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诗歌散文 > 2014中考诗词古文知识点
中考诗词赏析题(一)望岳(杜甫):▲主题: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望)和(会当)表明诗人并没到达泰山。▲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整体形象,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_。●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此联中一个“钟”字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象。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大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峻奇险的形象。这两句是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景象。▲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二)春望(杜甫)▲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沉痛和忧伤。▲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山河)到(草木花鸟)。▲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从结构和对比手法两方面谈谈你的感受。此联对仗工整,用“国破”的衰败与“城春”的生机作对比,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忧虑。▲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答:此联意思是: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国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思家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此联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三)过零丁洋(文天祥)▲中心:《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作者沉痛地述说了国家的危难,个人的遭遇,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首联写了在诗人因科举走入仕途;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之事。▲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颈联中的惶恐零丁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是指两个地名,二是指形势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其中第一个惶恐和零丁指地名,第二个惶恐和零丁分别指(心里惶恐)和(孤苦伶仃)。▲赏析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联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作者爱国热情。▲首联回顾了作者经历的两件事①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②国家危急存亡关头,响应号召起兵抗元。▲“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四)无题▲、选择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指春风,字使有凄楚的感觉。B、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所爱的人致死不渝的深情。C、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尾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形。D、全诗把别后相思写的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令人动容。▲、第一句重复用“难”字,并被大家认为用得巧妙,谈谈你的看法。“相见时难别亦难”指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两个“难”字,凸显出两人情深意重。▲、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的“丝”与“思”谐音,用了谐音双关,以象征手法描写了至死不渝的爱情,现多指奉献精神。(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评析】此诗是首(送别)诗。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别离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真正的友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赏析:“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六)渔家傲(范仲淹)▲主旨:此诗抒发了将士们有家难回、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背景,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全词的上片写景,“异”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孤寂荒凉的特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此句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七)浣溪沙(晏殊)▲思想内容:本词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流逝,好景不再的感伤,同时也流露了词人对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艺术特色:1、借景抒情2、巧用对比风格:婉约词▲、“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透露出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人用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好在哪里?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运用对偶的修辞“去”“来”对比,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情感浓郁。(八)己亥杂诗(龚自珍)▲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答: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或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二综合实践考题设计:1、xx学校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请你设计活动主题和活动形式。▲、活动主题是:“我的梦•中国梦”▲、活动形式有:(1)、开展征文大赛。(2)、开展演讲比赛(3)、推进校园文化建设。(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5)开展书信文化活动▲2、四城联创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城市、文明城市。xx学校举行“四城联创”活动,请你设计活动主题和活动形式以及宣传口号。▲主题是:“四城联创,美我校园”。▲宣传标语是:(1)、积极开展四城联创,构建整洁、有序、和谐的人居环境。(2)、.创最佳环境,建幸福家园。▲活动形式有:(1)、手抄报展;(2)、召开主题班会;(3)、学生征文;(4)、绿化美化校园。1、重点解词:增其旧制:。制,规模。朝晖夕阴:晖,日光。大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备,详尽。薄暮冥冥:薄,迫近。翔集: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长烟一空:一,全。把酒临风:把,持、执。微斯人:微,无。吾谁与归归,归依。2、重点语句翻译(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3、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2)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4、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1、词语解释: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犯过失。傅说举于:被选拔衡于虑:同“横”梗塞,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苦其心志:使┅痛苦征于色:脸色劳其筋骨:使┅劳累饿其体肤:使┅饥饿而后喻:明白。空乏其身:使┅贫困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乱其所为:使┅错乱入则:指国内出则:指国外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办法;使┅惊动;使┅坚韧。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2、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灭亡。(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3、主旨: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4、内容理解:(1)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2)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3)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个人磨练可激发斗志。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5、请举出一
本文标题:2014中考诗词古文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593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