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l洛阳师范《社会政策》考试复习重点
洛阳师范《社会政策》考试复习重点复习一、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p6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二、社会政策的定义与实质:p121.定义:(1)从概念上看,社会政策是政府在某种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某种社会性的目标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总和。(2)从政府公共政策实践的角度看,社会政策是政府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服务和实施社会管理的政策体系。(3)从运行原则上看,社会政策属于福利性原则的领域。实质: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三、社会福利的含义:(p16)社会福利,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制度和过程。这里有两个基本的含,第一,社会福利是以非商业化的方式为社会成员直接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过程;第二,福利性项目应该有公共资金的支持,因此能够无偿或低偿地提供给受益者。四、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区别:社会政策是在制度、规划的层面制定反贫困的战略和策略,并通过具体的计划和项目使之可操作化;社会政策是一种政府行为或活动方式,具有官方性或权威性。社会工作则站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行动,从而贯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社区和个人身上。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带有民间性或非政府性。联系:都是源于西方的概念。它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为解决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贫困问题而生,即目标对象基本相同。具体表现为:社会政策将社会工作纳入自己的体系,使之成为自己所依靠或借助的有力手段、方法或工具,社会工作也由此取得合法化的身份与地位;社会工作活动愈来愈受社会政策的调控。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来看,社会政策具有三方面直接的意义:为其提供参考框架、行动的边界;为其提供总的方向和活动的重点领域;为其提供各种资源与环境的支持,包括财政资源、合法性支持以及其他有助条件。社会工作也把社会政策研究、倡导、制定、实施作为自己的一种方法,作为“整合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一个领域、一种方法。五、社会政策实践的发端:1601年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开启制度式扶贫史,奠定了300年来英国福利政策的基础,为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开了先河。《济贫法》规定教区负责供养区内无依贫民。(p23)六、《贝弗里奇报告》的概念、内容、地位和意义:(p26)1.《贝弗里奇报告》的诞生:1942《关于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报告,即《贝弗里奇报告》提出。在战后建立一个新的、统一的、综合的和基本上涵盖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险体制,以此来消除贫困。贝弗里奇的目的是要消除社会中的“五大病害”:匮乏、疾病、无知、肮脏和懒惰。2.影响:(1)“贝弗里奇计划”为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44年到1948年,英国政府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本通过了一系列社会立法,初步建成了“福利国家”的基本体制。(2)《贝弗里奇报告》的发表和“福利国家”基本体制的创立,在英国社会福利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坚持的原则(下面3是原则的内容)对后来各国的社会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3.《报告》坚持的几项原则:(1)不论地域、收入,每个人均可获得一样的服务的公民普及权利原则。(2)每个人均应被保障不能因失业、疾病、生育、残疾、老年而陷入最低生活标准之下的原则。(3)中央政府全面介入社会福利事务,并依法负责为国民提供各种福利服务的原则。4.对《贝弗里奇报告》的评价:1942年11月提出的《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因其影响了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进程,而被业内人士视为福利国家的奠基石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并为无数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保障工作者所推崇、研究和学习借鉴。贝弗里奇本人也因此而被誉为“福利国家之父”。成就:保障全面,编织了一个有效的“社会安全网”,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而且通过对战后迅速增长的物质财富的再分配促进了英国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缺陷:首先,并未彻底解决英国的贫困问题。其次,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日益膨胀,支出率的上升持续超过GDP的增长率。再次,福利水平过高使国民对政府产生了过分的依赖。七、社会政策学科的形成p45:1950年,英国著名学者蒂特马斯被聘为伦敦经济学院社会行政学教授,由此社会行政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英国许多大学被承认。八、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及分析资料的方法P59: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九、个人需要的基本类型p66:英国学者布莱德萧把个人需要分为四种:1.规范性需要:由政府官员或者专业人员做出的标准衡量的需要;2.感受性需要:人们切身感觉到某种需要;3.表达性需要:个人表达出来,被大家都知道的需要;4.比较性需要:个人或群体之间进行比较产生的需要。十、满足个人需要的方式有哪些?p68:市场化的服务、国家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的方式。十一、社会需要的概念p69:社会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亦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须的条件。社会需要分为四个层次:1.社会的整合,这是社会最低层次的需要;2.追求秩序,维持一定的秩序是社会需要的第二个层次;3.保持稳定,社会稳定及和谐是构成社会需要的第三个层次;4.实现发展,社会需要的第四个层次是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十二、社会问题的特点p71、72:(1)客观性。客观存在;有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人们可以减轻其危害程度但不能彻底解决之;具有不可预见性。(2)主观性。社会事实本身不会成为社会问题,只有在特定的利益群体和权利阶层就社会事实做出社会反应以后,社会事实才能形成社会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价值、道德等方面都有差异,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界定也因此不同。(3)社会性。产生的原因、社会问题的内容和形式、社会问题后果、社会责任以及解决方法都表现出社会性。(4)过程性。过程性的含义一是历史性,及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会存在特定的社会问题;历史性的另一含义表现在对社会问题的认称过程上。其他特点:如普遍性、持久性、群体性、时空性、时代性、民族性、变异性等。