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4-8(志存高远心平如水-姜斯宪)
主题:上海交通大学励志讲坛第179期志存高远心平如水嘉宾:姜斯宪时间:2015年4月8号主持人:用心灵感动心灵,以生命影响生命。欢迎大家来到“思源致远,心平如水”,励志讲坛第179期暨十年系列讲座首期的活动现场。我是今天主持人边宇,今天我们的活动地点在陈瑞球楼100,熟悉我们讲坛活动的同学们应该都知道,今天又会是一位重量级嘉宾的专场。十年来,励志讲坛邀请的校外诸多精英才俊在这个舞台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精彩的分享,今天我们请到了与我们渊源甚深,而且仍然在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积极贡献的他,一位忠厚勤敏,德高望重的长者。掌声欢迎今天的嘉宾,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书记。(介绍视频)姜斯宪:各位同学我刚才和你们一起看了录像,拍摄的很好。当然只有一个地方可能是有一点夸大其词,我还不是“学神”,当时考进交大也是有幸进入了当时的上海交大,如果和今天各位一样竞争,或许我进不了今天的上海交大。今天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今天是咱们母校119周年校庆,所以我们大家一起首先要为母校庆祝生日,没有母校就没有大家的一切,走上励志讲坛10周年系列讲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荣幸,励志讲坛开办十年,179期覆盖了8万多同学,确实是成为滋养交大学生精神文化的一片沃土。所以我借此机会,首先要代表学校,向励志讲坛组织委员会的各位同学,也包括现在都已经毕业的,曾经为这个讲坛做过服务的同学,以及指导我们讲坛健康发展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年励志讲坛组委会有一个创新的考虑,就是做一个十周年的系列讲座,并且邀请我和大家分享几个十年的感受。十年对我来说是1/6的人生,对主持人是1/2的人生,所以大家的感受各位不相同。我利用前一段时间做了一点准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首先,给大家说说我20多岁的那一段时光,主要是我在交大求学的岁月,1977年末,我参加了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次高考,并且有幸进入交大机械工程系。我当时学习的是(电压传动)与气动,1982年本科毕业,毕业以后继续在母校读硕士,这个7年学习历程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终身受用,大家可能大多数是90后,对于77级或许了解的不多,但是也是有一点耳闻。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历史上,77级还是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年级的特点。比方,我们77级有非常强烈的集体认同感,这个认同感甚至超越学校,所以不管靠近哪一所学校,大家讲自己是77级都有十分亲切的感觉。比如说77级同学年龄相差悬殊,我们班里面最小16岁,最大30岁,大哥总是讲我上初中的时候小学妹没有生出来,但是大家在同一集体当中勤奋学习。77级入学的时候其实学业的基础是相当薄弱的,我不够“学神”其他同学可能多数也不是学神,但是只是我们比当时参加高考的同学可能更加努力一些,或者是更高觉悟。或者是那之前还多少注意了通过学习来积累自己的一些知识,所以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当时,我们的学业基础总体上是比较薄弱的,至少是参差不齐,也确实有一些高人,但是大部分还是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以我为例,我进大学的时候是24岁,26个英文字母还认不全,我当时不会解一元二次方程,那时候也没有学习过有机化学,就是这样的一个起点上77级开启了惜时如金的学习生涯,这不仅仅是交大,可能其他的地方也是如此。现在说起来各位难以置信,当时我们每周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大约是90小时,而这么多的时间其实是千方百计的挤出来的,我自己回忆一下,我们先挤掉周末与节日,这些时间放在学习上,再挤掉娱乐和社交,下面只能是吃饭和睡觉,“学霸”就是这样练成的。我有一位班友他家住在离学校3到4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学期他是一个学期里面回了3次家,家人一起不到一整天,就是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那时候学校里面有一道风景,同学不管是餐厅还是外出坐车,甚至是课间休息都会背英文单词,当时学习条件没有现在好,找不到很多学习资料,只能用笨办法来提升自己的弱项,即便如此大家似乎也都是乐此不疲。可能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大家分别都有若干年,长的有十几年没有机会有一张安静的课桌。