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6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的处境及选择
ThesituationandchoiceofTaiwanwomenliteratureinthe60s学院:商学院班级:14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姓名:张宋佳瑶学号:14111102176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的处境与抉择摘要60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并未朝着学院派精英们所期待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直线发展。在宽松又保守的环境中,女性文学创作中具有时代精神的个性化写作仍被官方主流话语排斥。在此处境下,众多女作家向传统折回,或用牧歌的调子歌咏彼岸鸟托邦,或接续“五四”传统给弱小者以人文关怀,或在现代城市生活和海外侨居生活的描写中回归传统的儒家伦理德规范。她们以迂回的路径和丰富多元的表现,在共同的心理基础上构建了丰富的文学景观。关键词:台湾;女性文学;60年代;Abstract1960yearsofTaiwanwomen'sliteraturedidnotlookforwardtotheschoolofthewesternmodernliterature,thedevelopmentofastraightline.Inthelooseandconservativeenvironment,theindividualwritingoffemaleliterarycreationisstillbeingrejectedbytheofficialmainstreamdiscourse.Inthissituation,manyfemalewriterstotraditionalretrace,orwithpastoraltunesingingtheshorebirdUtopia,orMay4thtraditionalconnectiontoweaktohumanisticcare,orinmodernurbanlifeandoverseasexpatriatelifedescriptionofthereturntotraditionalConfucianNyderspecification.Theytakearoundaboutrouteandrichdiversityofperformance,inthecommonpsychologicalbasistobuildarichliterarylandscape.Keyword:Taiwan;femaleliterature;60;目录摘要....................................................1关键词:台湾;女性文学;60年代;..................................................................................1前言....................................................3一.196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的处境...........................3二.196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的抉择...........................4(―)回避现实评判,在诗意的彼岸乌托邦生活中咏歌.......................................................51.故乡仁爱生活的乌托邦.......................................52.早年象牙塔生活的乌托邦.....................................53.台湾自然生活的乌托邦......................................6(二)接续五四传统,在悲情的旧式女性命运变迁史中详实纪录...............................71.对旧式女性悲剧命运的慨叹...................................72.对旧式女性新变化的关注.....................................8(三)折回儒家伦理,在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时代中作折衷的选择...................................91.现代台湾女性形象的塑造.....................................92.身居海外女性形象的塑造....................................10三.1960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应被公平对待..................11结论...................................................12致谢..................................................13参考文献:..............................................14前言在“欧风美雨”大举人台的196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创作圈内的反应如何?是如余光中先生所说的,在“传统的既不可亲,五四的新文学又无缘亲近”的情况下,台湾的文艺青年只能向西方寻求出呼,文学现代性的探索也并非从形式到内容的全盘西化。综观这个年代女性文学创作的总况,在年轻一代台湾女作家们怀抱西方现代文学的方法向台湾乡土题材去寻找台湾文学新路的尝试之外,更多女作家的选择其实是回归传统的。她们或回归往昔浪漫记忆,用深情来咏叹祖国原乡或田园生活的乌托邦;或进入现实,用现实主义的质朴温情给弱小者以人文关怀。即便是在颇具现代意味的城市生活或海外侨居生活的描写中,女作家们对传统伦理道德等的回归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切都在共同的心理基础上构建了1960年代台湾丰富的文学景观,这种被大陆学者李诠林先生称为“文化保守主义”。台湾文艺“只剩下一条西化的生路或竟是死路了”?还是如白先勇先生等《现代文学》刊物诸将们“感于旧有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不足于表现我们作为现代人的艺术情感。所以,我们决定试验,摸索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在现代主义思潮与方法的欢呼声中,传统文学及其方法真的无缘接近或已无用武之地了吗?如果如此,我们将如此分辨和归类这个年代台湾文坛较为突出的琦君、张秀亚、林海音甚至欧阳子等女作家的作品?这些不同的创作趋势可否被置于同一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就大陆学界现有的研究而言,对1960心理源自那个年代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的共同作用。年代的台湾女性学创作,更多的是个别作品的赏析,整体创作状况的研究缺乏。一些文学史、思潮史中有关现代的、传统的创作思潮或方法的叙述又多被置于不同的维度中考察,论者们多未言清其关系。本文围绕1960年代台湾文坛现代与传统的关系问题,考察此期台湾女性文学的整体创作状况。一.196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的处境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其“棋子”的作用,在美苏对峙、美国第七舰队协防台湾、中国大自顾不暇等国际局势紧绷的1960年代,原本处于孤立状态的台湾,军事方面的危机反倒较此前减缓了许多。