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2014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复习提要
2014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复习提要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权强大的前提下,将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层层分封后,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②原因:1)西周疆域广阔,需要加强统治,巩固政权;2)扩展周的统治范围。3)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③内容:1)义务:受封诸侯有服从周王命令、随从作战、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2)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④影响:1)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疆域,使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2)消极影响:诸侯在其领地内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被破坏。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2)宗法制①概念: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②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③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它规定:周王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④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与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分封制是“表”,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宗法制是“里”,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和基础。2.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1)创立:秦始皇。(2)内容:①首创皇帝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②建立中央官制: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设置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和太尉(掌管全国军事);③建立地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3)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3.1.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①原因: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②内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③作用:王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对抗,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北宋中央集权发展的表现①军事上:收兵权,扩禁军。②行政上:用文官,设通判。③财政上:地方赋税绝大部分由中央掌控。(3)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管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这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3.2.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武帝时期创立察举制,孝廉(品行)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官。(3)隋唐至明清:采用科举制,按才学选官。①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使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隋炀帝时,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②科举制的完善: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③科举制的评价(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3.3.君主专制的演进(1)唐朝三省六部制①内容:唐朝中央设中书(负责决策)、门下(负责审议)和尚书(负责执行)三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具体执行部门。②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散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宰相制度的废除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明太祖朱元璋防止丞相专权乱政,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3)内阁的出现①原因:朱元璋废丞相后导致政务集于皇帝一身。②设立: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③职责地位:是帮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内侍机构(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4)雍正帝设置军机处:目的: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特点: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评价: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5.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1)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的影响: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的影响: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把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推向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6.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十二铜表法》的地位: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这也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2)《民法大全》的地位: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汇编的《民法大全》,这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3)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①含义:罗马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核心内容: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②作用:罗马法是稳固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它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这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③影响: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④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7.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①内容: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②影响:1)否定了君权神授,君权受到法律限制,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有利于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2)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英国的责任内阁制①形成: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第一位首相。②内容: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③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8.美国1787年宪法(1)背景:独立战争胜利后,松散的邦联体制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为此,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理论来源: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2)内容:①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各州议会选出)和众议院(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组成,国会拥有宣战权,参议院有对总统任命权、缔结条约的审批权。总统掌握行政大权,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有权处理国家事务和联邦政府的各种工作,有权选任所有行政部、院、署、局等机关首长(须经参议院认可)。总统是美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宣战权虽属国会,但在一些情况下总统往往越过国会不宣而战。在战争和紧急情况下,经国会授权,总统还可拥有更大的权力。总统与外国签订的一切行政协定,却不需经参议院的同意。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批准,除非犯罪,终身任职,拥有监督和解释宪法的权力,还拥有最高裁判权。(3)特点: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4)评价: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9.1.法国共和政体正式确立的标: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9.2.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0.1.鸦片战争(1840-1842年)(1)根本原因:英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2)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3)影响: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0.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内容: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2)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内容:①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3)罪行: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4)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1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对峙的局面。(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①内容:1)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2)产品分配: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3)“四有二无”: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②评价: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了实际,根本无法实现。(3)《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①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②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形势,未能真正实行。
本文标题:2014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复习提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91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