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作为整个中学教学的一部分,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本文主要谈论中学历史教学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关键字:中学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期待程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较低,因而在学校往往排不上位置,家长期待不高,学生不够重视。这样就导致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人们的观念问题。记得刚被师大历史系录取时,我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上个世纪初的时候,曾有个人对北京大学的洪业教授说:历史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立死,是一种要死的学问。这看法在今天也算普遍吧,比如在大学生选择专业时就看得出来:进了历史专业的同学,大多没把历史当做第一志愿。这说明整个社会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导致中学历史教学在整体教学中摆不上位置,课时安排不足,师资力量匮乏。其直接结果就是部分学生在历史课上不专心听讲,课下也不做练习,考试之前死记硬背等等。其次,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由于历史课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在只注重了老师的讲和学生的看,缺乏学生的学的引导,所以“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的一幕”出现,因而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更何况原有的历史教学没有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没有把历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相结合,因此,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第三,历史教学内容的狭隘性和抽象性。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始终受到了“儒家思想”和“马列主义”的束缚。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历史使被“儒家思想”所“剪裁”,成为一家一姓政权的更替史,所以司马光将其主编的史书称为《资治通鉴》。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教学内容成了阐释固定观点的材料和佐证,失去了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应有的地位,如对某些农民运动的评价就出现了绝对性,只看到了进步性而忽视了破坏性等。而美国在中学生世界史课考试曾有这样一道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于是有学生答道:如果当初窝阔台没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带到欧洲,这样神父和修女就不会死亡,人们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从而也就不会有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西班牙、南欧也就不会强大,随之意大利也不会强大,日耳曼跟奥匈帝国也就不可能存在......回答得颇具政治高度,让人大开眼界。对比我国的历史试卷,这就体现了中国创新意识教育有待完善。而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的资料非常狭窄,常常是一个老师,一本教材,图书馆名存实亡,多媒体教学的缺乏,更不用说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文物古迹去访问探寻的条件了,使历史在人们的心目中枯燥无味。当然,根据国情,这点是确实需要的,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过现在的教科书开始重视创新的思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另外,现行的历史教学评价制度和方式导致了教学方法的狭隘和落后。现行对历史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老师从“分数”上看学生的成绩,行政管理者又从“分数”上看老师的成绩。因此,在现实的教学中,“好的历史老师”就是使“学生分数高”的老师,“学得好的学生”就是“分数高的学生”。于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就是学生跟随老师划重点、背重点的过程。这种状况严重地束缚了教师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在村镇中学中,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不管不问的老师是确实存在的。老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强烈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打破传统的束缚。现在国家在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进行了新课改,旨在改变中学教学现状。这次课改直接面对的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我国基础教育以前过分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对人的能力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这种陈旧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新课改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对学生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其实更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对照新教材与旧教材,我发现新教材有以下几点优点:首先,注重发散思维。新教材中多了很多发散性问题,每课附有自由阅读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新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书后附加了历史学习网站及参考书目,能帮助同学们补充专业知识。最后,整本教材设计为彩色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有些城市把中学设成学分制,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当然,在看见新课改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现行的教育改革也并非完全适应中国学生的发展要求,当然也是不仅限于历史教学的。首先就表现在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在观念上不适应,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进入行动的“盲区”,新课改的成就大打折扣。其次,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如城市学校硬件好、师资强、信息灵、而偏远乡村学校设备差、师资弱、信息闭塞;语文、数学在实施新课程时迅速扎实,而音体美等学科则相对滞后;年轻教师观念转变快,年龄较大的教师适应新教材便比较困难等。即便在同一学校、同一年级、同一年龄段的教师,也因其个人文化素养、责任意识、情感投入等的差异,会产生高低有别的课改效果。一些地方以经济不太发达而减少对课改资金的投入,加剧了这种不平衡状态。再次,教师文化素养偏低带来实施质量差。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需要拥有新的教育理念与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但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已经习惯了照搬教科书和教参书,很少读书学习与业务进修。面对新的教学内容,失去了既有的教参,不少人不知所从。最后,评价相对滞后。新的课程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目前的情况是,不少实验者当务之急是了解“标准”,往往无暇顾及评价的问题。如果学习内容是新的,评价一如先前,特别是作为终极评价的升学考试还是旧有的体系,课程改革也就有可能败北于终点。此外,要高度重视部分新课程背景下一些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加大对老师的岗中培训;新课程教材与教辅有冲突,一些专家甚至认为目前的一些教辅增大了学生的经济和学业负担,目前市场上也没有很好的与新课程配套的教辅资料;各个学科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标准有待细化,需尽快出台各个学科的指导教学意见;部分学科课时不够等。