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版必修2)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基础过关: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召开的背景1.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邓小平在会议召开之前的《》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二)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的指导方针,2.政治路线:停止了“”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3.组织路线:确立了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集体领导;4.提出大力精简各级机构,认真解决党政不分、、以政带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三)评价:开辟了建设的新道路,标志着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揭开了的序幕。二.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从到的历程:(一)农村1.过程:1978年12月,安徽省农民自发秘密实行,并取得空前大丰收,1980年省首先取消人民公社。农村的改革势头得到的支持。到1983年初全国实行制的地区已经达到93%。2.意义:是中国农村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二)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提出把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多种形式的;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从农业转向;到1987年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制,并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以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也迅速推进。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外开放是从开始的,1980,开放、、、四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上海、连云港、南通等个沿海港口城市(浙江是和);1985年将、、、作为经济开放区,同时批准将作为经济特区;1990年,的开放开发,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和。四.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二)标志: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提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指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才是硬道理。1992年,召开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与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使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起基础作用;坚持以为主体、多种共同发展,转换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使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具体化。2.1997年,中共大召开,会议确立为指导思想,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确立了以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二是初步形成了的市场体制。★问题提升:[来源:Zxxk.Com]1、这次会议实现了怎样的拨乱反正?请分别从思想、组织、政治路线三方面进行说明2、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工作重心的第三次转移和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3.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要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又为何要改革?4.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聚?哪几次变革了土地所有权?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5.中国近代(1840~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6.自古代后期以来,中国在对外政策上有过两度闭关或两度对外开放。回答:(1)第一次闭关是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时期,很长时期内只允许一地对外通商。这次闭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当时的中国产生那些消极影响?(2)在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这次对外开放对中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是国家和国家。当时中国基本闭关的国际因素是什么?(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决定对外开放。分析这次对外开放的有利国际环境。8.“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结合有关史实回答:(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2)三国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拓展延伸:[来源:学科网]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1)实施背景: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含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4)作用: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为农村改革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2.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2)过程: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由放权让利,两权分离等政策性调整阶段,转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3)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3、建国后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3,2第117页突破难点第7点)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经济体制、工作重点、对外关系上,有何重大转变?(1)经济体制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体制并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工作重点上,从以“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5.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首先要改革农业。[来源:Z*xx*k.Com](2)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经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改革农村。(3)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经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土改后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1)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后者以生产资料的农民私有制为基础,农民享有所有权;(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前者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后者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生产。(3)产品分配不同:前者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后者作为农民个体经营,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4)影响不同:前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后者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来源:Z.xx.k.Com]7.当今中国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区别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来源:学科网]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背景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基础平等互利不平等性质中国与世界各国正产的经济技术交流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影响有利于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经济管理法制化;(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是指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有的,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②宏观调控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③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④根本目标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9.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比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生产的目的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实现共同富裕后果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本文标题: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19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