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2016年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经济法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总论考情分析本章历年考核分值在10分左右徘徊,题型以单、多、判为主,机考之后本章分值提升较多,虽仍非重点章节,但其中“仲裁、诉讼管辖与时效”等内容依然需要大家重点关注。2016年本章内容细节变化较多,新增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界定;适用法的效力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内容。本章涉及内容以法律基础知识为主,同学们一方面须针对考试掌握考点,另一方面更需理解最基本的法理,并熟悉法律语言的表述形式。郑重声明:课程举例人物均属虚构!章节框架内容精讲第一节法律基础知识点、法的本质与特征(★)【大纲要求】掌握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理解】(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4)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2.法的特征(2016年调整)(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导性”。(4)法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从而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具有“利导性”。(5)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6)法具有明确的内容,能使人们预知自己或他人—定行为的法律后果,具有“可预测性”。【注意】本质与特征是一回事,无需特别区分。【例题·单选题】下列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B.法是全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C.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D.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律关系的本质与特征。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选项B错误。【例题·多选题】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律关系的本质与特征。ABCD四个选项表述均正确。【例题·单选题】法的主要内容是由规定权利、义务的条文构成的,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从而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维持社会秩序,这体现了法的()。A.国家意志性B.强制性C.利导性D.规范性『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律关系的本质与特征。法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从而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具有“利导性”,因此选项C正确。知识点、法律关系三要素(★★★)【大纲要求】掌握案例导入土豪老赵的烦恼【注意】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构成法律关系。1.法律关系的主体【注意】任何一个法律关系至少要有两个主体。2.主体资格(2016年新增)区分“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法律赋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行为”能力:法律确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现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1)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行为能力:年龄+精神状态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精神状态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10)“(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10≤X<18)“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年满18周岁(≥18)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但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16≤X<18)【注意1】根据民法通则规定:“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超过”、“不满”均不包括本数。【注意2】刑事行为能力的分界线为14和16周岁。(2)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权利能力:始于产生、终于消灭行为能力:同权利能力3.法律关系的内容【注意】权利是可以放弃的。【注意】任何一方的权利都必须有另一方义务的存在,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4.法律关系的客体【注意】物可以有形态也可以没有形态。【注意1】人身是指人身体的部分或整体,但活人的整个身体不是法律关系的客体。【注意2】人身权利不能滥用,对人身行使权利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权界限,严禁对他人人身非法强行行使权利。【注意】这里的行为是指“行为的结果”包括: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注意】客体的特征:能为人类所控制并对人类有价值。【提示】主体和客体是历年考核重点。【例题·多选题】根据我国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能够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有()。A.自然人B.商品C.法人D.行为『正确答案』AC『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国家。商品、行为属于法律关系的客体,因此选项AC正确,BD错误。【例题·多选题】钱某,王某,贾某合伙购买房屋,与房地产开发商签订买卖合同,该法律关系中法律主体有()。A.房地产开发商B.钱某C.王某D.贾某『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国家,ABCD都属于法律关系的主体。【例题·多选题】下列关于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年满18周岁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B.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但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C.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D.10周岁以下的公民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正确答案』AB『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民法上,18周岁以上的公民、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但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此选项AB正确。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公民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因此选项CD错误。【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可以成为法律关系客体的有()。A.自然人B.发明专利C.劳务D.物质资料『正确答案』BC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非物质财富和行为。“活人的整个身体”不能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自然人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因此选项A错误。【例题·单选题】张某在专卖店购买电脑支付7000元,法律关系客体是()。A.张某B.专卖店C.电脑D.支付7000元『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律关系的客体。物可以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因此选项C正确。AB属于法律关系的主体,因此错误。支付7000元是法律关系的内容,因此选项D错误。【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可以成为法律关系客体的有()。A.土地使用权B.纯净的饮用水C.清洁的空气D.不受噪音干扰的环境『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律关系的客体。物可以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但是单独出现的“水、空气、环境”等不能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前面必须加有定语修饰才可以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因此选项ABCD均正确。考点总结知识点、法律事实(★★)【大纲要求】熟悉案例导入老赵的业余爱好概念: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分类标准: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类别:(一)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现象(自然事件、绝对事件):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生、老、病、死及意外事故。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注意】法律事件的出现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征。(二)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分类标准分类内容代表行为行为是否合法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行为的表现形式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作出意思表示行为非表示行为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单方行为遗嘱、行政命令多方行为行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是否存在对待的给付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法律行为间的依存关系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买卖+保证合同【注意1】人的行为并非都是法律行为。【注意2】请大家重点掌握“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区分,并看清题目问法。【注意3】法律行为的反向问法,例:订立遗嘱是合法行为、积极行为、意思表示行为、单方行为、要式行为、自主行为。【例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中,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是()。A.法律关系的内容B.法律关系的主体C.法律事实D.法律关系的客体『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直接原因,因此选项C正确。【例题·单选题】根据行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法律行为可以分为()。A.单方的法律行为和多方的法律行为B.有偿的法律行为和无偿的法律行为C.要式的法律行为和不要式的法律行为D.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行为。根据行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者是实质要件,可以分为要式行为和非要式行为。要式行为,是指必须具备某种特定形式或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非要式行为,是指无需特定形式或程序即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因此选项C正确。【例题·单选题】以下属于单方行为的是()。A.立遗嘱B.缔结婚姻C.签订合同D.销售商品『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行为。单方行为,是指由法律主体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因此选项A正确。BCD均属于多方行为。【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有()。A.自然灾害B.公民死亡C.签订合同D.提起诉讼『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直接原因,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AB属于法律事件,CD属于法律行为,因此选项ABCD均正确。【例题·多选题】法律行为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作出分为意思表示行为和非表示行为,下列属于非表示行为的有()。A.订立遗嘱B.行政命令C.拾得遗失物D.发现埋藏物『正确答案』C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行为。非意思表示行为,是指非经行为者意思表示而是基于某种事实状态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均不需要当事人作出意思表示,因此选项CD正确。考点总结知识点、法的形式和分类(★★★)【大纲要求】了解(一)法的形式案例导入拉布拉多与高铁不得不说的故事《铁路旅客运输规程》规定,动物及妨碍公共卫生(包括有恶臭等异味)的物品不得带入车内。《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盲人携带导盲犬可以进入公共场所。《残疾人保障法》→全国人大→法律。《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原铁道部→部门规章。形式制定机关注意要点名称规律宪法全国人大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全国人大——基本法律及其常委会——非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就有关问题作出规范性决议或者决定,与法律具有同等地位和效力××法法规行政法规国务院××条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省;省会、特区、较大的市(1+3)××地方××条例规章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规章在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仅起参照作用”××办法××条例实施细则地方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政府规章除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外,还不得与上级和同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地方××办法效力排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同级地方政府规章【提示】特别行政区法、国际条约也属于法的形式。【注意】全国性的法律除列于基本法附件者外,不得在特别行政区实施。【例题·多选题】下列规范性文件中,属于规章的有()。A.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B.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上海市旅游业管理办法》C.财政部发布的《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D.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正确答案』BC『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的形式。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通常表现为“某某办法”,或者“某某地方某某办法”,选项BC属
本文标题:2016年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经济法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4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