面对新课改的这些缺陷,我们应该积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不仅要使自己的经济融入世界,同时也要将自己的教育融入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改革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将课程改革引向深入,是众多教师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首先,要让教师走上终身教育之路。“活到老,学到老”,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中不被淘汰,为了在学生中重塑自己的形象,广大教师应当关注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进修培训,主动学习,不应是他律的强求,而应是自我心理的渴望。参加培训固然重要,而自我学习,而且是持之以恒地学习,则更为重要。其次,要培养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具实践经验的课改骨干队伍。如何把新的课程体系落到教育教学改革实处?需要有一大批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员去做创新性的工作。这支队伍中有教育科研人员、教研人员,也需要一线的教师,他们进行过认真的理论探索,也对课改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既清楚地了解当今课改的动向,甚至是世界课程改革的信息,又能经常与教师,甚至是学生打成一片,深谙本地教学实际,特别是了解当地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熟知开发学生潜能的具体办法。要对他们进行组织、培训,要使他们真正成为课改的带头人和领路人。再次,要改变思维定势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新的课程标准呼唤新的评价标准,新的评价标准反过来又会推动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所以,在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同时,要认真构建与之适应的新的评价体系。构建一个既适于本地校和学生学习实际的评价体系,又要展望未来,构建起一个与世界接轨,与经济发展相和谐的富有现代特色的评价体系。最后,要深化改革,不仅要形式上的改革,更加需要的是内容上的改革。要加大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教师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为了开发一系列的课程文本,而更加注重参与过程本身,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修养。地方课程的编写,要关注教育理念与知识信息的更新,注重就地取材与本地教学的实际,组织有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的教材编写人员。“校本”强调课程开发活动是学校发起的,并在学校中实施,强调从学校发展和学生需要出发,强调对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利用。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资源,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从空间结构看,课程发展走向了立体化与动态化;从时间结构看,学生的学习已不只是局限于有限的几门学科的课堂学习,而是扩展到学校的整个生活之中,呈现出百花争妍的态势。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课程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正在占据主导地位。此外,要把新课改切实落实到地方上去,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首先,传统教学与新课改有冲突,这的确是一实际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把二者结合起来最好,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利用当地现有的历史资源或互联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观光访古的社会实践活动,然后重组教材,唤醒学生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程改革过程中,历史教师对所教内容要胸有成竹,然后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智慧科学处理教材,用心设计教学,使历史课堂教学突出个性和魅力。当然,要完成这点,需要大量的教育硬件投入,同时也需要学校与家长等多方协调。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我们必须严格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设施,优化教学设计,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正确对待政、史开卷问题:第一,开卷考试必然会减少客观题数量,加大主观题的考察力度,因而我们要加强训练主观题(与热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解答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历史小文章(小论文)也将出现在传统的问答题范围内,教学中要加强训练。第二,把握四个意识:即基础意识,专题意识,人文意识和创新意识,所谓“基础意识”就是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新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知识的教材。“专题意识”就是充分重视专题教学,把握专题的特点和综合性,通过理顺专题达到理解历史全貌的目的。“人文意识”就是注重历史知识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创新意识”就是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历史知识解决注意考察学生的质疑能力。当然,现在已经有很多学校和教师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断完善教育模式,以下是几点最新的方法完善新课改的缺陷:第一,学习理论知识,更新教育理念。如果只一味关注教学实践而无理论指导,往往是事倍功半,如盲人摸象,容易使教师在教学中产生厌倦情绪。再者,有些时候,教师经过很长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自己觉得很独特,很有价值,但到理论书上一看,有可能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就总结出来了,因此就需要利用很多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如果每天读点书,说不定可以节省几年的摸索时间,所以说,了解教育理论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节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对教学很有帮助。第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很多地方已将能不能运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个教师的标准,每个教师都要具备制作课件的能力。另外,新教材的特点是难度降低,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同样加宽,如果教师不及时增加更新知识,就无法教育好学生。第三,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学校为本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已是很多专家和教师认为是最利于推进新课改的有效方式。教师处在教学第一线,新课改是否成功,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联系,以前的教学活动教师之间往往缺少交流,而新课改所需的课程资源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收集完成的,新的教学方式也不可能一两人可以探求完全的,这就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不应只停留于形式,而应该让每个教师都有求知合作的愿望,做到开诚布公。第四,记录教学历程,进行自我反思。教学中的问题与成就大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新课改,教师将会面对更多的课堂问题,
本文标题:历史教学现状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40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