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5年高考作文样卷
1号卷作品与作者人类的文化生活发展至今,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不绝如缕。有时我们会给文学作品分分类,比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等,仿佛作品与作者的风格都能够被界定。然而随着市井生活的变化,文学创作内容的创新,很多时候作品与作者并不能被简单地归类了。作品的内容,作者的人品和个性,都是多元的,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并不绝对一致。艺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有时是生活原本的写照,有时却也是生活扭曲面的臆想和判断。法国作家加缪在其代表作《局外人》里,用夸张而荒谬的笔法刻画了一个情感缺失、道德丧尽的可怜虫默尔索,文风讽刺至极,这部风格独特,见解犀利的作品,直接将作者推向世界文学的最高地位——诺贝尔文学奖。那么,难道作者本人也像书中文字风格那么讽刺,那么擅于挖苦吗?我们可以从他的其他作品中寻找答案。加缪在哲学界也有很大的地位,源自他的一本哲学名著——《西西弗的神话》,书里的他摇身一变,从一个文学怪才变成了一个理性聪慧的哲学大师。书里,他的论点客观而具有深度,行文冷静悠远,给人以启迪。这两种不同文风都出自同一个人,更有趣的是,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里,花大量笔墨介绍和解析了“荒谬”二字,这不正就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解读吗?可见,真正的大作家并不满足一种文风,而是为文局促或下笔悠远,他都能掌握。其次,作者的人品并不总是一样的。换言之,作者随着其阅历的增长而成长,他的作品也随着他的成长而成长。普遍来说,人在年青时所写的文章往往富于激情和幻想,文字风格多浪漫热烈;而人一旦进入中老年期,对人世拥有了大量体验之后,所写出来的文章更注重现实伦理,也更加平静深远。除去时间,境遇也在影响作者和他的作品。中国古时的文人,哪一个不在仕途顺利时春风得意,哪一个不在身处逆境时哀愁悲叹?作品的格调趣味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体验作者的人品,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品和作品都是多元而复杂的。每一部作品,每一个作者,都存在着下一种不同的可能。得分:572号卷品格成就作品如果纵观古今中外,细数那些名人名家,仔细地研读他们的作品及他们的品行,就不难发现作品与人品之间总会存在着某种相互牵连的绳索,或许很隐秘,或许一眼就能发现,或深或浅、或多或少将他们个人的痕迹印在在作品的某个角落,才散发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如果要说作品与人格的关系,那就要追溯到人格与人本身的一种关联。这让我想起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看一个的动机,目的或是行为举止,他的品格是无法隐藏的,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是啊,想要隐藏住一种品格是件极其困难的事,一举手一投足,如同作品中的一字一句,一笔一划,你的措辞、语气,或是构思、想法,无一不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面镜子,照映出那些细微的品格。我们都说作品其实是拥有生命的——其中的道理也蕴含于此。无论是文学、音乐、绘画作品,他们的形式仅是构成一种语言,而真正要表达的是另一个充满魅力和生机的世界,这个世界看似虚拟,但它并不曾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始终折射出人们精神里的某层面,再而联想,散发,在一种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更加丰富绚烂的世外桃源。然而反过来,一个艺术家与它的作品完全断绝了某种联系,这件作品也将会失去生命力,因为它并不会生动,它无法体现一个人——一个真正生命个体的内心更加深层次的东西——这也许是一种灵魂,是纯粹的作品无法达到的境界,然而这仅会使作品停留在了肤浅的层面,这都是失去了品格作为支撑的后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著作之所以伟大,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他本身在经历战争后,面对过无数的磨难而催生了他人无法到达的坚韧的精神境界,再由作品传达给世人,未能历经相同的困苦与挫折的世人,当然无法成就这样的作品。然而对于我们,想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第一步,便是树立起完整而独立的人格,那些积极的、历经万物洗礼后得到的美好心灵,才能赋予作品真正的灵魂。