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没有安静的课桌,所以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珍惜,与各位比较起来,大家可能从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拼命读书了,现在进到大学或许还会有一点倦怠,情况是不同的。能够激励我们勤奋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是当时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尤其是1978年,当时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当时说“科学春天到了”,当时有一个文章“哥德巴赫猜想”介绍的是陈景润,他一生在探求哥德巴赫猜想这个命题,一个非常知名文学家把他枯燥的研究经历写成了报告文学,相当程度上激励了一种科教兴国的浪潮。也激发了77级攀登科技高峰,亲手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一种使命感。值得我们大家骄傲的,尽管我们进交大的时候基础薄弱,但是我们毕业的时候我们可以比较骄傲地说“我们已经达到了一个大学毕业生应有的水准”,到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们可以比较自信地说“我们的水平已经不低于国外大学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当时研究生同伴20位同学,后来15位同学到海外求学深造,都顺利完成了博士的学位,在学业、工作上都很有成就。这一点上来看勤奋是多少有意义,大家一定会体会到。我还清楚记得在母校83周年校庆会上,这一年是开的特别的令人印象深刻,当时有一位老学长在报告当中讲了自己的几位恩施,回忆了自己的学习生涯,讲了一句话“走出交大天下、考试都不怕”。经过这样的锤炼天下考试都不怕,我想这样的一个勤奋向学的传统,希望在今天的交大还是能够得到发扬光大。下面讲三十而立,30岁我从交大研究生毕业,其后开始了我为交大服务的十年,我在交大工作的第一个十年就是30岁到40岁这个阶段,我是中国第二位有硕士学位的团委书记,1984年我毕业了就留校了,本来是要留校做科学研究,当时学校的团委书记有缺位,组织上经过反复考虑就找我,就长我出来担任团委书记,我那时候30岁跟你们现在本科毕业生年龄不一样,组织上觉得我上大学之前已经在大连市国有企业当中当过中层干部,我读书期间也一直是支部书记或者是班长,没有当过更大的官,所以是小干部,我有一定的经验,希望我能够从事这项工作。那时候研究生的数量比较少,而且能够留校任教也是属于好中选优,如果我继续从事学术工作,也可能能有所建树,或者是一定会走上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成长道路。但是我当时没有太犹豫,就接受了组织的安排,我很庆幸自己赶上一个很好的时代。由于组织的关怀和培养,我留校工作以后,工作8年左右,后来就被提任为学校党委副书记,再过一年又兼任学校副校长,而且这期间学校还支持我去加拿大格做访问学者。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必要制定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我个人不太主张把人生发展目标设计的太高大,太明确,虽然我们是志存高远,但不是目标定的很高很精确就好,因为人生目标发展总有一些特定的情况发生,你如果因为自己定了一个规划,这个规划没有实现就感到很失望,那就是适得其反。我主张可以设定一些比较近期,比较可控的,而且也与你所体会的社会发展以及国家需要相契合的目标,对应一些人生规划,这会成为一种激励,激励我们自己去提高素质,并且做好接受人生挑战的准备。如果有这样一种心态,就可能在未来自己的成长过程当中能够宠辱若惊,心平如水。下面是40岁,是不惑之年,我就到地方工作,开始长达20年从政生涯,离开学校到上海市工作是组织上的选择,组织上的挑选。但是我是赶上了上浦东开发开放,以及我们国家加入WTO的重要历史时期。但是这一段历史对我们国家来讲也不是一帆风顺。尤其90年代末期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也很大,某种意义上说上海也是经历了重生的过程。上海工作的十年多年历面,我前后经历了6次大跨度工作岗位变动。也有同学问我6次大变动是自己主动争取的还是被动接受的。肯定不是我主动争取的,组织上给了我信任,给了我发挥自己的新舞台,所以我是接受组织的安排到其他岗位上工作。也从中增长了知识和才干,这十多年时间太少了,我想只能从一个角度切入,给大家交流一下。2002年到2004年我担任将近2年时间上海市副市长,当时主管是外市方方面面的工作,期间有一个重要的兼任是兼任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和区长,三份工作一份工资,这一段时间里面我的同事帮助我统计一下参加了500次活动,有一些活动至今还让我印象深刻。今天也与大家分享一下。