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考点梯度练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练出高分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探究主题“大唐长安商业”,结合所学唐代城市商业特点:市坊分开,晚唐夜市繁荣等,A、B、C三项皆符合题意,D项草市是指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的地点因商业上需要自然形成的市,不符合探究课“长安”城的主题要求。2.某同学在写一篇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论据的是()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考生调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注意题眼“宋代”“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B、C两项都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不符合宋代的情况,排除;D项是草市,始于南北朝时期,应排除。3.2013年5月11日是玛提欧·利奇(中文名为利玛窦)在北京逝世403周年纪念日。他曾在中国居住28年,是第一个被中国皇帝赐地埋葬的欧洲人。下列情景玛提欧·利奇最有可能经历过的是()A.三省长官与他商议国事B.阅读活字印刷的《红楼梦》C.看到有人在住宅区卖青花瓷器D.出海航行持有海外渡航证明书答案C解析从材料时间信息可判断利玛窦在中国的时间是1583~1610年,都是在中国明代,可知选择C项。4.2013年8月我国航母总设计师吴晓光在谈到重视海洋、确保海洋合法权益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对海洋观念比较淡薄。”探究海洋观念比较淡薄的原因有()①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②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制定④指南针的发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我国传统文化”“淡薄”,分析原因方法多从经济、思想、科技三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故选D。5.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明朝时仍继续实行,据此可排除B、C、D三项。明朝时期,在农业、手工业恢复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在此背景下,张居正主张农商并重。6.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A.以商业职能为主B.以政治职能为主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商业限制被打破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商业职能依附于政治职能。“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体现了城市对农村的管理及农村服务于城市等特点。故选B。7.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C.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答案D解析“海禁”是禁止民间对外贸易,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并不禁止海外贸易,故选D。8.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都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如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9.《宋会要》记载,宋代在对外贸易中大量使用铜币进行交易。考古发现,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由此可推论()①宋代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②《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③宋代金属货币在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通用④宋代金属货币大量外流客观上有利于纸币使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由“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直接推论出③项;海外贸易中大量金属货币的使用,给经济贸易带来不便,有利于纸币使用,再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可知《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故②③④项正确,①项“世界贸易中心”说法是错误的。10.徽商经营之道,有许多方面值得今人效仿,如史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在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捐资筑城,募勇抗倭;又如:徽商妇“居乡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盖亦由内德矣”。上述材料体现的徽商精神不包括()A.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B.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C.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D.以诚待人,以义为重的商业理念答案D解析捐资、募勇抗倭与A项相一致;一贾不利再贾三贾等反映了B项;数月不沾鱼肉反映了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诚义的信息。故答案为D项。11.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包含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明朝”时候商品经济发展,题干材料中描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因此属于经济发展冲击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12.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并严惩一切“私下诸番互市者”。这一政策的最大影响是()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B.使清政府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C.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可知这一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其最大的影响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导致中国近代被动挨打。故答案为C。13.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材料二《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明神宗实录》(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答案(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多元。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路畅通。(2)现象:市民文化繁荣。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3)政策:“海禁”政策。影响:阻碍经济发展,阻塞东西方文化交流,造成中国落后。解析本题考查的主题是“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以唐、宋、明时期的史实予以证明。第(1)问,唐朝长安的城市特点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如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有来自各国的人士和各国的文化,“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原因可以结合唐朝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社会状况分析说明;第(2)问,材料反映了宋都东京市民文化的繁荣,这与商品经济发达、市民兴起有关;第(3)问,从材料信息看,该政策为“海禁”政策,其影响教材有明确的表述。14.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材料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教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答案(1)宋代打破了坊市的时空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及经济政策。第(1)问根据所学列举商业发展的表现事例即可。第(2)问中第一小问据材料找关键词句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关系。第二小问实际是考查唐及其以后城市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从坊市的界限、草市的出现等方面归结。第(3)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结经济上虽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禁绝,思想上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外文化交流少,仅限于知识分子和传教士。第二小问实际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学归结即可。
本文标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考点梯度练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81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