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5高中生物44群落的演替基础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1-4.4群落的演替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2014·滨州高二检测)某山区的原始森林被过量砍伐,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地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B.物种数量将会越来越多C.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没有垂直结构D.演替过程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解析】选C。由于砍伐后土壤条件仍然存在,所以该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越来越多,即使在草本植物阶段,该群落也是有分层现象的;演替过程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2.(2014·宿迁高二检测)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解析】选B。森林阶段与灌木阶段相比,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故动物的分层更为复杂。3.(2014·高唐高二检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解析】选A。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多样性逐渐增加,导致群落的结构趋向复杂,进而群落的稳定性逐渐提高。4.(2014·大庆高二检测)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演替过程中灌木完全取代草本植物B.在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2-【解析】选A。群落演替过程发生的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草本植物在灌木阶段仍可以生长。在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在从来没有植被覆盖或彻底消灭了植被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在生物生存条件极差的环境,比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5.(2014·宿州高二检测)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披荆斩棘,开出一条道路C.由于化工厂污水的排放,河水中的植物群落改变了D.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都属于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解析】选A。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是群落自然演替的结果;披荆斩棘开出道路、化工厂污水的排放、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都属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6.(2014·广西高二检测)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解析】选C。在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项错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部都有竞争,B项错误;与次生演替相比,初生演替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而演替的过程更加漫长而艰难,C项正确;只要条件适宜,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也能形成森林,D项错误。【方法规律】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区分。土壤条件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的是次生演替,土壤条件不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初生演替。(2)从时间速度上区分。经历时间长,速度缓慢的为初生演替;经历时间短,速度快的为次生演替。7.(2014·衡水高二检测)如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3-A.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C.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D.R时之前和T时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解题关键】解答本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明确曲线的横坐标的含义;(2)分清图中各区段曲线变化趋势及可能的原因;(3)清楚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解析】选D。R~S段群落可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影响,遭到了破坏,但仍保留了一部分种群,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演替应属于次生演替;R时和T时,生物种群类型数量相同,但具体种群类型不一定相同;群落演替普遍存在。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2分)8.(8分)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发现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见表中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种名山桃丁香油松刺槐山桃1丁香0.1241油松0.1250.8341刺槐0.1480.7610.8841(1)耕地逐渐过渡为林地的过程属于。(2)在调查该林地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法。(3)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造成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解析】(1)在耕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3)两种生-4-物生态位重叠度越大,说明它们之间的资源竞争就越激烈,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油松和刺槐生态位重叠度最大,即油松和刺槐的竞争最激烈;造成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答案:(1)群落演替(或“次生演替”)(2)样方(3)油松和刺槐阳光9.(14分)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1)光裸的岩地最终演替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的过程。(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A.地衣和苔藓阶段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D.森林阶段【解析】(1)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群落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据此可以排列各演替阶段的顺序。(2)地衣的出现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3)草本植物的出现为昆虫等小动物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4)地衣阶段之后的一个阶段是苔藓阶段,二者相比,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和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苔藓阶段。(5)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土壤条件较差,所以所需时间较长。答案:(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有机酸土壤(3)草本植物阶段(4)苔藓阶段苔藓阶段(5)A【延伸探究】(1)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进入后对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有何影响?提示:导致群落物种组成增加。-5-(2)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提示:生物可以影响环境。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2014·襄阳高二检测)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间关系会不断调整C.初生演替相对于次生演替进程缓慢、时间长D.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都形成森林【解析】选D。群落演替过程中环境条件会发生改变,进而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进而种间关系也会不断发生变化;由于初生演替需形成土壤条件,故演替的进程缓慢、时间长;群落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气候等条件。2.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B.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上,不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C.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解析】选B。群落演替的本质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分为两种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上可以发生初生演替。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同时受人类活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3.下列各图中最能准确表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是()【解析】选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逐渐增加,当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物种丰富度就会保持相对稳定。【方法规律】不同类型群落演替中各个量的变化(1)一般情况下的群落演替。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6-(2)荒漠化的群落演替。环境条件恶化→物种多样性递减→群落结构逐渐消失→对光能的利用率降低→荒漠化。4.(2014·漳州高二检测)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会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经历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析】选B。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该岛屿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故其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旅游开发后,小岛上人类活动增加,可能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初生演替的过程比较漫长。5.(能力挑战题)如图表示两种群落演替的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处可表示发生特大火灾原有生物彻底灭绝B.b处可表示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C.甲、乙演替的起点均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D.如果时间允许,甲、乙都会形成森林【解题关键】对比分析图中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尤其是受到外界干扰时,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不同,由此入手即可解答本题。【解析】选B。由图分析可知,甲表示次生演替,乙表示初生演替,a处遭受破坏但是物种丰富度并未降到0,即原有生物没有彻底灭绝;而b处所遭受的破坏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为0,即原有生物彻底灭绝,可表示火山爆发;初生演替的起点不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群落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不是时间问题,而是取决于气候条件。【延伸探究】(1)美国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逐渐暴露出来的,最后发展为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大约经历了1000年,这一演替过程对应图中的哪种类型?-7-提示:乙。(2)甲与乙哪个演替速度较快?提示:甲。6.(2014·中山高二检测)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C.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D.巨尾桉林比天然林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强【解析】选A、C。将天然林砍伐后种植单一的巨尾桉,属于人为影响的次生演替,该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下降;单一的巨尾桉林与天然林相比物种单一,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差,若混种其他林木可增强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改善该地区的环境。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0分)7.(12分)(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题关键】(1)隐含信息: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主要是演替起始条件不同。(2)关键知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判断、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
本文标题:2015高中生物44群落的演替基础巩固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88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