我相信,伟大的作品都是由伟大的品格成就的。得分:57分3号卷笔间有本心曾听过这样一句话:用心写文章的人,他的字里,是饱含着他的血的,“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下笔的瞬间,心脏之中涌动着的热血随着笔尖倾泻而出,在纸上凝固成的是或活泼,或凝重的自己的样子。是人给予了文以生命。被称作优雅如才子的沈园中,陆游唐琬的一段凄美无果的爱情被镌刻在那首《声声慢》之中:“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咫尺却又天涯的距离,又再次重逢的感慨,一笔一划地,也刻在了后人的心上。于谦的无限忠诚和对“清白”的追求使他的笔划愈加坚定,仰天长啸“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暂不说“采菊东篱下”性格超脱的陶渊明,“寒蝉凄切”朴实多情的柳永,或是豪放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子美,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他们广阔的胸襟,独特的阅历和人生造就了他们传至千古的文章诗句,在滚滚急流中翻腾起一朵朵浪花。有人说文章是有生命的,有性格和思想,文章和文字,反过来会造就一个人。第一次阅读丰子恺是被封面上他的画所吸引:侧卧竹榻的长袍小人,枝干弯曲虬劲的老柳树一棵,用笔简单质朴,但觉耳边更似有燕子扑翅啼鸣,便打开的书页。若是现在想来,关于这位文豪,从我浅薄的阅读来说,可见他的爱国、爱家、爱子女。身处战乱时期的他,携家四处流亡,他并没有高喊着爱国口号,而像一个真正爱母亲的孩子一样:“低下身去触摸泥土,她在哭泣,而我却没有什么法可想。”他的文,章风格是幽默的,平和的,把驱除外敌的心愿比作“口中除匪”的除蛀牙。“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孩子和小鸡一起哭着。”活泼的文字读来会让人会心一笑,又在其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破亡的无奈与悲凉。通过那些沾了“血”的文章字眼中,我看到了一个生动的丰子恺,不仅仅限于那些冰冷的介绍,而是活着的,全方位的他。而在我的眼中,文章不仅是人的写照,是一面“镜子”,更是一起陪伴我成长的见证者,它们见证了我成功的喜悦,从幼稚走向成熟,一步一个脚印,是那些写下来的,饱含心血的文字。笔间有本心,文章是镜子,反映了作者的人品与性格,又塑造了人,成为笔者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笔间有本心,那些饱含了血的文字语句,一定是最闪亮的,人的灵魂。得分:54分4号卷作品与人品正如枯水的沙漠养不活遍野的金黄小麦,烟雨的江南不适宜仙人球的生长一般,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林妹妹的性子孤僻,她写柳絮时便觉哀婉凄凉、无依无靠;宝姐姐开朗达观,于是写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一举夺魁。因为作品与人品的一致性,并不是人品决定作品或者作品决定人品,而是它们都是人的思想的产物,也是环境的产物。难道不是吗?作品的格调是人思想跃于纸上,而人品则是人的思想赋于实践。正如陈忠实和莫言吧,他们都是泥土孕育的生命,他们的思想来自于乡间,是淳朴而厚实的。陈忠实在孤独的原上住了六年,才捧出《白鹿原》的巨制,他的书中的语言在我读来散发着黄土与青草的香味,正如他坚韧与静心;莫言的小说虽然奇幻,依旧处处朴实,如他本人那样只愿朴实地讲故事。倘若有朝一日,那个追求卓越与成功的郭敬明捧出一份这样反映乡村反映泥土的小说,该是多么的荒谬啊!当然,作品与人品的一致性在表面上并不是完全地刻板地贴合,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背离。要知道,由一个人产生的文字与行为想要背离,即使是疯子也做不到。有人指着齐白石贴在门上的要价单,嘲讽大师也有俗的一面,殊不知,这位国画大师成为大师的原因却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而他笔下的山水鱼虾,其意境可谓静矣。而齐白石作画的价钱,不是因为他内心钻进了钱眼,而是为生活所迫罢了。众人以为的背离,是片面的观察。生活使人的行为趋于不完美,但人的心、人的人品原该是一块宝玉,一如他的作品。如果将眼界脱离艺术家,放眼于社会,手术何不是医生的作品?课堂何不是老师的作品?如果一个医生没有医德、教师没有师德,断断是不会进入手术室、走上讲台的。每个人都是作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作品,思想高洁、行为高尚的必有长久流传的美好;思想低俗的人人品自好不到哪里去,又何谈其作品。不论是广义的作者还是狭义的作者,都应当把握作品与人品本质上的一致性,明白它们从思想中来,由此提升自己的思想;并认识到生活的影响与阻拦,使自己的心与作品在沙中仍是美玉无暇。