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绪论Introductionsunyu@bnu.edu.cn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简称ICTs,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集成应用和融合发展,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信息传递和通信交流目的。——ITU《世界电信发展报告》2003无线电收音机电视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个人电脑互联网关于GPTsBresnahan和Trajtenberg(1995)使用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purposetechnologies,简称GPTs)来指代某类激烈的创新。他们描述了两个重要特点,目的的通用性和创新的互补性。当这些因素比较强烈时,比如,类似于电,它们会导致经济组织的巨大变化。有时,通过工作时间、家庭生活的约束,社会层级的影响,最终影响社会组织。Lipsey,Bekar,和Carlaw(1998)扩展了Bresnahan和Trajtenberg的定义,根据历史和理论的知识,他们给出了GPT的内部特征的四个特点:开始阶段有广大的提高空间;存在着多样化的应用;在经济的绝大部分中可以应用;与其它技术之间存在着强烈互补性。Lipsey,Bekar,和Carlaw(1998)认为,ICTs就是GTPs。ICT对政府改革提出挑战早期的技术发明与行政机构融为一体,但是它们对权力结构和行政机构的组织方式影响甚微,这些技术的应用并不需要建立完全不同的组织制度。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特别是互联网在一系列技术支持下的广泛应用和日益完善改变了这种情况。作为一项通用目的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提供了影响政府结构、运行机制和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技术潜力。美国:全球率先电子政务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克林顿政府为减少预算赤字、增加经济活力,首次提出了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实现e-Government的概念。联邦政府员工减少24万人。关闭2000多个联邦办公室。撤消近200个联邦项目和执行机构。联邦政府开支减少1180亿美元。200个部、局确立了3000多条新的服务标准。简化了3万1千多页各种规定。作废了1万6千多页过时的行政规章。1992年美国开始电子政府计划,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在1996年取得的成果美国电子政务起源的驱动力信息通信技术革命从单纯的技术革命演变成为一场社会革命,政府必然要做出回应。同期的美国政府面临着行政改革的挑战。“我们国家有各种各样的赤字存在。我们有预算赤字,我们有投资赤字,我们有绩效赤字,而且也导致了信任赤字。”——克林顿,1993进展水平美国丹麦瑞典英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芬兰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中国印度全球概述价值创新型保持现状型停滞不前型积极变革型P.s.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对问题的判断进行分类、归纳数据来源:UNDivisionforPublicEconomicsandPublicAdministration,2005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1993前探索试验1993-2000初步建设2000后全面建设有观点认为,1993年3月国务院提出建设金关工程、金税工程、金卡工程的设想是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起点。中国的尴尬:先行者不是领跑者数据来源:UNDivisionforPublicEconomicsandPublicAdministration,2002-2010年份1731691781791892002200320042005200820101111410174675765192272E-GovernmentReadinessIndex排名备注:2010年排名指数更名为E-governmentDevelopmentIndex9各国对电子政务的理解美国:电子政务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公众、其它政府部门和机构提供政府信息和服务,为了改进政府的运作(包括效益、效率、服务质量及改革),应用互联网和其它信息技术的过程。加拿大:利用信息技术,使加拿大人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一种官方语言获取以用户为中心的、整合的服务。日本:通过在行政领域内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改进相应的业务和制度,达到提高国民生活便利性、实现行政运营的简便化、高效化以及提高可信度、透明度等目标的建设行为。韩国:通过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行政服务的电子化,从而使行政机构能够有效提供机构间的行政服务和面向企业和公众的服务。新加坡:应用技术提高政府服务的接入和提供水平,从而使所有公众和企业都能从中受益。中国: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构造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关于e-government中译的争论是电子政务还是电子政府?观点一: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的关系理解为行为的组织实体及其活动程序的关系。观点二: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的关系理解为目标与过程的关系。观点三:在区分“政治”和“行政”的基础上,强调“电子政府”侧重于政治,而“电子政务”侧重于行政。观点四:将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包含关系。有观点指出,电子政务包含电子政府;但也有观点认为,电子政府包含电子政务。理解的误区电子政务就是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OA)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电子政务就是政府部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电子政务“电子”-技术问题?给钱技术人员去干电子政务中的关键字是“政务”,而不是“电子”!我们的目标电子政务的发展是政府改革和技术变革相互作用的产物,政府变革为技术应用提供了目标,技术变革为政府变革提供了手段。