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4-新生儿饮食护理.
新生儿的饮食护理NICU夏幸阁案例某医院一名护士给一患儿管饲奶时,患儿脸色突然变白,后来抢救无效死亡……5ml牛奶夺去一条生命教学目标一、了解新生儿消化系统特点二、了解新生儿常见的喂养制剂(吃什么?)三、掌握新生儿喂养的护理(怎么吃?)四、掌握新生儿喂养的体位消化系统的特点•胃肠道动力•消化吸收功能•肠道免疫功能胃肠道动力的特点A.孕15周吸吮动作/34周有协调的吸吮和吞咽→吸入B.孕32周协调的食管蠕动,但收缩幅度、传播速度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均是降低的→胃食管反流C.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不成熟,两者之间缺乏协调的活动→胃排空延迟D.胎龄31周的早产儿,小肠呈低幅而无规律的收缩,几乎没有推进性活动→较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的体征E.结肠动力也不成熟→动力性肠梗阻消化吸收功能A.胃内pH较高,胃蛋白酶是无活性、十二指肠各种蛋白酶活性也是降低的→只能消化不足80%的摄入蛋白质B.胰脂酶活性低,胆酸和胆盐的水平也较低→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C.胰淀粉酶水平相对较低→消化碳水化合物的能力有限D.乳糖酶出现于孕24周,36周达足月儿水平→可能有轻度乳糖不耐受肠道免疫功能胃酸低、蛋白酶活性低肠粘膜渗透性高、SIgA水平低、动力障碍发生NEC危险性增加新生儿常见的喂养制剂•母乳•婴儿配方乳•早产儿配方乳•腹泻奶粉•免乳糖配方乳•特殊配方乳粉母乳喂养科学、正确的母乳喂养概念指直接喂养:生母乳房直接喂养自己孩子人乳代替喂养:奶母乳房直接喂养人乳奶瓶喂养:他人母乳经卫生、冷藏储备,用奶瓶进行喂养配方粉:使用趋近母乳重要营养成分的配方粉实施奶瓶喂养。母乳喂养的优点•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体弱儿存活率•促进免疫功能成熟,抵抗疾病•促进婴儿心理-行为发育成熟,促进母婴心理健康•营养素供应充足•有助母亲身体恢复,防止脂肪过度堆积•省钱、方便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脂肪、EFA、LCPUFA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含有大量核苷酸有利于早产儿对脂肪的吸收和利用1.促进铁吸收2.抗病毒和杀菌3.免疫调节4.调节肠道微生态5.抗氧化1.脂肪提供婴儿45%-55%的能量来源2.EFA:LA、ALALCPUF:AA,C20:4、DHA,C22:61.谷氨酸/谷氨酰胺2.牛磺酸满足早期生长发育对核苷酸的需要早产儿母乳中MCFA/LCPUFA更高母乳母乳的优点增强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乳铁蛋白游离氨基酸•谷氨酸/谷氨酰胺:是小肠上皮细胞最重要的能量来源•牛磺酸:1.是重要的细胞抗过氧化损伤物质与渗透压调节因子(细胞保护剂)2.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丰富的游离脂肪酸之一,是脑发育的重要物质3.是产生正常的视觉功能所必须的4.促进脂肪的吸收和胆汁的排泄脂肪提供婴儿45%-55%的能量来源脂肪长链多聚不饱和脂肪酸(LCPUF)亚油酸(LA)、亚麻酸(ALA)不能自己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缺乏:体重不增,易感染、皮炎等必需氨基酸(EFA)花生四烯酸(AA,C20:4)、二十二碳六烯酸(DHA,C22:6)是体内一些重要物质如前列腺素、白介素等的重要来源,且对婴儿脑和视网膜的发育有重要的作用中链脂肪酸--MCFA早产儿出生时胆汁分泌少胰脂酶系统发育未成熟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差早产儿母乳有利于早产儿对脂肪的吸收和利用MCFA:碳链较短,水溶性好不依赖胆盐的乳化,可直接由门静脉吸收不需要体内肉碱的携带,直接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提供能量母乳的保存室温下微波3~4℃冷藏冷冻在室温(20℃)下:初乳可存放24h成熟乳可存放6h杀死微生物降低了含氮物质的量、脂肪的吸收量(脂肪酶降解)、水溶性维生素水平、抗菌因子的水平营养物质和抗菌因子能够保存完好抑制细菌生长储存超过5d除粒细胞以外的大部分营养物质和抗菌因子×母乳管理配方奶稀释方法全奶30ml全奶:30ml水+30g奶粉(1小勺奶粉)60ml全奶:60ml水+60g奶粉(2小勺奶粉)新生儿喂养的护理•尽量早期喂养•正确的喂养方法•新生儿喂养用量和添加速度•喂养不耐受•观察早期喂养•刺激胃肠蠕动和胃肠激素的分泌•减轻黄疸的症状或缩短持续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开始喂养时间•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1~2h试喂温开水或糖水,然后开始喂奶•室息儿或有羊水混浊者:生后常规给予生理盐水洗胃后再行喂养•急性坏死性小肠炎患儿:绝对禁食,待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试验转阴后才开始喂养新生儿喂养方式母亲母乳喂养奶瓶喂养人工喂养推注法鼻胃管喂养滴注法管饲喂养输注法鼻肠管喂养奶瓶喂养适用于34周以上具有完善吸吮和吞咽能力,又无条件接受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奶瓶喂养方法1、摆好合适体位2、垫小毛巾3、试温4、哺喂1234管饲喂养①34周早产儿;②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全,不能经奶瓶喂养者;③作为奶瓶喂养不足的补充滴注法(Bolus)和推注法◆用5-50ml注射器连接胃管靠重力作用滴入或推入胃内的方法◆适合于较成熟、胃肠道耐受性好的新生儿滴注法和推注法1、判断胃管是否在胃内2、用温开水冲洗胃管3、连接胃管打奶或滴奶4、温开水冲洗胃管1234滴注法和推注法优点:胃肠激素周期性释放,促进肠道较快成熟缺点:引起胃过度扩张,胃食道反流输注法输注法:用输液泵将奶泵入胃内的方法。