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绝密启用前2015-2016学年广西河池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60分)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重已》记载:“使五尺竖子棬,(牛鼻环),而牛恣(听任)所以之。顺也。”这证明A.牛被牵引从事劳动B.牛被用作祭祀C.牛的饲养水平有所提高D.牛与人的和谐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3.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B.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C.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4.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手工工场主商人占人口比例24%36%30%10%A.汉代的江南地区B.唐代的关中地区C.宋代的太湖地区D.明代的苏杭地区5.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传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2-6.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7.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说:“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竟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上述材料说明()A.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B.民国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C.共和政体保证了国内的公平竞争D.民主共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8.1935年11月,作为对美国实施购银法案的一种应对,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法币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和改变白银无序外流的势头,维护了中国币值的相对稳定,但作用和意义只是相对的和暂时的,法币改革并没有真正解决白银大量外流和银根紧张的问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向美国和英国大量出售白银以换取美元和英镑B.中国近代长期以来货币混乱的情况难以改变C.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D.国民政府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9.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并颁布《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等一系列商法,还以年利率6%的低息借贷官款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以“公股”形式援助私人办企业。这些举措()A.开始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B.加重了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榨C.阻止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清的斗争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0.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A.民国初期B.国民政府前十年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11.20世纪50年代“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和80年代“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A.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C.目的是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D.农民获得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12.1963年,刘少奇曾说:“党委和政府超脱一点,不好吗?站在公司之上、矛盾之上,有问题我们来裁判,不要做当事人……生产由公司、工厂去经营。”这说明当时()-3-A.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宏观调控B.国家经济体制开始了变革C.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性加强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显露13.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说明: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通过这些规定可以看到()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己改变B.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被打破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14.邓小平在1984年讲话中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了,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这段话能够用于说明()A.“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行B.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D.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15.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B.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16.李鸿章曾赞叹一种叫做“德律风”的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己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A.火车B.电话C.电报D.电影17.传统社会男性主导的婚姻制度在近代发生变化。根据上海社会局统计,1934年离婚案为502件,离婚由女方提出的较多,主要原因是“不合”。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是()A.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B.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D.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18.《申报》发刊词中说“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由此能够判断《申报》()A.起初由外国人在上海创办B.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C.内容丰富,真实可信,通俗易懂D.服务的对象是大商人、政界人士-4-19.“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段顺口溜比较完整地反映了()A.礼仪风俗的简洁化B.民族经济的工业化C.传统服饰的西洋化D.社会生活的近代化20.据民国史籍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据此可见()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21.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道:“财富从一件教徒可以随时抛弃的斗篷变成了一个不可撼动的铁笼。”这一观点()A.是工业革命的产物B.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C.揭露社会财富悬殊D.使人们摆脱宗教束缚22.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革命的开展C.商业革命的影响D.亚洲人口的膨胀23.哥伦布曾说过:“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欧洲人对黄金这种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A.欧洲人迫切的生活需要B.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原因C.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因素D.欧洲黄金产量严重不足24.所谓全球史观,简而言之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客观公平地看待、评价历史。如果以这种角度看殖民扩张,应该是()A.“带着血泪的进步”B.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C.给亚非拉造成了无穷尽的苦难D.“既生瑜,何生亮”25.有同学看到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欧洲十大城市排行榜,发现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在1400年的时候尚未进入排行榜,1700年的时候不仅都跻身排行榜,而且排名靠前,分别位列第二、第五和第六。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是()A.工场手工业的发展B.资产阶级革命C.商业和贸易的发展D.文艺复兴运动-5-26.19世纪末欧洲人在印度被恭敬地称为“大人”,在中东被称为“先生”,在非洲被称为“老爷”,在拉丁美洲则被称为“恩主”这表明()A.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B.欧洲通过殖民扩张超越其他地区C.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D.亚非拉地区的人民深受欧洲迫害27.读下图,从1750年到1865年,这是英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获取了大量殖民地,掌握了广阔的海外市场B.持续的社会政治运动推动了上层建筑的渐进变革C.最早开始并完成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转变D.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28.“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C.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29.《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材料反映了()A.工业化限制了人们的自由B.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C.工业化改变传统家庭结构D.机器主宰人们的社会生产30.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和摈弃的;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材料反映出他()A.奉行重商主义政策B.重视调整经济结构C.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D.倾向于采取自由市场制度第II卷(非选择题共计40分)-6-3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四五世纪,中国的丝绸已辗转来到古希腊城邦。张骞出使西域看到了转口来的中国产品:蜀布和邛竹杖。唐代的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重点,海陆各国皆以进口中国丝绸产品为荣贵,制茶成为一门新兴的手工业,茶叶在边关互市中成了重要商品,奠定了以后茶叶大量出口的基础。南宋初年,外贸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宋代的出口商品中以丝绸绢帛为首位。东起日本,西至欧洲皆有宋代钱币和陶瓷的出土。制瓷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明清时期曾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商民出海贸易,由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垄断进出口贸易。统治者坚持朝贡贸易体系,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夺得的特权,以通商口岸、租界为据点,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符,加紧向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得清朝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1843年至1895年,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占70℅至80℅以上;出口以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为主,占80℅。在出口商品方面,虽仍以丝茶为主,但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茶的出口受到印度茶、锡兰茶和日本茶的竞争而大为减少。1863年,英国人赫德担任大
本文标题:2015-2016学年广西河池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51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