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2015导言电子讲稿.
1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课程介绍及教学要求教学大纲、学习和考核要求教学手段、媒体和参考资料教学进度安排作业和小组讨论计划3第一讲导论主要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要求学生掌握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和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了解新中国政治制度发发展历程,把握新世纪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方向和创新的内容4要点提示政治制度的概念及其特点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色中国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初步发展中国政治制度未来发展与创新的主要内容5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6制度的含义制度(广义):指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约束规则(非正式和正式的)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规则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规则,即正式规则制度(狭义):正式约束及其结构化的形式,特别是社会组织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7图示制度、狭义制度、政治制度制度非正式约束(价值观、伦理规范、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正式约束(狭义的制度)政治制度8政治制度的定义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9政治制度的特点历史性:政治制度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才出现的,是一个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社会自行消灭。阶级性:政治制度作为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反映了特点的社会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关系。权威性:政治制度通常是统治阶级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国家的名义正式颁布和强制执行的,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层次性:政治制度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其结构是极为复杂的,表现为一定的层次性。稳定性:政治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它要发挥维持秩序、规范行为等功能则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10图示政治制度的层次及其稳定性外层中层核心可供政治实体直接操作的各种具体规则、程序、方式政体、国家结构形式以及政党、公民行为的准则等基本制度国体稳定政治体制——稳定性较低——需要变革11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政治制度的核心宪法制度——国体的集中体现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选举制度,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1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它是我国的国体,居于中国政治制度多层次结构的内层它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发展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首先的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表明我国实行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政治制度,体现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其他具体政治制度之中,并贯穿于这些制度的全过程宪法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3课堂讨论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14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能够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完善15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和确立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发展改革开放后的主要变化与发展16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和确立1、1949年6月,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首次系统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对新中国的性质、国家中各阶级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国家的基本任务和前途等根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阐明,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及《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以立法形式从多方面确立了新中国的政治制度3、1954年9月,普选产生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并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和其他一系列重要法律(包括1953年的《选举法》),从而构成了中国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基础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17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发展1954-1956年,政治制度开始具体化,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但是也显现出一些问题1957年开始,党的指导思想上犯“左”倾的错误,在阶级斗争思想指引下,中国政治制度中高度集权化的趋势进一步强化和发展,民主与法制遭遇挫折1966年开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推行极左路线,极左政治取得了形式上的合法性,中国政治制度遭受严重破坏:1)党的高层集体领导体制遭到破坏,毛泽东个人高度集权2)原有的党政制度受到普遍的冲击,陷入瘫痪和半瘫痪3)新产生的革命委员会把一元化的领导体制推向了极端18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变化与发展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全面恢复与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政治的和思想的前提1980年8月开始,邓小平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纲领和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列入正式议程,全面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意义、内容、步骤和关键,勾画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1993年以后,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指引下,中国的整个政治制度在改革中得到健全和发展19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坚持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5)恢复国家主席、副主席的职务,完善了国家元首制6)改革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7)改革国家行政体制,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等8)改革干部人事制度9)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0)加强了城乡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创建了农村村民委员会制度,健全了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创制了特别行政区制度,进一步健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的未来发展与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党执政方式创新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职能的进一步完善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2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发达人民的根本利益22执政党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1、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的关系执政方式是指执政党领导和控制国家政权的方式和方法领导方式是指党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实行领导的总称执政方式包含在领导方式之中2、判断执政方式好坏的标准合理性,即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否符合党的执政规律效率原则,即党的执政方式是否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满意度,要根据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评判和调整党的活动方式2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就是实行法治,其核心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依法办事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大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大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突出表现在依法行政方面依法治国还必须以司法公正为目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4课堂讨论CASE从仇和现象谈依法治国25一个人走在一群官员前面,显得倔强而落寞•中共宿迁市委书记仇和,8年来一直以激进的手段推进改革•有人说他是酷吏,有人认他如青天•有人说他大搞政绩工程,有人认为他颠覆了传统经济发展的思路•治吏,治民,治安,治理环境26能不能用人治来推动法治,用不民主的方式来推进民主呢?宿迁召开的所有大会,规定必须电视现场直播,“让每一个社会成员有知情权,也便于大家监督。”1997年,沭阳试行干部任前公示制,这一做法引起轰动,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对此作出长篇批示。在他担任市委书记后,他在宿豫县推行干部“公推竞选”,此举同样在全国首开先河,胡锦涛再次批示。“建设民主不是目的,是手段,民主才能民安,民安才能得民心。”这是仇和的观点,但他现在他无疑又在反方向操作,先凝聚民心,实现民安,再建设民主。““在外界争议中扬名,在内部不争论中发展。”27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要求坚持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支持人大、政协和政府履行职能;依照法定的民主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成为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28改进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关键在于要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幕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完善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建立和完善党内情报通报制度、情况反应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29时政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党代会常任制:把5年一次的党代会改革成为常设的机构,并赋予党代表相关的权利1988年由中组部直接指导12个市县进行了第一轮试点十六大报告提出“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后,第二轮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在一半以上的省份开展起来直选党代表,党内权力的民主选举党内分权的尝试,重新界定党代会、全委会和常委会之间的权力关系在党代会里设立监督委员会,与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应30图示:改革党内权力授受和分配机制中共中央地方各级党委全体党员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全国代表大会权力度权力和执行机构议事机构权力机构执行机构31时政加强党内监督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4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电子政务广义:电子政务就是政府信息化,泛指政府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改造传统管理和服务的一切行为和状态狭义:我们通常说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的管理和服务。33电子政务的优点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和组织的高度整合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促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提高政治参与的水平34课堂讨论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本文标题:2015导言电子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76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