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2015届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基础及规律解读
12015届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基础及规律解读一、重要概念:1.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依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2.岩石的结构: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和形状以及颗粒间相互关系的特征。3.岩石的构造:岩石中矿物的组合形状、大小和空间上相互关系和配合方式。4.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5.岩浆岩:由岩浆在地下结晶或喷出地表凝固而成的岩石。6.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岩浆岩、沉积岩或者先成变质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7.变质岩:固态原岩(岩浆岩、沉积岩或者先成变质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8.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9.干洁空气: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集中在从地面到85公里处。10.标准大气压:气象学上,温度0℃纬度45℃的海平面气压。11.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大气顶界垂至于太阳光线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接受的太阳辐射。12.行星风系: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模式。13.季风:陆地、海洋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系。14.局地环流:由局部环境(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15.海路风:滨海地区,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局地环流。16.寒潮:我国中央气象台规定,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4℃(春秋季改为江淮地区),陆上3个大行政区有5级以上大风,渤海、黄海、东海先后有7级以上大风,作为寒潮警报标准。17.天气: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18.气候: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19.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运动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力。20.天文气候:地球表面因辐射平衡温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分布形成的假想的简单气候模式。21.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22.南方涛动: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现象。23.海洋性气候:在大陆上,深受海洋影响和调节所形成的气候。224.大陆性气候:远离海洋,深受大陆影响和调节所形成的气候。25.海气相互作用:海洋与大气边界面上的热量、动量、物质等的交换以及这些交换对大气、海洋各种物理特性的影响。26.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面上的一系列物理过程,如黑子、光耀斑、射电等活动过程的总称。27.水分循环:地球上的水并不是处于静止状态的。海洋、大气和陆地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着连续的大规模的交换过程。28.海水盐度: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29.海水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30.潮流: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周期性水平流动。31.洋流:海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32.海洋资源:来源、形成和存在方式均直接与海水或海洋有关的资源。据属性,海洋资源可分为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动力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四类。33.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一些河流以海洋为最后的归宿,另一些河流注入内陆湖泊或沼泽,或因渗漏、蒸发而消失于荒漠中,于是分别形成外流河和内陆河。34.水系:河流沿途接纳很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35.流域: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36.成冰作用(或过程):指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37.地貌或地形: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38.风化作用(风化过程):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39.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它是指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空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40.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41.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区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42.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43.海蚀作用: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44.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由于人类对土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对土壤产生不同的概念。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45.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中养分、水分、空气、热量四大肥力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346.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物质,被流水搬运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再次受到风化淋溶,是一个范围机广、时间很长的过程。47.生物小循环: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出来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植物的活有机体,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又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有机物。48.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49.限制因子: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些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50.生物群落: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生物种的、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5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52.生态平衡: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与协调,种群结构与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变化,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大致相等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适应并获得最佳协调关系,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53.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包括三个主要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54.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系统。55.耗散结构: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56.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公认的地理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二、重要基本知识:1.宇宙中存在着无数的天体,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可归纳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和星云等类。2.全球共有七个大陆,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3.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洋。世界洋分为四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4.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分布的研究,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而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45.在气象学中,通常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6.若按元素含量的递减顺序排列,最丰富的氧和硅便占地壳总重量的74%多,另六种较丰富的元素即铝、铁、钙、钠、钾和镁共占24%多,而其余几十种元素的总和则不足2%。7.变质作用的类型包括: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8.构造运动主要按时间分为:(古)构造运动--发生于第三纪末期以前;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末和第四纪;现代构造运动--五六千年前至现代。9.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包括:可见光:0.4~0.76μm,占总能量的50%、红外辐射:大于0.76μm,占总能量的43%、紫外辐射:小于0.4μm,占总能量的7%。10.全球的几个云量带:赤道多云带;纬度20~30度少云带;中高纬多云带。11.按降水的形成原理分:(1)对流雨(热雷雨):多为暴雨形式;(2)地形雨:降水量随地形的高度变化而变化;(3)锋面(气旋)雨:雨区广、持续时间长;(4)台风雨:由热带气旋形成,降水强度大。12.空气的运动情况由所受的力决定作用于空气的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惯性离心力。13.地面行星风系的3个主要盛行风带:(1)信风带(贸易风):SN30~35°;(2)西风带:SN35~60°;(3)极地东风带。14.局地环流的主要类型:(1)海陆风:限于沿海,风向转变周期1天;(2)山谷风;(3)焚风。15.低纬度气候,受赤道气团、热带气团控制,最冷月>15~18℃,全年可能蒸发量>1300mm,主要包括: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16.中纬度气候的主要类型: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副热带季风气候、副热带湿润气候、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17.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为深部岩石所封存的水分以外,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其中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它的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地球上的水有97%以上在海洋中。18.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洋。世界洋分为四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19.潮汐类型可分为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三种类型。20.陆地水主要以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形式存在。21.我国河流的主要类型:东北型河流,包括我国东北地区的大多数河流;华北型河流,包括辽河、海河、黄河以及淮河北侧各支流;华南型河流,包括淮河南侧支流、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浙、闽、粤沿海及台湾省各河,以及除西江上游以外的珠江流域的大部分;西南型,河流包括中、下游干支流以外的长江、汉水、西江上游及云贵地区的河流;西北型河流主要包括新疆和甘肃省西部发源于高山的河流;阿尔泰型河流,我国境内属于此型的河流为数很少;内蒙古型河流;青藏型河流青藏高原。522.冰川类型:山岳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山麓冰川。23.河谷类型:以河谷发育与地质构造为依据,将河谷分为:顺向河谷;次成河谷;逆向河谷;先成河谷;叠置河谷。24.海蚀地貌主要类型有: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与海蚀柱、海蚀台。25.亚欧大陆内部土壤分布规律:自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及砖红壤等。26.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铝土、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27.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阔叶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荒漠、冻原。28.影响气候的地形因素有:海拔、山脉走向、长度、坡向、坡度、地表形态、组成物质等,它们对太阳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和降水等都有影响。三、知识理解记忆:1.地球大小及其重要地理意义?(1)在实际运用中,常常把与地
本文标题:2015届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基础及规律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46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