间歇输注法:每次输注时间可以持续30min~2h,根据患儿肠道耐受情况间隔1~3h输注。持续输注法:连续20~24h用输液泵输注喂养。适用于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和有肺吸入高危因素的患儿。输注法注意:明晰标志,确保连接胃管•用注射器或吸管抽奶缓慢滴入患儿口中正常足月儿奶量添加速度•原则:小剂量开始,循序渐进•第一天:每次10~15ml•以后每天每次增加10~15ml,直至每次60ml•再隔天每次增加15ml至每次90ml,每天总量120~180ml/Kg。早产儿喂养用量与添加速度出生体重(g)开始用量[mL/(kg.d)]添加速度[mL/(kg.d)]10001010~201001~125010~2010~201251~15002020~301501~180030~4030~401801~25004040~5025005050喂养不耐受•是一组症候群,尚无统一定义•表现为呕吐、腹胀、排便延迟、胃残留物增多、加奶困难等•致病因素:早产、低体重、窒息、消化道出血等影响胃肠动力的因素诊断标准2000年上海黄瑛首次提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为:(1)频繁呕吐(≥3次/d)(2)奶量不增或减少(3d)(3)胃残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胃残留量(Gastricresidualvolume,GRV)•是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敏感度诊断指标异常:•若GRV上次喂奶量的1/3,则要考虑减少奶量•若GRV等于上次喂奶量或连续2次超过前次喂奶量的2/3时应暂停喂奶1次正常:足月儿,GRV0~2ml/kg·次体重1200g,GRV1-2ml/次;体重1200-1500g,GRV2ml/次;诊断标准(二)2003年董梅报告极低出生体重(VLBWI)喂养不耐受表现为:(1)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2)腹胀;(3)胃残余量超过喂入量的30%;(4)胃内有咖啡样物;(5)被禁食>2次;(6)第2周末喂入量<8ml/kg.次。喂养不耐受处理:1、禁食2、减量进食3、微量肠道喂养(Minimalenteralfeeding,MEF)微量肠道喂养(Minimalenteralfeeding,MEF)•应用方法:以持续或间歇输注法经鼻胃管输注全配方乳、母乳或成分奶,每小时0.5~1.0mL/kg(每天5~20mL/kg),5~10d内维持不变•目的: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改善喂养耐受性,而非营养性喂养。新生儿喂养的护理•尽量早期喂养•正确的喂养方法•新生儿喂养用量和添加速度•喂养不耐受•观察观察•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呼吸、哭声、刺激后的反应发绀处理:停止喂奶密切观察:患儿面色、Sp02变化面色转红润、Sp02回升至正常继续哺喂、加强观察面色发绀、Sp02继续下跌吸氧、刺激患儿面罩加压给氧气管插管预防•选择合适奶嘴•摆好正确体位•吃奶时床边低流量吸氧观察•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呼吸、哭声、刺激后的反应•观察有无呕吐、呕吐物的性质、量停止哺喂,右侧卧位,拍背患儿情况无改善发绀、SPo2下降负压吸引,插胃管抽出奶量吸氧、刺激患儿面罩加压给氧气管插管呕奶观察•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呼吸、哭声、刺激后的反应•观察有无呕吐、呕吐物的性质、量•大便的次数、量和性质大便情况新生儿绝大多数在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出粘稠、黑色或墨绿色的胎粪,系胎儿肠粘液腺的分泌物、脱落的上皮细胞、胆汁、吞入的羊水或产道的血液等的混合物。生后3~4天转为黄色糊状便。大便情况•若生后24小时未排便,应检查有无消化道先天畸形•消化道出血时,大便呈黑色、柏油色或血性;•腹泻时,大便呈蛋花样或水样便,大便的量和次数均增多;•发生缺血坏死性结肠小肠炎(NEC)时,大便有粘液血丝•处理:禁食或使用特殊奶粉观察•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呼吸、哭声、刺激后的反应•观察有无呕吐、呕吐物的性质、量•大便的次数、量和性质•腹部情况•观察患儿情绪•观察体重、血浆蛋白等营养指标喂养前后体位头高脚底右侧卧位促进胃的排空,降低返流的率,减少返流物误吸俯卧位??早产儿俯卧位•增加潮气量,改善肺通气•俯卧位可防止反流物的吸入•减少能量消耗,有利于消化吸收减少腹胀小结新生儿常见的喂养制剂:母乳、配方乳新生儿喂养的护理:早期喂养、正确的喂养方式(奶瓶喂养、管饲喂养)、喂养不耐受、观察新生儿喂养的体位:头高脚低右侧卧位思考题患儿,女,刘某某B,因胎龄31+2周生后半小时入院。插胃管回抽出3.5ml淡咖啡色胃内容物,予禁食一天后此症状消失,现欲给患儿进食,请制定相应护理计划。(体重1.85kg)Thankyou!
本文标题:24-新生儿饮食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33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