造、岩性、流水作用控制有明显的差异,沿西北—东南向展布,依次为平原—台地—丘陵—低山。东南部为龙泉山脉,最高峰位于永兴镇金台村龙神埂,海拔969米,最低处位于黄龙溪镇陈新村大河滩,海拔437米,最大高差532米。西北部平原平均海拔500米,由北向南地面坡降为3.2‰。整个地形为东高西低微向南倾斜地势。县内地貌主要受岩性、构造和外营力作用的控制,由西向东展布为冰水—流水堆积扇状平原,侵蚀堆积台地及构造剥蚀丘陵、低山。地貌类型简表表2—1成因类型侵蚀——堆积地形侵蚀剥蚀地形构造剥蚀地形形态类型漫滩及一级台地二级阶地(河间地块)条状、带状平原宽谷垄岗中谷圆弧状、坪状浅丘平谷圆顶状,坪状浅丘窄谷脊状低山2.2土壤与植被**县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影响和地貌的差异,地带性土壤和植被已被反映区域性的土壤水平分布和人工植被所替代。2.2.1土壤县内成土母质类型较多,共11种。其中,主要成土母质类型有第四系、白垩系、侏罗系等地层。在不同的水热条件下,形成4个土类,4个亚类,21个土属,44个土种的土壤。4个土类是砂质粘土、冲积土、黄壤土、紫色土。(1)砂质粘土主要分布在平原与山丘河流两岸,丘陵和台地也有分布。根据母质和发育阶段,又可划分为冲积性水稻土、黄土性水稻土、紫色性水稻土3个亚类。PH值呈中性至微碱性,土壤肥力高。(2)冲积土主要分布在平原河流和山丘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呈条带状分布。经流水冲刷搬运,沉积发育而成。可划分为紫色冲积土和灰色冲积土两个亚类。土壤透气性能良好,PH值呈微碱性,土质松散,肥力较低。(3)黄壤土分布于牧马山台地区、平原也有极少分布。根据母质来源不同,可划分为妾石黄泥土和冲积黄泥土两个亚类。土壤PH值呈微酸性或酸性,土质粘性、通透性差、较贫脊。(4)紫色土主要分布于东山丘陵地带和龙泉山低山,成土母质主要是侏罗系、白垩系砂泥岩,自然肥力较高,养分补充快,基本上承受了母质的颜色和理化性质,PH值呈微碱性或碱性。可划分为五个亚类:砖红紫泥土、红紫泥土、黄红紫泥土、棕紫泥土、红棕紫泥土。2.2.2植被县境内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带,包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和暖性竹林四类。由于人类生产活动频繁,现有植被的组成主要为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和人工林及次生林。植被垂直分布带不明显。龙泉山一带为桤柏混交林,牧马山为马尾松、青杠混交林,丘陵平原住宅四旁为慈竹林和桉树林等。经济林有柑桔、桃、梨、李、枇杷等数十种。全县主要树种38科55种,覆盖面积达15万亩。农作物可终年栽培,大田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五熟。农作物以水稻、玉米、红苕、花生、小麦、油菜、豆类等为主。2.3气象水文**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空气潮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秋凉,四季分明,长年云雾多,日照少,属全国日照低值区。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7天。多年平均气温为16.2℃,全年月平均气温以7月最高,达25.4℃,1月最低,多年平均5.4℃。**县多年平均降水量904mm,最多年降水量1291.3mm,最少年降水量645.6mm。降水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冬春季节阴沉细雨,夏秋季节各月降水日数多,雨量大。全年以7月份降水最多,多年月平均降水250.2mm,1月最少,多年平均降水仅5.6mm。夏秋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5%以上。2.4水资源状况县内多年平均径流深393.8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3462亿立方米(见表2-2)。多年平均过境水资源量109.59亿立方米(见表2-3)。地下水总量2.0159亿立方米(见表2-4)。**县各区不同代表年地表径流量表表2-2单位:亿立方米项目分区多年平均变差系数CV偏差系数Cs不同代表年年径流量径流深(毫米)径流量(亿立方米)50%75%95%径流深(毫米)径流量(亿立方米)径流深(毫米)径流量(亿立方米)径流深(毫米)径流量(亿立方米)平坝区409.151.48040.342CV393.11.4233311.21.1267212.90.7708牧马山区415.10.69230.332CV398.40.6651315.40.5265220.00.3673东山区369.01.89230.352CV354.21.8170280.41.4384188.20.9654龙泉山
本文标题:xx县抗旱应急预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58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