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生物防治壹、生物防治簡介為因應消費者對農產品愈來愈高的需求,本場積極開發及推廣可以代替農藥或部分取代農藥的害蟲生物防治技術,因之為加強害蟲生物防治技術之開發與應用,本場在82年起在農委會及農林廳的支持下執行該項工作計畫,新近在該會及農林廳的支持下更成立天敵繁殖工作站,大量繁殖害蟲天敵,作為示範推廣之用。微生物等;情形略述如下:一、草蛉與外米綴蛾1.草蛉八十二年四月間,自農試所應用動物系引進基徵草蛉種源,為免種源品質衰退,亦陸續自本場農場採集野生草蛉與之雜交。此外,亦自野外採集草蛉大量繁殖,目前草蛉已應用在一般蔬果上,鱗翅目蛾類的卵及初齡幼蟲,在台灣地區已有五十多個農會透過產銷班推廣此種生物防治。2.外米綴蛾(1)八十二年四月間,自農試所應用動物系、台南區農改場朴子分場、台糖新營蔗作試驗場及烏樹林精緻農業中心分別取得種源,飼養後作為草蛉之部份飼料,不足部份則向台糖烏樹林精緻農業中心價購。(2)各農業產銷班的草蛉飼料外米綴蛾卵除由原供應單位台糖照常供給外。八十四年增加與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協商合作事宜,由該場利用現有設備、人員生產外米綴蛾卵,共同平價供應生物防治計畫產銷班飼養草蛉飼料,以利生物防治工作之推廣。(3)目前本場已將現有蠶室五間移作外米綴蛾飼養室,除了大量生產米蛾卵,並希望從中改良為自動化收集卵。目前已和相關機關學校進行合作事宜。二、黃斑粗喙椿象利用現行草蛉飼養技術飼養椿象,飼養籠則利用飼養草蛉成蟲的圓筒,代用寄主利用家蠶幼蟲、外米綴蛾幼蟲或蠅類幼蟲,經觀察結果,捕食紋白蝶、甜菜夜蛾及斜紋夜盜幼蟲,效果良好,目前已有十個農會應用於有機蔬菜上。三、東方果實蠅寄生蜂1.東方果實蠅:八十三年自中央研究院引進種源,並指導飼養技術,已建立大量繁殖的飼養體系。2.東方果實蠅寄生蜂:八十四年自中央研究院引進幼蟲寄生蜂及蛹寄生蜂種源,目前已建立大量繁殖技術。3.目前在本場天敵繁殖站已種殖番石榴二分地,開始持續調查果實蠅密度、各果實期為害情形及寄生蜂寄生情形等,以便選定大量釋放寄生蜂時機之參考。1.技術目前由中興大學轉移本場,並邀集台大、興大等農機專家來場協助生產自動化事宜。2.,已完成一棟具有自動溫調通風裝置之網室,且裝設兩套自動養液花豆栽培系統,3.,同時自動化刷除栽培盤下方之花豆根系,去除殘留在塑膠盤上之花豆莖根,重複使用塑膠盤,,五、瓢蟲瓢蟲大多為捕食性天敵,能捕食介殼蟲、蚜蟲等小型昆蟲,目前本場所飼養瓢蟲種類有六條瓢蟲,七星瓢蟲、小紅瓢蟲等多種天敵,目前已初步建立其飼養體系。六、螳螂為大型捕食性昆蟲,能捕食蝗蟲、果實蠅、蒼蠅、果蠅、蛾類等害蟲,本場目前飼養三種螳螂,主要用於有機農場中捕食害蟲,尤用於葉用甘藷園能有效捕食蝗蟲。七、微生物本省蔬菜栽培面積目前高達十八萬多公頃,不僅經濟價值極高且攸關國計民生,至為重要,為提供安全優質之產品,利用微生物防治蔬菜病蟲害之技術亦值得開發。八十四年四月間,與大學及有關機關進行大量繁殖與田間應用之試驗研究。八十四年三月間,並由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提供黑殭菌種繁殖及由本場陸續自田間採集斜紋夜盜、甜菜夜蛾、蕃茄夜蛾等疏菜害蟲及甘藷蟻象、玉米螟等雜糧害蟲之發病蟲體培養。此外,另搜集溶磷菌及內生菌根菌作田間試驗,首先以草莓為測試對象。貳、生物防治試驗成果一、草蛉在農業害蟲防治的利用同翅目的初齡幼蟲及卵與多種小型昆蟲,是種多功能的天敵昆蟲,在前蘇聯、中國大陸、歐美、日本亦有應用於棉花、胡瓜、茄子、馬鈴薯、柑桔、梨、番茄、玉米、甜菜、青椒等作草蛉是完全變態的昆蟲,常溫下一個月即可完成一代,目前飼養幼蟲的方式是改良式飼養盤,坊間五金行即可買到,在盤壁塗上忌避劑,即可防止幼蟲爬出又可防止螞蟻進入;幼蟲食物以外米綴蛾卵為飼料,農民可向台糖或台南場購買即可;成蟲的飼養以紙筒為飼養筒,食物以蜂蜜混合酵母粉,另以水飼養即可,因之草蛉幼蟲及成蟲的飼育簡單易行,直接傳授該法給農民,在短時間內即可得心應手。