我无比希望每个人都是谦谦君子,并用生活的笔画出洁白的莲花。得分:52分5号卷文并非定如其人古人就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似乎是相符合的。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没错,作品意境与内涵的深远与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学识与涵养的多少,但也存在着另一种相对立的说法。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言是否为心声?文是否如其人?这便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问题。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的例子屡见不鲜,无论是古代中国的大文豪李白,还是现代外国的享誉国内外的画家莫兰迪都体现出他们各自该有的胸怀与心境。作为他们艺术家来说,作品中呈现给我们的除了水平,技艺的高超之外,确实带给了我们作品之外的力量——人性的得,作品中会渗透着艺术家的力,品性,带来作品之外的感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好的作品会流传千古的原因。李白豪迈地“奔流到海不复回”,便是他借酒诗性大发叹出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千古绝句的真实写照,莫兰迪究其一生将瓶瓶罐罐生动地重现在画布上,淡泊名利,潜心艺术,试图拓宽新的艺术领域,造就形式美的精神同样为后世画家所敬仰。艺术家的心境,如同潮水般涌动在他们的作品里,他们的内在涵养显露无疑。但作品趣味的高低真的能体现出人品性的好坏吗?或许结果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众所周知的法西斯政权执掌者希特勒,在人类文明史上上的畴无法弥补,但在军事战争外,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一名画家,他笔下的德国小镇与郊外风光令人称道,或许这与他儿时的画家梦想有关,但在戏内,他却是一个惨无人道的暴君、独裁者,谋图灭亡整个犹太民族,其毒心令人发指。可见不能以点盖面,以偏盖全,便会犯下不明是非的错误。而到我们生活中,要做的必然就是在健全我们人格的前提下去提高我们的能力与技能,实现身心同步发展。希特勒的例子便给我们很好的警示作用,也要求我们辩证地对待问题,发现问题所在。“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在提高技能的同时,不应背离人格品性的高尚,只有这样,类似李白,莫兰迪这样的大师才能名垂千古,作品永褒青春,道路更加宽广,“文并非定如其人”,辩证看待道路上的曲折,避免步入人品与作品背离的后尘!得分:48分6号卷人情练达即文章李白为诗有“银河落九天”的豪放,为人有“桃潭深千尺”的重情;鲁迅写文有“直面惨淡人生,淋漓鲜血”的遒劲,为人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情。“人是思想的苇草。”人们通过文字抒发内心的感情、思想,这样的文章即人情练达,才称得上为真正的文章或艺术。而有些人呢?文笔优雅脱俗,为人却也“风流倜傥”,用清心净佛的袈裟包装自己,其实则为酒肉和尚,这样的名人作家欺瞒了不少无知的读者。究其原因,无非是为了名利双收。当文章的目的脱离了其本质上存在的意义——将内心与内心用文字联接,而成为金钱与名声的筹码,纵使文字如何优雅,深谙其中的人也只当它是无意义的浮华。相反,纵使文章并不那么高雅脱俗,但人情练达,即为好文章。莫言荣获诺奖之事震惊中外许多年,他的文章无论辞藻、内容都算不上高雅,甚至描写得粗鄙露骨,但那是真实的生活,艺术从来都是来源于生活的,那些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的文字方能带给我们的内心的触动,从来无需过于多的装饰。这样的作家、作品贴近生活,又发人深思,达到了写文、读文的目的,即心灵的交流。老舍、汪曾祺、木心,他们的文字通俗但不庸俗,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的思念、牵挂、徘徊、深思,激起我们心中的共鸣和浪花。那些作品格调与作者人品相背离的人,都失去了原本追求文字的心吧,不算练达,何来文章?那些文字背后的肮脏,是世人看不到的,却已深深地烙印在作者自己的心中了。所以,每当我们提笔时,问问自己的内心,想想自己的初衷,为何写,给谁看?也有人说:“操千曲而又晓声,观千剑而又识器”,若每天练习,定能写出好文章了吧。还是那样说,人情练达即文章,若没有对生活的体悟,若没有真情实感,再好的文字只是浮华的霓裳,而没有灿烂
本文标题:2015年高考作文样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38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