首先,刚才片子里讲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取得巨大成功,申办上海世博会是在2002年,甚至更准确一点是2001年4季度就开始了申办的工作,我本人有幸亲身参与了这一年多上海世博会申办工作,并且2002年9月份到11月份,作为中国政府特使之一,去到8个国家去进行游说争取他们的支持。后来大家耳熟能详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就是我们那时候确定的,而且当时也承诺办一期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实际上世博会办的也很激烈,那时候不久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资格,这两个高大上的项目都被中国争取了。对当时的申办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我当时参与了制定对博览局各个成员国进行游说的口径,我当时出去至少说了八遍。第一,中国政府全力支持上海申办世博会,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亲自出面做工作。第二,中国民众普遍支持上海举办世博会,当时有一个民意调查,这个包含了台港澳都算在内,有90%以上的民众支持,这个在国际社会是一个相当高的支持。第三,上海举办大型国际活动的经验和能力,因为正好那之前不久我们刚刚成功举办了APEC领导人峰会,所以这也是美国总统在“911事件”之后参加的第一个国际会议。第四,上海世博会主持“让城市更美好”这个主题是具有独创性和普遍性,当时我们说到2010年的时候,全世界60亿人口超过30亿是住在城市,所以如何把城市建设好是一个世界性共同的问题。第五,上海世博会选址科学,设计和布局合理,后续利用落实。当时选择在黄浦江两岸。第六,有丰富的客源基础,参观人数将超过7千万人次,创世博会历史。我们经过慎重的研究承诺。第七,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各国参加,特别是支持发展中国家参展,提供一亿美金的支持。第八,每到一个国家我们都会这个国家有一条专门的说辞,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期待,有的国家希望中国的大熊猫可以到那里展览一下,有的国家希望某一个汽车能够进入到中国的市场,诸有此类的对这些由于我们共同的研究都给了很好的回答。由于各方面准备充分,所以在中国正确领导下,在有的部门之下我们的活动效果非常明显,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举行的132次会议上,中国上海以巨大的优势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战胜了韩国、俄罗斯4个国家。在市政府工作期间我先后接待几十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领,我感受到国外的领导人对于我们中国所进行的伟大的社会实践,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是越来越认同,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持续的,先举一个例子。大家知道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这位访问过上海两次,第一次访问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刚刚拉开帷幕,那时候卡斯特罗对于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包括对于浦东的开发开放能否成功都还是有一些疑问的。过了若干年之后,这位主席第二次访问上海,江泽民主席当时是亲自陪同他到浦东新区视察,那时候我是兼任浦东新区市长,我就汇报了浦东开发开放的进展,给卡斯特罗主席留下深刻印象,他考察结束的时候就很真诚表达对我们的祝贺和对中国道路的肯定。他当时说我会很快让现在古巴主席,带一个代表团到中国浦东来学习交流,后来真的这个代表团就来了,那时候我还在浦东,当时劳尔带了一个100多人代表团,是古巴历史上最大一个代表团访问中国。研究中国的经验,探讨合作的机会,现在在浦东有一个新天哈瓦那大酒店,这是古巴在这里建造的,这是他们在海外最大的投资项目。再举一个例子,讲到发达国家领导人他们怎么看中国发展的变化,他们自己的想法有什么变化。发达国家领导人对上海的访问,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他们对中国的某些偏见。2003年7月份,布莱尔当时担任英国首相,(英国首相)他当时对上海进行了一次四个多小时的访问,我作为副市长要去机场迎接他,然后陪同他参加与几位年轻工商界人士小型座谈会,这个座谈会现在说起来也是很厉害,当时在座的年轻的工商企业界人士,目前多数大名鼎鼎,其中一位是马云。2013年12月份,隔了十年之后我在三亚再次见到(英国首相),我们有一个亲切
本文标题:4-8(志存高远心平如水-姜斯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29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