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改革重点工作推进方案
1大竹县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实施方案(产业链延伸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思维。为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大竹县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现按照《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抓紧申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的通知》要求编制实施方案如下。第一章大竹县经济社会概况素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川东绿竹之乡”美誉的大竹县,位于四川东部,达州南部,东邻重庆梁平、垫江,南接邻水,西连渠县、广安,北靠达川区,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始置县,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因“竹多竹大”而得名。大竹县全域地跨东经106°59′—107°32′,北纬30°20′—31°00′,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75公里,幅员面积2076平方公里。属平行岭谷区,呈“三山两槽”地形特征,东有明月山、西有华蓥山、中有铜锣山三座南北向的川东名山,铜锣山以西称山前(包括县城),铜锣山以东称山后。2山岭最高海拔1196米,槽谷最低海拔253米,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1℃—17.3℃,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329.4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84天。辖3个街道、48个乡镇、382个行政村、6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12万,其中县城建成区24.2平方公里24.1万人。——区位交通。大竹县地处成都、重庆、西安及武汉交汇辐射的腹心地带,境内包茂高速公路、国道318线、国道210线及南大梁高速公路呈“井”字型纵横贯穿,县城北距达州60公里,南距重庆机场135公里,东距万州港176公里,西距成都350公里,形成了“半小时达州、1小时重庆、1小时万州港、3小时成都、5小时西安、5小时武汉”的通达格局,是川、渝、鄂、陕四省(直辖市)的物资集散地和川东北地区的商贸中心。县域内100%的乡镇(街道)、100%的村(社区)通水泥(油)路,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759公里。国道外迁、山后快速通道竹石线、包茂高速达渝段大竹南出口等重点交通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南大梁高速公路大竹段全线竣工,达州—大竹—邻水—重庆城际铁路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并纳入“十三五”建设规划。——资源禀赋。大竹县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低山、丘陵、平坝有适宜多种竹木生长的林地。森林类型有:以马尾松为主体的松、杉针叶混交林;以丝栗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以白夹竹为主的竹、针、阔混交林;也有松、杉、柏、樟、栎等纯林。3境内有煤、天然气、石灰矿、灰石岩、铁矿石等多种矿产资源,蕴藏量较为丰富。大竹县系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大县之一,原煤总储量为1.63亿吨,符合工业标准和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的保有储量达1.44亿吨,发热量在5000-7000大卡/千克。天然气蕴藏量约60亿立方米,拥有亚洲第二大天然气集输站,年输转天然气27亿立方米。县域内有启于先秦、兴于三国的古官驿道,有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清河古镇,有川东小峨眉美誉的云雾山,有单井出水量亚洲第一的海明湖温泉和佛教文化圣地净土寺。境内五峰山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百岛湖和龙潭水库创建为省级湿地公园。被评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入列全省十大区市县旅游目的地和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境内有苎麻30万亩、香椿10万亩、竹40万亩、糯稻15万亩,还有玉米、小麦、油菜、蚕桑、茶叶、生猪、家禽等生物资源。苎麻纺织品、竹制品、“巴山红”香椿、东汉醪糟、大竹豆干、大竹凉席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竹县曾连续十二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助农增收工作先进县、连续两届被表彰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成功创建全省现代流通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经济总量在全省丘陵县排位靠前,成为全省首批工业强县示范县之一和首批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县。2015年,实现了GDP、民营经济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个总量全市第一”,GDP、规模以上工业增4加值、民营经济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个增速全市第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89亿元,同比(下同)增长7.9%;规上工业增加值61.52亿元,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9.63亿元,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32亿元,增长13.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6亿元,增长9.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8元,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3元,增长10.3%;民营经济增加值165.25亿元,增长8.5%。——发展环境。大竹县系全省革命老区县、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和全省16个“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之一,被纳入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区、成渝经济区渝广达经济发展带和全省川东北城市群。先后被表彰为第三轮全国科普示范县、被命名为全省文明城市、全省卫生城市、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等称号,并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查。大竹县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计划实施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追赶超越、转型发展,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激发。“6+5”产业振兴计划纵深推进,规上企业达113户,中小微企业达3296户。大竹经开区规划面积40.88平方公里,2015年基础设施覆盖区达9.5平方公里,入驻投产项目101个,实现营业收入203.8亿元,同比增长9%。被列入全省“51025”工程500亿元重点园区培育计划名单。经开区企业(项目)代办中心对企业(项目)实行“一5站式”服务和“并联式”审批,“领导挂包、部门代办”重点企业(项目)。以经开区为主阵地,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石河建材园和月华食品园三个配套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初步形成了“1+3+10”工业发展格局。