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6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初学为文,常觉文思枯竭难以为继。有人认为此症.结的疗治之方是多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固然)可以充实学问增广见闻,主要的还是有利于思想的启发,否则纵然满腹经纶.,搜章摘句,也不过是诠释之学,不见得就能达到“文如春华,思若涌泉”的地步。想象不充,分析不精,辞藻.不富,这是造成文思不畅的主要原因。度过(枯燥/枯涩)的阶段,便又是一种境界。提起笔来,有个我在,“①。”对于什么都有意见,而且触类旁通,波澜壮阔,有时一事未竟而枝节横生,有时逸.出题外而莫知所届,有时旁证.博引而轻重倒置,有时竟至“骂题”,洋洋洒洒,拉拉杂杂。也许有人喜欢这种“②”式的文章,觉得里面有一股豪放恣.肆的气魄。不过就作文的艺术而论,似乎尚大有改进的余地。作文知道割爱,才是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征象。须知敝帚究竟不值珍视,需要大刀阔.斧地加以删削.。芟除枝蔓之后,才能显着(整洁/整齐)而有精神,简单而有力量。所谓“③”,就是这种境界。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症.结(zhèng)旁证.博引B.经纶.(lún)大刀阔.斧C.辞藻.(zǎo)逸.出题外D.删削.(xiāo)豪放恣.肆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虽然枯燥整洁B.固然枯涩整洁C.虽然枯涩整齐D.固然枯燥整齐3.在文中①②③处依次填入语句,恰当的一项是A.①绚烂之极趋于平淡②长江大河一泻千里③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B.①长江大河一泻千里②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③绚烂之极趋于平淡C.①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②长江大河一泻千里③绚烂之极趋于平淡D.①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②绚烂之极趋于平淡③长江大河一泻千里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人代会上午九点开幕,不到八点,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就站满了的近千名中外媒体记者。大家手拿相机,长枪短炮,严阵以待....。B.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说,作为寒窗七载的研究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C.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D.与这些可畏的后生相比,一些大家在翻译经典作品时态度却显得相当严谨,他们对译稿改了又改,往往会把最初的文稿改得面目全非....。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签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标志着亚投行筹建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行动,展示了各方对成立亚投行的庄严承诺。B.留学生跨境旅游渐成时尚,却暗藏安全隐患,虽然办理签证的同时也会购买保险,但是这并不能避免不会出现问题。C.虽然王成一向对我心存芥蒂,处处为难,但我会积极寻找机会,与他交流沟通,以实际行动让他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D.随着智能手机技术升级换代的加速推进及市场竞争环境的急剧变化,手机市场龙头老大的位置也在快速易主,难找永远的王者。【答案】1.A2.B3.C4.B5.D【解析】1.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词义和语境的把握能力。选择词语时要结合词语出现的语境、对象、身份、场合等进行辨析。固然:表示确认某一事实,接着说同时也应该承认另一事实。前后意思不矛盾,转折较轻,重在突出后一小句。虽然:只用于前后分句意思矛盾、转折意味重的句子。枯燥:单调,没有趣味。枯涩:枯燥,不流畅。整洁:整齐清洁。整齐:有秩序,不凌乱。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二是句式、修辞要一致。三是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本题抓住填空处前后的指示性代词进行分析,较易确定所填内容:②句处前有“这种”一词限制,所填内容既要与前文“洋洋洒洒”话题一致,又要与后文“豪放恣肆”相呼应,选项所给出的三句中只有“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一句相符合。③后有“这种境界”一词呼应,所填内容应与前文“芟除枝蔓”“简单而有力量”相一致,选项所给出的三句中只有“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符合此语境。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试题分析:成语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在与语境不合、修饰对象不当、褒贬不当、范围不当、谦敬不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所在的语境。选项A.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色彩失当。选项C.登堂入室:学问和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望文生义。选项D.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厉害,多含贬义。错用对象,与语境不和。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5.试题分析: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不合逻辑的毛病。选项A,“迈出”与“行动”搭配不当;选项B,不合逻辑,“不能避免不”多重否定改变了句意;选项C,“自己”有歧义。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精进的程序朱光潜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得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丁敬礼向曹子建说:“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杜工部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约文章要做得好,必须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肯严厉地批评自己,虽微疵小失,不肯轻易放过,须把它修到无疵可指,才能安心。