十三、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P75(理解):社会政策是应对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1.积极作用(1)政府通过社会政策积极地干预市场和社会生活,可以扭转因市场失灵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缺陷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能较为及时地回应社会问题向社会发出的挑战(城市贫困问题——城市反贫困政策、失业问题——再就业工程)(2)从社会政策过程来看,从界定社会问题到决策、实施、评估、反馈等都有一套科学的程序,加上公民的广泛参与、民主讨论的机制,使得政策保持科学性,能够合理地配置资源,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解决社会问题。(3)社会政策的有形化,使人们可循规则而动,而政府等公共权威机构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这一点,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具有很强的有效性。(4)社会政策行动可以动员广泛的社会参与,从而形成社会的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2.局限性(1)从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界定以及随后的决策层面上看,社会政策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或仅仅依靠社会政策有时难以解决某个社会问题。①政策的选择性使其覆盖面有限;②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界定本身可能存在的偏差,从而影响社会政策的效果。③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是的社会政策即使采用“全景式”的视角和十分科学的决策模型,也不能保证社会政策能完全解决社会问题。(2)从社会政策实施过程的分析看,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也同样有局限性。①人们对政策文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而执行政策的情况就会不同。(见仁见智)②政策的落实是自上而下的科层组织,结果是越在基层环节,政策走样就越严重,从而影响社会政策的有效性(上有政策,下游对策)③在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与非营利性的第三部门等组织之间协调的障碍,也可能导致社会政策的目标偏离,影响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有效性。十四、社会政策的主体p78: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社会政策行动主体类型:政府组织、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民间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十五、制度模式和补救模式的概念p79:1.制度模式:社会福利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强调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2.补救模式:又称“剩余模式”、“残补模式”,是指首先由其他各种方式(包括通过市场、就业,或通过家庭、社区、民间组织等)去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而只有当这些方式都失效时,才由政府通过社会福利的方式去解决。十六、当代国家福利模式的优缺点p81:(具体见课本)优点:可提供普遍、大规模社会服务;较强行政能力、更好调动资源;体现福利性、公平性特点缺点:效率低下;承担责任过多,导致福利依赖;垄断不利服务领域发展与个人自由选择。十七、非营利组织的特点p83:非营利性、福利性、公共性、多样化的资源支持系统。十八、现阶段社会政策主体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p87(理解,会分析,见课本)十九、社会政策对象分类p90:二十、普遍性福利模式和选择性福利模式的概念及优缺点P91:按按照照运运做做方方式式普普遍遍性性对对象象选选择择性性对对象象普普遍遍性性福福利利模模式式选选择择性性福福利利模模式式11..普惠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地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是否每个人都有没满足的需要。原则::普遍性社会权力原则优点::对象面宽,降低贫困烙印,缓解社会矛盾缺点::福利支出大,效率低,效果差22..选择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更倾向于首先要界定社会中或一个群体中哪些人真正具有特殊困难,在此基础上将福利项目集中提供给那些最困难的个人或家庭。原则::特殊关照优点:提高行动的效率缺点::操作复杂,无效率,贫困烙印【贫困烙印】: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标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二十一、社会政策在帮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机制P97:1.福利救助2.提供机会3.增能二十二、社会政策资源的调动方式P98:1.政府调动社会政策资源的方式:税收、专项收费2.民间的资源调动方式::社会集资、社会捐赠、志愿者服务、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二十三、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p115:模式一:政府直接经营社会服务机构(付费方与服务供应方合一)模式二:政府补贴供应方模式三:政府补贴需求方二十四、社会政策行动中的纯福利模式与准市场模式:1.纯福利模式的基本要点:福利性社会事业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或者由政府委托的准政府部门管理;在社会事业中广泛实施再分配和收入转移;几乎所有的福利性社会服务都由政府的公共资金支持,受益者可以获得无偿的福利性服务而无须直接付费。2.准市场模式的基本要点: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变政府拨款方式,将面向机构的按人头拨款方式改为按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来拨款,并进一步转向面向服务对象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增大受益者的选择,扩大服务对象对服务机构的自由选择;增加福利使用者的付费,通过使用者的付费一方面体现受益者的个人责任,并约束其福利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并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并在业绩考核和评估中强化效率和质量的指标。3.我国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未来的改革方向(理解,见课本P108)二十五、社会政策的决策模式P115:(选择或填空)按照决策的民主化程度来划分:集中型决策模式与民主型决策模式。二十六、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p117(简答题):(1)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必要条件)讨论的是社会成员是否有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或者社会中是否存在着某种问题,需要政府通过制定一项社会政策去解决(2)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都是政府和执政党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职责之一,但是由于任何政府(或政党)同时也还有其他的目标和职责,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对一项社会政策行动必要性或重要性的评估不得不服从政府更为基本的、更为急迫的目标及任务(3)社会政策的预期效果指一项社会政策能够达到其目标的程度实质:要求政府用有效的方法
本文标题:l洛阳师范《社会政策》考试复习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815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