大竹县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四化同步”、“三个跨越”,紧扣“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全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奋力扩总量提质量、强建设夯基础、抓改革增活力、惠民生促和谐,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天的大竹,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加快建设繁荣时尚美丽和谐大竹、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勇前行!6第二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本情况第一节大竹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一)苎麻:苎麻是大竹县的传统优势特产,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农民代代种麻,家家种麻,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营经验,对苎麻始终有一种深厚的特殊感情。大竹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带,无霜期全年280天左右,苎麻生长期3-10月的日平均温度21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并且80%的降雨量集中在4-10月,基本与苎麻生长一致。同时,大竹地形呈“三山两槽”,苎麻主要种植在两槽缓坡地带,土壤多为紫色大土泥,全县2/3的耕地都适宜种麻。大竹苎麻种植面积大,质量好,产量高,其原麻交易量和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全国乃至世界苎麻行业,在苎麻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竹原麻多以手工刮制为主,其质量上乘,远销省内外,价格比国内其他麻产区的原麻每公斤高出近1元,因而,大竹苎麻面积虽然在下降,但它仍是目前全国保持得最好的优质苎麻主产区。大竹县苎麻技术推广站自70年代建立以来,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是全国县级唯一专门从事苎麻科研、试验、示范及技术推广的机构,现有技术人员18人,获得部、省、市各种奖项达30多项,有比较雄厚的技术基础。主产乡镇有2—3名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坚持在第一线从事苎麻科技推广工作。7大竹县是全国知名的优质苎麻基地县,先后被国家、部委、省授予为“全国苎麻生产基地县”、“中国苎麻之乡”、“全国苎麻标准化示范基地”、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苎麻生产基地”、“四川苎麻之乡”、四川省“优质苎麻生产基地县”等荣誉称号,2010年获得中国纺织行业协会“农业产业化优质麻纺原料基地”称号。“大竹苎麻”于2009年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并荣获“2012年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大竹原麻60%销往省内的梓潼、广安、隆昌及省外的湖南、湖北、浙江、重庆等地。大竹现有各类苎麻加工企业5家,其中颇具实力的当属玉竹麻业和金桥麻业。玉竹麻业是从事高档苎麻纤维及纱线研发、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精加工企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行业话语权和定价权。现有资产总额近亿元,员工1000人,年实现产值、销售收入达1.2亿元以上,实现利税上千万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该公司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先后获得十多项专利,创新解决行业老大难问题—苎麻“刺痒”,填补了国内空白,已注册的商标“玉竹牌”获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名牌”称号,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纺织服装竞争力500强企业”。金桥麻业年产精干麻10000吨,苎麻纱5900吨,苎麻坏布1200万米,苎麻面料1500万米,苎麻T恤15万件,苎麻袜子50万双,服装、家装200万件套,在全国建立苎麻产品专场店100个,销售收入5亿元以8上,利税7165万元,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二)香椿:香椿是一种优良的材、菜兼用树种,大竹香椿栽培历史悠久。椿芽营养丰富,具有抗癌、养颜、延寿等多种功效,深受城市特别是北方大中城市居民青睐,市场前景广阔。2009年以来,我县坚持“政府引导、村组实施、农民主体、部门帮扶、项目支持”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把香椿产业发展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科学实施林业相关项目等有机结合起来,既有效调动了农民发展香椿产业的积极性,又实现了香椿产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到目前,全面已建成10万亩优质香椿基地,其中核心示范区建设2个,总面积6万余亩,实现了基地建设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2009年被命名为“中国香椿第一县”;2011年被省政府授予林业产业强县,2011年2月“巴山红”香椿被认定为林木良种。椿芽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并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2016年全县香椿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亩产鲜椿芽300斤,均价15元/斤,产值达1.9亿元。香椿种植户人均收入达到1400元。基本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目标。大竹县馋香嘴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2月,位于大竹县石河镇严家桥村,占地约28亩,主要从事,香椿种植、加工、销售。公司总资产1000万元,拥有一支由国内业界12人组成的专业巴山红香椿产品配方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产品品牌设计、9产品营销设计的精英团队,并于2009年12月成功注册“巴山红”、“馋香嘴”、“竹椿”牌商标,是达州市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北京四川企业商会常务理事单位。公司现已发展优质红香椿种植基地3个,与12个村124个社1980户农户签订了种植订单,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以上,香椿远销全国各地。自巴山红香椿鲜芽进驻北京、上海、山东、青岛等地的大型卖场两年以来,取得了当季销售业绩超过1500万元的骄人业绩,约占整个大竹香椿鲜芽销售份额的33.80%。并通过川商卡(北京四川企业商会搭建的一个网络销售平台)、馋香椿食品商城()、馋香椿食品微商城(微信公众号:馋香椿)、淘宝、京东、天猫、工行融e购等网络销售平台,将巴山红香椿精品以礼盒的形式进行销售,取得单季销售额超35万元的乐观业绩。(三)糯稻:大竹县具有知名的“大竹醪糟”、“东汉牌”、“东柳牌”醪糟品牌和丰富的糯稻加工企业资源。醪糟生产主要原材料就是糯稻。现在全县有以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为骨干的醪糟企业近10家。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5年5月,现有员工450人,其中科技人员48人,占地6.8万平方米。产品有醪糟、糯米粉、醪糟汁饮品、汤圆心子、免煮汤圆、灯影豆干等6个品种80多个规格,年综合生产能力4.5万吨,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2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加拿大、英国、法国、10香港、澳门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国最
本文标题: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改革重点工作推进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35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