不过这番话对于未脱“疵境”的作者恐未免是高调。据我的观察,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两种毛病:第一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病自己不能看出,明明是不通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奋热烈时的幻觉支配,对自己不能作客观的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所以初学作文的人最好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如果修改的人肯仔细指出毛病,说出应修改的理由,那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益处。作文如写字,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孤陋寡闻的人往往辛苦半生,没有摸上正路,到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对时,已悔之太晚,想把“先入为主”的恶习丢开,比走回头路更难更冤枉。良师益友可以及早指点迷途,引上最平正的路,免得浪费精力。自己须经过一番揣摩,同时又须有师友指导,一个作者才可以逐渐由“疵境”达到“稳境”。“稳境”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我认识许多前一辈子的人,幼年经过科举的训练,后来借文字“混差事”,对于诗文字画,件件都会,件件都很平稳,可是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他们的毛病在成立了一种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要想免去这些毛病,必须由稳境重新尝试另一风格。如果太熟,无妨学生硬;如果太平易,无妨学艰深;如果太偏于阴柔,无妨学阳刚。在这样变化已成风格时,我们很可能地回到另一种“疵境”,再由这种“疵境”进到“稳境”,如此辗转下去,境界才能逐渐扩大,技巧才能逐渐成熟,所谓“醇境”大半都须经过这种“精钢百炼”的功夫才能达到。比如写字,入手习帖的人易于达到“稳境”,可是不易达到很高的境界。稳之后改习唐碑可以更稳,再陆续揣摩六朝碑版和汉隶秦篆以至于金文甲骨文,如果天资人力都没有欠缺,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这一切都是“匠”的范围以内的事,西文所谓“手艺”(craftsmanship)。要达到只有大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那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我已经说过,这是不能谈而且也无用谈的。本文只为初学说法,所以陈义不高,只劝人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初学写作的人要写好文章,必须要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B.初学写作的人要脚踏实地从模仿和修改练起,在“疵”、“稳”、“醇”境中辗转锤炼,循序渐进。C.初学写作的人只要经过“精钢百炼”的辗转反复就能达到所谓的“醇境”和“化境”。D.练习写作如同临摹碑帖,进益的程序也可以分“疵”、“稳”、“醇”、“化”四境。7.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属于文中所强调的“精进的程序”的一项是A.许多学生模仿高考优秀作文及名家写作范例进行写作训练,学习作文的立意、用词及布局模式,并尝试修改的自己文章。B.郭沫若先生听取他人的意见,将剧本中责备人的话“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使语言有味有力。C.作家余华早期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等以血腥和暴力表达对于现实的怀疑,后来他的作品《活着》等注入了生存的温暖、希望。D.契诃夫年轻时生活艰难,靠担任家庭教师、变卖家里的物品等方式来维持生计,但他一直努力,没有被生活击倒。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文中引用的丁敬礼和杜工部所说的话,不大适合作文未脱离“疵境”的作者。B.一个作者只要经过自己的一番揣摩和师友的指导,就可以从“疵境”达到“稳境”。C.练习写字时,练习不同的字帖碑帖以至稳定,再继续揣摩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D.“醇境”仍属于“匠”的范畴,人品学问是“化境”需要下的功夫,与初学者无关。【答案】6.B7.D8.A【解析】6.试题分析:由选文最后“只为初学说法”可知本文主旨。通览全文后,对照选项,回读选项原文相关处,仔细比对。选项A,由“不过这番话对于未脱‘疵境’的作者恐未免是高调”可知并非是对初学写作的人的要求。选项C,“只要……就”太绝对化了,文中是说“只有大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选项D,文中并没有说临摹碑帖可以分为“疵”、“稳”、“醇”、“化”四境。可知选项B正确。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将“只有……才”换成了“只要……就”,混淆了充分必要条件。C项,丢掉了“天资人力”两个条件,论述不够严密。D“与初学者无关”无中生有。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孙嘉淦,字锡公,山西兴县人。嘉淦故.家贫,耕且读。康熙五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世宗初即位,命诸臣皆得上封事①。嘉淦上疏陈三事: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上召诸大臣示之,且曰:“翰林院乃容此狂生耶?”大学士朱轼侍,徐对曰:“嘉淦诚狂,然臣服其胆。”上良久笑曰:“朕亦且服其胆。”擢国子监司业。雍正四年,迁祭酒,命在南书房行走。教习宋镐、方从仁等期满引见,嘉淦言镐等皆可用;上诘之,又言从仁实不堪用。上乃.大怒,斥嘉淦反覆欺罔,夺职,交刑部治罪,当挟诈欺公律拟斩。上语诸大臣曰:“孙嘉淦太戆,然不爱钱。”命免罪,在户部银库效力行走。嘉淦出狱,径诣库。果亲王允礼时领户部,疑嘉淦故大臣,被黜,不屑会计事;又闻蜚语谓嘉淦沽名,收银皆不足。乃莅视,嘉淦方持衡称量,与吏卒杂坐均劳苦。询所收银,则.别置一所,覆.之,无丝毫赢绌。事上闻,上愈重嘉淦。十三年八月,高宗即位,召嘉淦来京,以侍郎候补。迁刑部尚书,总理国子监事。河南郑州有疑狱,命使者往勘.,仍不得实。上命嘉淦往讯,得其冤状,十余人尽脱之。乾隆三年四月,迁吏
本文标题:2016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195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