电子政务不仅需要研究如何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政府和公共事务中处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政府如何建立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内容架构电子政务课程共设七个单元:绪论政府行政范式的演进政府门户网站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政务的基础与保障电子政务的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的发展与未来专注于关键的交叉领域Policy政策Management管理Technology技术本章小结术语:信息通信技术,通用目的的技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不仅需要研究如何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政府和公共事务中处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政府如何建立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新的政府治理模式。站在交叉学科的视角上,吸收、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课后实践及思考熟悉相关研究机构、数据库的网址。浏览国内外政府门户网站。如何理解e-government的e?第二课电子政务发展的动力一政府全社会最大的信息拥有者最大的信息处理者最大的ICT用户提高政府业务的有效性、效率和监管能力。建立更勤政、廉政、精简和有竞争力的政府。信息通信技术建立政府与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伙伴关系。ICT即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的缩写。电子政务发展的动力二希望与政府打交道能够更容易、更有效率,与政府打交道的各个环节能一体化等。政府由多层次、多部门,以“管”为目的向一个“智能的”、以行政相对人为中心的政府转变,是信息社会企业和居民的共同诉求。企业和居民希望借助于电子政务的发展,吸引新经济的企业入驻;或者,借此扭转传统产业的衰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电子政务的阻力一政府在适应技术变革方面都比较缓慢,除了是否必要等原因之外,主要是由于政府处在一个不愿意冒风险的文化环境中。政府在优化政务流程的过程中,实现跨部门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阻力重重。发展电子政务的阻力二电子政务可能会强化社会的不均。那些最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人往往可能正是那些无法上网的人。数字鸿沟问题数据来源:,(亿人)普及率中国4.5734.3%美国2.4177.5%2010年12月底互联网接入状况的中美对比发展电子政务的阻力三个人隐私问题,公民希望电子政务发展的步伐放慢一点,主要的顾虑是隐私权(TheRighttoPrivacy)无法得到妥善的保护。发展电子政务的阻力四可以乱真的网页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行政改革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法律法规外因资料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情报所兰科研究中心,2007领导力业务需求技术能力标准管理手段信息安全内因中国发展电子政务的SWOT分析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SO?WO?威胁(Threats)ST?WT?内部外部25第三课政府行政范式的变迁内容提要厘清几组概念以公共行政理论为基础的政务分析——是以职能为核心还是以流程为核心?——是科层制还是模块化?——是民主行政还是网络民主?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的争论与共识时间图谱1854诺斯科特-特里维廉报告Northcote-TrevelyanReportx1887ThomasWoodrowWilson行政学研究主张x文官法/彭德尔顿法CivilServiceActPendletonAct1883x时间HaroldDwightLasswell政策科学1951x1968MinnowbrookConferencexxMinnowbrookConference1988x1962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以及戈登·图洛克TheCalculusofConsent1990ElinorOstrom&VincentOstrom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xxRobertB.DenhardtJanetV.DenhardtThenewpublicservice:servingnotsteering2002TheNationalPublicManagementResearchConference1991x1987KennethJ.Arrow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xx2006HughT.Miller&CharlesJFoxPostmodernPublicAdministration政治Politics与行政Administration“行政是置身于特定的政治范围之外的。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尽管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它不应被允许操纵行政事务……公共行政是公法的详细而系统的执行。普通法的每一次特殊应用都是一种行政行为。……但是,指导这些活动付诸实现的普通法显然是超出并高于行政的。政府行为的广泛计划不是行政性的,而这些计划的详细执行则是行政性的。”ThomasWoodrowWilson扬弃政治与行政二分?公共行政PublicAdministration公共管理PublicManagement将公共管理(学)等同于公共行政(学)。将“公共管理(学)”当做公共行政(学)的一个分支,即专门研究行政管理方法、技术与技巧的这一部分。将“公共管理”当做一种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范式(途径)相竞争的新范式或新途径。政府Government治理Govern/Governance尽管government和governance从词面上看似乎差别不大,但其实际含义却不同。中国学者俞可平认为,“治理”与“政府统治”的最基本的或是本质性的区别是:“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不一定是政府机关,而“政府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而“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范式Paradigm与模式Pattern范式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模式是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作为术语时,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涵义。在社会学中,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秉承官僚制,以职能为核心的EG电子政务的特点是,在不打破现有条块分割体制的条件下,进行电子政务改革。一种典型的形式,是优化职能类型的电子政务策略。它是在不改变现有职能格局的条件下,加强现有职能,优化现有职能。另一种典型的形式,是转变职能类型的电子政务策略。即通过电子政务,将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职能,转给社会
本文标题:电子政务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2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