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5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
1浙江省杭州市2015年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姓名。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只须上交答题卷。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中国古代史1.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后,巡视制度作为反腐利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下列古代官职中,具备这种职能的是()A.太尉B.太守C.刺史D.司空3.有一首诗中曾写道:“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度上三乘。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短不灵”。诗中描述的是()A.造纸术B.指南针C.火药D.印刷术4.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晋商获利的主要途径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C.说明商帮兴起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近代史5.《危楼上的盛宴》一书中记载:1884年,张荫桓被清政府任命为太常寺少卿,一群官员攻击他“出身卑微,幼习洋业,故夷情略悉,已为自爱者所鄙”,这说明当时()2A.门第的高低仍是官员晋升的主要依据B.部分士大夫对“洋业”不屑一顾C.开眼看世界成为一种社会思潮D.清朝的选官用人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6.根据经济学家的估计,1500年、1600年、1700年,就人均GDP而言,中国三年均为600,英国分别为796、906、1056。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明清时期中国经济陷于停滞未取得任何发展B.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落后于英国C.工业革命是英国人均GDP增加的主要原因D.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中国7.1817年两广总督蒋攸铦在向清廷报告中对某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该夷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贸易事务,任听个人自行出本经营,亦非头人主持差派。”他描述的国家,最有可能是()A.英国B.日本C.德国D.美国8.中国近代一位历史学家曾说:“孔子是旧中国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以下各项中,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A.义和团运动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9.五色旗是辛亥革命中江浙地区首先使用的旗帜,设计者的理念是:“(五色旗)既可表明革命行为系为整治改造而起,非专为种族革命;又能缓和满蒙回藏各族的心理,与汉人共同努力赞助共和。”国旗的设计理念体现了革命者的()①大汉民族观念②民主共和观念③国家统一观念④平等团结观念A.①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④10.五四运动爆发后,直系军阀吴佩孚发给大总统徐世昌通电:“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这说明吴佩孚()3A.同情学生并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B.表面上支持实质上主张镇压学生C.借机对北洋政府施压以争权夺利D.冒充爱国欺骗舆论企图统治中国11.右表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年份棉纱棉织品19137253710988219146709111116819156841580885191663977727051917665019344919185557395807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一些障碍C.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发展经济政策,促进民族工业发展D.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2.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撰文:我前岁在北京过年,刚过新年,又过旧年,看见贺年的人,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对这则材料中的信息理解不正确是()A.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B.社会习俗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C.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D.新的社会风尚成为社会主流13.解放战争期间,英国驻华外交官表示:“无论我们在阻止共产主义之流在中国推进方面显得多么无能,我们都不能放弃保护英国利益的斗争。如果碰巧有机会能促进英国的贸易,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担心‘赤化’我们的双手而不去把握这一机会”。这体现了英国在国际关系中()A.坚持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的原则B.采取反对共产主义的顽固态度C.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政策D.追随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中国现代史14.以下一段台词选自某一电影中大学招生录取的场面。龙校长:你会写字吗?4李金凤:土改的时候参加过扫盲班。龙校长:写几个字我看看,写什么都可以。李金凤写字: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龙校长:李金凤,你被录取了!如果要给该拍摄场地布置一句标语的话,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是()A.将革命进行到底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百家争鸣,百花齐放D.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15.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A.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B.平民的不懈斗争推动公民法不断调整C.自然法精神在法律实践中获得充分体现D.万民法适应了帝国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近代史16.《公司的力量》一书中如此表述:“在大航海时代带来的时代剧变中,人类数千年来建立在亲友、乡邻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商业组织,已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和资金。商业合作必须跨越血缘和地缘,超越人格和亲情……”,这段话反映了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场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①商品种类增多②贸易范围扩大③贸易中心转移④经营方式转变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17.18世纪一位法国思想家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思考问题突出表现在()A.批判神权统治B.提倡人性解放C.倡导思想自由D.反对君主专制战争史18.1914年7月29日,美国驻伦敦大使致函威尔逊总统:“如果真的发生一场大战,欧洲的进步将遭受重大挫折,而美国领导世界的时代会提前到来”。能够支持这一预言的史实有()A.战后美国开始支配欧洲事务B.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C.美国在国联中地位举足轻重D.美国获得了德国部分殖民地19.巴黎和会的美国记者贝克尔曾说:“俄国问题对巴黎会议的影响是深刻的,没有莫斯科5就不能理解巴黎。虽然布尔什维克和布尔什维主义在巴黎不曾有代表,但经常都是强有力的因素。”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法国主张严厉惩罚德国以获得欧洲大陆霸权B.英国为巩固世界霸权地位与美国矛盾尖锐C.英、美联合反对法国严厉惩罚德国的主张D.英、法、日等国瓜分了德国海外的殖民地20.右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领导人在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的合影。这次会议的最主要议题是()A.战后共同处置德国B.成立联合国C.开辟欧洲第二战场D.共同对日作战世界现代史21.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活来源。”从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摆脱经济危机的手段之一是()A.关注民生问题B.遏制两极分化C.削减政府开支D.控制生产规模22.1918年4月,列宁曾说:“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对此观点的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B.列宁主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C.列宁提出该观点是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D.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23.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他查阅了以下相关的历史书籍。依据你的判断,他研究的历史主题最有可能是()6A.殖民体系的崩溃B.两极格局的瓦解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第三世界的崛起24.从西欧六国到十二国,再扩展到包括东欧的二十七国,在欧洲走向联合的进程中,其中有两个国家从敌对走向和解并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两个国家是指右边图中的()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⑤25.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为哲学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并呈现正反两个方面,例如启蒙时期的机械决定论和19世纪末以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典型的偏差:都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思维方式。上述两个观点主要运用与借鉴了()A.量子理论与进化论B.量子理论与相对论C.细胞学说与原子论D.经典力学与进化论7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3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7分,共50分。26.(15分)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从23.3%提高到了26.6%。(注:当时印度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为24%)。——(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材料二(18世纪的清朝)不仅西南以及东北得到大开发,中部也得到进一步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在18、19世纪,中国东部由于居于东亚贸易圈的内核,所以日本的铜,美洲的银,东南亚的粮食、木材、锡、香料、药材,印度的棉花、染料,俄国、美国的皮毛,都流向中国东部来了。……珠江三角洲人民用印度输入的棉花纺织出来的棉布,大部分出口到英国。——刘东等《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材料三到1979年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得越来越好,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进入世界市场,在其中扬长避短,获得利益……麦迪森运用PPP方法计算,1995年中国的GDP在世界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5%上升到11%,因此,早在1995年,中国GDP就已经超过日本和前苏联地区,仅次于欧洲和美国。——刘东等《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经济在1700-1820年间发展的哪些特点?(4分)26.(15分)【答案】(1)特点:经济发展速度快;1820年中国的GDP超过欧洲,跃居世界第一位(每点2分,共4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6分)(2)原因:统一的国内市场;(2分)中国东部是东亚贸易圈的核心;(2分)政局相对稳定以及中国人民的勤劳、对外贸易相对发达、商业繁荣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任写一点得1分,不超过2分)8(3)根据材料三,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1978年到1995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5分)(3)原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国际地位提高;(2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2分)(若答重视科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代企业制度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该题满分不超过5分。)27.(18分)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次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
本文标题:2015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9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