草蛉的釋放以卵或幼蟲均可釋放於田間,男女老少均可執行,目前推廣方式以幼蟲片或幼蟲直接釋放於田間,並且可因地區及夏冬季的溫度差異調整釋放量,另以防治時田間害個農會從事草蛉防治害蟲的工作,而可預期的隨著農業的發展,草蛉的擴展將更寬廣,目前已推廣的鄉鎮農會,主要作物包括蔬菜類、木瓜、草莓、楊桃、桃、梅、柿、波羅蜜、花卉足,不似在一般作物區常被農藥殺死或逼走,因此在田間尤其缺乏開花植物時,亦可吊些酵母粉糖蜜水等供給草蛉成蟲之需。至於像介殼蟲、粉蝨、薊馬或浮塵子幼若蟲,草蛉亦可捕食,但當該類害蟲長到有翅時,就無法捕捉到,可配合其他非農藥防治法共同防治,如發生薊馬以草蛉防治其幼蟲,以藍色或黃色貼板防治薊馬成蟲,另亦可地面舖以灰色塑膠布防治,浮塵子可用綠色貼板或黃色貼板來共同防治,而介殼蟲最好在冬季時防治。草蛉為一具多功能之捕食性昆蟲,目前世界各國對草蛉的研究與推廣的進展及成果,可以肯定利用其防治農作物害蟲深具潛力,在整個生物防治或綜合防治舞台上將扮演吃重的角色,隨著有關的研究及推廣的投資,對其瞭解與日俱增,其利用效益的提昇空間日大,而且是可以預期的。今後除草蛉有關試驗外,尚須繼續研究管理其對象害蟲族群所需的一些生態資料,所以利用草蛉防治害蟲具有降低防治成本、避免環境污染、果品殘毒、提高品質及對農民農及消費者提供安全保障等優點。草莓在台灣種植面積有四百多公頃,主要集中在苗栗縣大湖鄉,占全省種植面積的80%以上。此外,臺北、桃園、新竹、臺中、南投、高雄亦有零星種植。草莓為本省高經濟作物,並具地區農業之特點與觀光休閒的特色,莓農每年均可賺取高額利潤,改善農村生活甚鉅。但隨著栽培面積的增加及新品種的引進,病蟲尤其在乾旱時期對草莓的產量及品質影響甚鉅。因之使用化學藥劑在所難免,然而卻造成藥(Tetranychusurticae(Koch))(TetranychuskanzawaiKishida)為主,尤以前者最為嚴重。本試驗分別在苗栗縣公館鄉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及大湖鄉設立試驗田及示範田,測試基徵草蛉(Malladabasalis(Walker))273.3%及55.8%60~90%之防治率為50~90%間。釋放草蛉區之示範田由於不施藥或少施藥,授粉昆蟲如蜜蜂等族群較高,使草莓畸型果率降低6.1%,一級果率提高7.7%,增產率15.0%,每次每公頃至少可降低防治成本6,100元。若考量綜合防治,因草莓在11以藥劑為主或配合草蛉防治之;在11月以後草莓第一期花開始結果採收時,應立即釋放草現每品價值、作物受害部位、時間、地區等而有變動。而田間考慮釋放時機外,亦應考慮田間益重要課題。由成本估算顯示,釋放草蛉防治解決田間施藥之勞力問題,且不噴農藥或減少噴藥,增加蜜蜂授粉的機會,間接提高草莓產量及品質,除增加農民收入外,並對園主及消費者提供安全保障。三、基徵草蛉生活史觀察及溫度對其發育之影響草蛉已記載約90屬1400種,有效種約在1,200介殼蟲類、木蝨類,以及多種鱗翅目及鞘翅目昆蟲之初齡幼蟲及卵等。臺灣以草蛉來防治害生活史觀察自1993年5月至1997年8月,於室內飼養結果共完成40代。每年在室內可完成10個世代,日數最短者每年均發生在5~9月,僅20多天左右;最長者為12月至翌年3月,最長達50天以上者有之,相差在兩倍以上,全年平均約28天。卵期為2~10天,以5~9月較短,均為2~4天左右,平均約為4天,12月至翌年2月之卵期最長,卵期長短之差約5倍。幼蟲共有三齡,也有少數具四齡者。幼蟲期8~22天,以5月至8月最短,僅8~10天,最長為12月至翌年2月,長短之差達3倍之多。蛹的長短和幼蟲期雷同,以5月至9月最短,僅8~10天,12月至翌年2月最長,為16~22天,相差達3倍。成蟲期之雌雄壽命的長短,平均雄者為76.84天,雌者為70.80天,在飼養的40世代中,有24世代雄蟲比雌成蟲壽命長,成蟲壽命平均多在1.5個月以上,雄成蟲最長為135天,雌成蟲為124天。產卵情形分為產卵前期、產卵期、產卵後期,三個時期總和即為雌成蟲壽命,產卵前期平均7.85天,最長為16天,最短為4.35天,產卵期平均為59.20天,最短為26.30天,最長為114天;成蟲產卵數為736.34粒,雌成蟲壽命越長,產卵數有較多趨勢,即產卵期和壽命有很大關係。