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练出高分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爆发时期,正处于西方经过工业革命,实力增强的时期,战争体现了工业文明对外扩张的本质。2.清朝官员曾与外国使者拟定一条约草案:该草案达成于()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可判断此为《南京条约》的内容,故A项正确。3.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A.《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B.《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外国人可以在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的特权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了列强取得了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4.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答案C解析从材料“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为资本输出,选择C项。5.下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之独立》,其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A.《南京条约》之后B.《北京条约》之后C.《马关条约》之后D.《辛丑条约》之后答案C解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图片的寓意相吻合,故选C项。6.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9∶00~10∶00朝鲜与东学党起义10∶10~11∶00北洋海军的悲歌11∶10~12∶00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答案B解析观察表格,据所学知识可知,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线,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清政府曾鼓励实业,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故B项正确。7.“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A.“灭洋”与“扶清”B.反帝与反封建C.爱国与保守D.正义与非正义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题干材料中的“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题干材料中的“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保守的阶级局限性。故正确答案是C。8.“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消磨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9.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以关于列强侵华特权认识的材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本题引言是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薛福成对“最惠国待遇”的抨击,B项符合题意;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A项排除;C项不符合引言材料所述;“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排除D。10.(2013·上海高考)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观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答案A解析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标准。11.日俄战争后,日本商人占据我东沙岛开发矿产,我地方发现报告中央政府,后经交涉力争,1909年11月,根据中日双方签订《东沙问题条约》,日本将东沙岛归还中国,将岛上日本人撤出,在交接仪式上降下日本旗,升起黄龙旗。这一事件()A.是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B.表明晚清对外交往日趋强硬C.捍卫了领土领海主权,并威慑他国对南海诸岛的企图D.为解决钓鱼岛问题打下基础答案C解析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晚清对外交往并未强硬;东沙岛事件与钓鱼岛无关,选择C项。12.“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②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③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西方列强侵华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力,故①中的“夸大”说法错误,由此也可排除A、B、C三项,故D项正确。13.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偶然与必然工业革命英国明清时期的中国禁烟运动材料二商务与碰撞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材料三破坏与建设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料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50字左右。(2)材料二中“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其本质意图在于什么?材料二中“两种文明碰撞”的新认识的立场又是什么?(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1)写作思路示例: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使英国迫切需要尽可能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英国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必然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输出鸦片,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2)“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的。其观点否认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掠夺性的本质。“两种文明碰撞”的观点是站在文明史观的角度。(3)观点一:破坏性。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也可)观点二:建设性。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促使新思潮的萌发,从而使中国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也可)观点三:二者兼而有之。破坏性:理由参考观点一;建设性:理由参考观点二。(可任选一种观点,但必须有理有据)14.(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答案(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和近代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问题。第(2)问,注意从“变化”的角度分析古代和近代的中国人对海洋认识的不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海禁政策逐步失效。随着外国的侵略逐步加深,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洋务运动创办近代海军和轮船招商局,设立机构管理海洋事务,说明中国人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并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19世纪60年代后,允许百姓出国,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综上所述,应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本文标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考点梯度练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81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