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13年10月高三月考
1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共32小题,每小题2分)1.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此处“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A.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C.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D.历史典籍与碑刻史料2.朝代战国后期汉朝唐朝元朝清朝粮食亩产量247斤281斤334斤338斤367斤表格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A.中国农耕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B.中国古代粮食产量徘徊不前C.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世界领先D.中国古代王朝对农业的重视和大力扶植3.春秋时期,晋国的赵简子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B.“县”隶属于“郡”的地方行政体制普遍建立C.中央以察举制方式任命郡县长官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初步确立4.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A.只有唐太宗的说法与史实相符B.都与史实不符合C.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D.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5.(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6.古代某田令规定:“丁男、中男给一顷,……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给农民B.国家不再收回其中百分之二十的世田C.法令意在缓和古代土地兼并现象D.该法令造成了地权与劳动者分离7.有学者认为:“被满州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的主权思想的生发。”下列各项,能佐证该观点的是①“天下为主,君为客”②“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③“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8.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B.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C.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29.右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A.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D.工笔重彩,色彩绚丽10.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依靠礼仪法制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11.《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时)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①科举取士成为重要的选官途径②士族门第观念仍很强烈③进士科受时人追捧④唐朝中书令负责修撰史书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③④12.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3.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14.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5.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时间1842—1895年(甲午战争前后)1895—1912年(辛亥革命前)1912—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约10万人约60万人约200万人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B.十月革命的推动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D.五四运动的影响16.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并在剑桥大学演讲,其中说到:“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的一组是A鸦片战争——爱国官兵奋起抵抗、开眼看世界B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3C甲午战争——民族工业产生、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D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17.曾国藩立稿、李鸿章会衔上疏清廷“今中国欲仿效其意而精通其法,当此风气既开,似宜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以仰副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为此洋务派举办A.引进技术,兴办工厂B.派遣留学生C.创建海军D.兴办学堂18.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这主要反映了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19.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了当时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20.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近代企业中,其兴办宗旨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A.江南制造总局B.保兴面粉厂C.大生纱厂D.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21.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A.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B.重工业和轻工业C.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D.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及阶级力量22.有学生研究学习小组确立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的研究课题,拟分五部分搜集资料:第一部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部分,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欲变社会,先变思想;第五部分,柳暗花明,以俄为师。其中,第三部分的标题应该是A.五四精神,旗帜高扬B.民主共和,三民立宪C.国共合作,国民革命D.武装割据,开创新路23.右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A.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2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A.“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C.“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自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25.近代以来,在买办、商人等群体中逐渐形成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为《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4(1860—1910年)》一书中收录的一些示例。对这一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适应了中外贸易交往的需要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C.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D.西学东渐已涉及文化生活领域26.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A.中华民族危机的困境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C.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D.文学革命的有力推动27.下列符合列宁说的“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东方的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的典型事件是A.辛亥革命B.义和团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28.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B.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C.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D.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29.德国《共和报》曾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此处所言战事A.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C.切断了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30.“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此物此志,知先生必有同心也。敬祝健康!并致民族革命之礼!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写于A.国民革命时期B.西安事变时C.抗日战争时期D.重庆谈判后31.“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这段碑文纪念的是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32.观察下表,导致1946—1947年国共军队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抗战结束,国共军队休整B.内战爆发,共产党精兵简政C.中共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成功进行战略反攻D.中共打败国民党的进攻,准备进行战略决战年份共产党军队国民党军队1946127万430万1947195万370万5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33.(19分)材料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1912年9月)“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先生的民族观。(6分)材料二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8分)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
本文标题:2013年10月高三月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6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