在各蟲期發育所需時間隨溫度之昇高而縮短。在15~30℃時,卵期為8.12~3.13天;幼蟲期1至3齡分別為9.51~3.13天,7.09~2.22天,7.97~3.41天,幼蟲期全期為24.57~10.46天,;蛹期為24.59~8.63天,完成一世代要57.28~20.39天。卵發育臨界溫度為7.38℃,有效積溫為69.55日度;幼蟲的第一、二、三齡幼蟲期之發育臨界溫度依次為9.53、8.18、4.11℃,有效積溫為69.99、48.59、88.31日度;蛹之發育臨界溫度為7.81,有效積溫為193.75日度;完成一個世代之有效積溫為462.25日度。初齡幼蟲之有效溫度帶為17~47℃,在6℃即進入低溫不活動帶,至51℃即達高溫致死帶;二齡幼蟲有效溫度帶為15~44℃,6及46℃分別進入低溫及高溫致死帶;三齡幼蟲有效溫度帶為15~43℃,8及46℃分別進入低溫及高溫致死帶;雌雄成蟲有效溫度帶分別為14~42及16~42℃,6及9℃與50及49℃分別為低溫及高溫致死帶。由以上測試結果各蟲期在15℃左右即開始活動,20℃才正常活動,至35℃以上即開始有強活動,因此,以田間狀況在溫度20~35℃是最適合其活動捕食,因此要使幼蟲正常在田間捕食應選澤在晴天狀況才能提高防治率。夏天本省超過35℃情況機會很少,且幼蟲釋放後一般會爬至葉片背面或陰涼處,應不致造成死亡,但由於昆蟲最佳環境以30℃以下為宜,釋放時最好在黃昏或清晨釋放。四、黃斑粗喙椿象之大量飼養黃斑粗喙椿象(Eocantheconafurcellata(Wolff))屬半翅目(Hemiptera),椿象科(Pentatomidae)。椿象科全世界約5,000種以上,單就本省約100種以上,其下分8亞科,而黃斑粗喙椿象屬於粗喙椿象亞科(Asopinae),該亞科之種類,大多為肉食性,且已有多種應用於防治農業害蟲實例,該種天敵昆蟲分佈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中國大陸及台灣等地區。本種椿象係捕食性椿象之一,主要以鱗翅目幼蟲為食餌,可捕食的種類甚多,如紋白蝶、斜紋夜盜、甜菜夜蛾、小菜蛾。卵長圓形,表面光滑,上具卵蓋,初產時黃白色,爾後漸轉為灰黑色,具有金屬光澤。常多粒產於一處,形成卵塊,卵塊之大小各異,有數粒者,有達百餘粒者,以40~50粒卵居多。若蟲甫孵化時紅色,首先頭部先從卵蓋突出,觸角和口喙捲於頭部下方,數次伸縮後,才逐漸伸展。初孵化若蟲聚集性極強,常停留於卵塊上或葉片下吸取汁液,二、三齡時亦常見聚集一處,四、五齡較有分散習性,若蟲期脫皮四次,共有五個齡期,各齡若蟲將要脫皮時停止取食,除初齡若蟲吸食水、汁液外,二齡以後開始為肉食性,成蟲亦為肉食性。在常溫下該蟲卵期約7天,若蟲期約18天,成蟲壽命,雌者為20天,雄者為13天。目前飼養方式將卵塊以改良式冰淇淋盒子上罩紗網蓋,並在卵塊旁置濕棉花,待甫孵化之初齡若蟲取食,二齡時可置放二、三齡的家蠶幼蟲供其取食,三齡時置放於成蟲飼育圓筒,每筒可以置放250隻,密度過高,常導致死亡率增加。產卵時每兩天收一次,每次可收卵1,000粒以上。四齡以後餵飼之家蠶幼蟲可以中、老熟幼蟲飼養。水分以集結成塊的方形棉花塊蓄水,上覆以PE盒子,以防水分蒸發,採卵可在羽化後10天左右將產卵紙置於飼育筒內。食物不足時,有時亦會嚙食正在脫皮的椿象,餵飼食物宜以兩天一次,並維持飼育器具的清潔,防止椿象的生存環境受到妨礙,增加死亡率。椿象飼養的空間與草蛉雷同,若已經培養草蛉者,可共用一個養蟲室,目前本場利用改良式的簡易飼育法,已推廣給七個農會大量飼該蟲,同時釋放於田間防治甜菜夜蛾、斜紋夜盜、紋白蝶。由於生物防治是未來的走向,該種食蟲椿象又是本土性的天敵昆蟲,該蟲之推廣兼具生態保育的功能,因之甚具發展潛力。五、外米綴蛾大量飼養技術外米綴
本文标题:生物防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4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