在此情况下,从官方到民间,都逐渐从大兵压境的恐慌、短暂寄居的漂泊心态与为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而强喊的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等政治口号的缠绕中获得了喘息。国民党当局也从1950年代狼狈慌乱的盲目粗暴高压中,逐渐转向有序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到1960年代中期,台湾已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劳力密集、工资低廉的初级工业社会的过渡。美国也在1965年7月1日终止了对台湾的经济援助。经济的起色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受教育人口迅速增加,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快速向都市集中,等等。台湾社会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文化方面,胡适、李敖、肖孟能等新老西化派与胡秋原、郑学稼、任卓宣、徐复观、钱穆等中国文化派所展开的激烈的中西文化论战(两边的主将分别是李敖和胡秋原),可为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之交台湾的文化繁荣作了注脚。而在文艺思潮方面,现代主义成为文坛新宠。1950年代末台湾大学学生社团现代文学社的成立和1960年代初〔1960年3月)《现代文学》杂志的创刊等,成为台湾文学现代派崛起的重要标志。这群学院派的学生在夏济安先生等主办的《文学杂志》停刊之后,继续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文艺理论、流派、批评方法与重要作家,为台湾文坛吹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之风。在这些力量的努力下,文坛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作家积极吸收、实践西方现代文艺创作理念与技巧;而以前从未接触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作家也渐渐受到他们的影响,不少杂志如《纯文学》《幼狮文艺》等同样受到了他们文学品位的影响。具体到台湾女性文学创作方面,1960年代初期也出现了非常乐观的新景象,主要表现在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积极实践和女性文学创作内容的转变上。前者突出体现在台湾本土女作家利用现代主义方法在乡土小说的实践上。如陈若曦女士在《收魂》《最后夜戏》《邀晤》《妇人桃花》等一系列具有浓郁的台湾乡土气味、关注台湾底层人生存境遇的小说中,就常摹仿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风格,用现代主义的手法来揭示反封建、反迷信的主题。又如施叔青的早期小说《壁虎》等,其主调亦是现代主义加乡土色彩。它们在梦魇般的气氛中,突破传统的禁忌,大胆地想像,常以象征和特殊的语言风格,表现出奇异、疯狂、丑怪的美。后者主要体现在女性文学题材的时代性上。这个时期的女性生存状况是多种多样、参差不齐的。随着台湾经济的大发展、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社会贫富的差距拉大了。在此情况下,有的女性家境富裕,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进入知识阶层,大学毕业后既可以在社会上自谋职业、自食其力,也有出国留学或嫁给中产阶层丈夫为妻的可能。而有的女性则出身低下,或生长在穷乡僻壤,她们往往要为了物质所需奔波劳碌、奋力工作,或从事歌女、戏子等行业换取相应的衣食所需。这些女性的生存状况在众多女作家的笔下都有所表现。女作家们通过这些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1960年代台湾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对人们生活、内心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些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新色彩。上述种种表明,1960年代前期,在社会现代化进程较宽松的背景下,台湾女性文学创作获得了新的契机,并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事实上,此后的情况并没有顺势地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1960年代前期,台湾女性文学创作中曾短暂出现的运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理性精神关注、反思、批判现实,体现出作家们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时代精神的创作风貌,将在此处境下发生改变。台湾女性文学创作逐渐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二196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的抉择从总的来说,1960年代,在上述中西方文化正面冲突和既稍微宽松又十分保守的处境下,台湾女性文学创作主流主要朝着以下三个方面转向。它们既有共同的心理基础,又各有其特点。(―)回避现实评判,在诗意的彼岸乌托邦生活中咏歌回避现实,专注于彼岸乌托邦的建构,是1960年代许多女作家的选择。这个彼岸或是地理意义上的大陆故乡,或是时间意义上的过去时光,其本质都是超于现实、回避现实的。一方面,这种选择因无关乎现实评判,故无碍于官方政治而易被审查放行;另一方面,又由于在此期稍微宽松的背景下,政治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梱绑有所减弱,因而相对于1950年代就开始的怀旧文学,此期这类作品更易于向纯文学靠拢,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从总的来说,这个年代,在此方向着力的女作家众多,琦君的浙东乡村生活、林海音的北京城南生活、聂华苓的西南世界、张秀亚逊清王府里的大学生活、张晓风回归自然的台湾田园生活想像等等,无不是作家们对于现实之外彼岸幸福生活的一种文学化想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它们给人以无限的情感慰藉。1.故乡仁爱生活的乌托邦作为1960年代怀旧散文、乡愁散文翘楚的琦君,在《溪边琐语》《烟愁》《琦君小品》和《红纱灯》等书中着力建构起一个超越时代的充满爱与温暖的浙东乡村生活乌托邦。褪去1950年代整体文学环境中意识形态追求下的些微控诉气质,此期琦君的作品并没有沉浸在乡愁诗人们深沉浓密的忧郁之中,而是发纤称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将无奈与思念化作如烟轻愁,消溶在热闹非凡的原乡乌托邦的建构之中。值得玩味的是,作者用力越轻,那些记忆反倒越能重击读者
本文标题:6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的处境及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06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