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50226CNAS—CL09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应用说明2014.
CNAS-CL09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主任评审员12本文件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制定,是CNAS根据微生物检测的特性而对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所作的进一步说明,并不增加或减少该准则的要求。本文件与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同时使用。3前言在结构编排上,本文件章、节的条款号和条款名称均采用CNAS-CL01:2006中章、节的条款号和条款名称,对CNAS-CL01:2006应用说明的具体内容在对应条款后给出。范围本文件适用于食品及其相关产品、化妆品、环境样品、玩具、医药、纺织品、卫生用品、消毒产品等微生物检测领域实验室的认可活动。微生物检测领域包括对样品中微生物进行的定性分析或定量检测。微生物专业中涉及的病毒检验、基因扩增检验等应符合相关专业的要求。454管理要求4.1组织4.1.2开展动物试验的机构,应当取得省级以上实验动物管理部门颁发的《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64.1组织涉及生物安全实验室,应符合相应国家、行业、地方的标准和规定等。784.1组织4.1.3在本实验室固定设施以外场所,如在临时实验室、移动实验室、抽样现场或野外现场进行检测和抽取样品,都必须在适当的技术控制和有效监督下进行。需要时,可在提供检测结果的上述场所设授权签字人,且应保留其所有相应活动的记录。94.1组织4.1.5g)实验室应设置生物安全责任人和生物安全监督员,保证生物安全4.1.5h)实验室技术管理者中应至少包括一名微生物技术负责人104.1组织4.1.5h)微生物技术负责人:专业背景:密切相关的本科以上学历检测经验:3年以上微生物检测的工作经历负责指导、培训检验人员常规微生物实验114.2管理体系4.2.1实验室应制定生物安全规章制度,确保生物安全。4.2.6质量手册中应规定生物安全责任人的作用和职责。124.3文件控制4.3.2.2a)适用时,文件控制程序应包括基于生物安全考虑的现场文件的管理。134.3文件控制4.3.2.2b)定期方法查新国家标准网、科技信息网卫生部网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4.3.2.2b)适用时,至少每两个月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上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微生物检测方法进行查新。144.5检测和校准的分包4.5.1实验室可以把一个检测项目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分包,但如果该分包内容是该项目不可分割的部分,即实验室不具备该检测项目的完整技术能力,则该项目不予认可。如:志贺氏菌血清鉴别沙门氏菌血清凝聚(AFO多价血清、H多价血清)血清分型154.6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6.1a)培养基(试剂)验收程序4.6.1b)培养基质量控制程序164.6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6.1a)实验室应建立和保持有效的适合试验范围的培养基(试剂)验收程序。该程序包括对即用型培养基、商品化脱水合成培养基(包括完全培养基和需添加补充物的基础培养基)进行评估的方式和储存的规定、拒收的标准等。174.6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6.1b)对实验室自制的培养基即实验室制备各别成分培养基,实验室应有培养基质量控制程序包括培养基的性能测试、实验室内部的配制规范,以监控基础材料的质量,确保不同时期制备的培养基性能的一致性和符合检测的要求。4.6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6.2对于关键培养基和试剂,要求进行技术性验收,可参考ISO/TS11133或SN/T1538《培养基制备指南》。当有足够数据证明其可信性时,验收的技术性指标可以减少。实验室不得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和试剂。实验室应有关键培养基(试剂)的批号、入库日期、开启日期等的记录。184.6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6.2a)针对即用型培养基、商品化脱水合成培养基,对每批培养基除用标准菌株进行测试,适用时,用人工污染实际样品进行检测,以更好地验证培养基的适用性。不含指示剂或选择剂的培养基,只需用阳性菌株进行检测;含有指示剂或选择剂的培养基,应使用能证明其指示或选择作用的菌株进行试验。19204.6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6.2b)各种自制培养基(试剂)的准备细节都要求有记录,内容可包括:——培养基名称;——培养基表观特性;——配制日期和配制人员的标识;——培养基/溶液的类型、体积;——分装的体积(作为稀释液或其他原因要对体积进行控制)——灭菌后体积(作为稀释液或其他原因要对体积进行控制)——成分名称、每个成分物质的含量、制造商、批号;——pH(最初和最终)值;——灭菌措施,包括方式、设备、时间和温度等。214.6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6.3c)要有在培养基的配制过程中避免接触性和吸入性危害的措施。4.6.4实验室应保留生产厂商提供的培养基质量测试报告。要求厂商在培养基任何配方的改变时应及时告知实验室。224.7服务客户4.7.1a)在客户或其代表合理进入实验室的相关区域观察为其开展的检测时,实验室应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确保对检测环境和检测结果没有造成影响,并确保观察人员的安全。234.7服务客户4.7.1b)适用时,当样品中检出致病菌(包括客户要求以外的致病菌)时应及时通知客户,必要时上报相关的主管部门。4.9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4.9.1实验室应有生物安全事故(包括生物危险物质溢洒)的处理程序。4.9.1b)生物安全事故要立即进行处置,并评价是否对人员、环境、设施和客户等造成危害,是否对检测结果和客户造成影响。24254.13记录的控制4.13.2适用时,记录控制程序应包括基于生物安全考虑的质量/技术记录的管理。4.14内部审核内部审核计划应涉及生物安全。264.14内部审核4.15管理评审4.15.1评审应考虑到生物安全规则制度的执行情况。274.14内部审核285技术要求5.1总则295.2人员5.2.1a)实验室使用人员时,应考虑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执行某些涉及到辨色的试验。305.2人员5.2.1b)实验室从事微生物检测关键检测人员应至少具有微生物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或者具有10年以上微生物检测工作经历。授权签字人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3年以上相关技术工作经历,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应具有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和至少10年的微生物相关领域检测工作经历。315.2人员5.2.1c)实验室可通过内部质量控制、能力验证或使用实验室间比对等方式评估检测人员的能力和确认其资格。新上岗人员以及间隔一定时间重新上岗的人员需要重新评估。325.2人员5.2.1d)如实验室使用的高压蒸汽灭菌器不属于简单压力容器(定义参见TSGR0003-2007《简单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时,操作人员需持有特种作业人员证书。《简单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33345.2人员5.2.1e)实验室人员应熟悉生物检测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灭菌知识。35《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从事***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应当有2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进行。第三十六条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只能同时从事一种***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活动。365.2人员5.2.2实验室应制定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计划,包括常规微生物检测、无菌操作、生物防护、生物安全柜维护等方面知识的专门培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专业技能。375.2人员5.2.4适用时,食品生产区抽样人员应独立于实验室的微生物检测活动,以防止交叉污染。5.2.5当检测人员或授权签字人职责变更或离开岗位6个月以上再上岗,应重新考核确认。385.3设施和环境条件5.3.1实验室的建设、总体布局和设施应能满足从事检验工作的需要,并以能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为重要依据,且符合所开展微生物检测活动生物安全等级的要求。对影响检测结果或涉及生物安全的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技术要求应制定成文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GB18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50346-2011《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WS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GB50073-2001洁净厂房设计规范39GB50346-2011《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346-2011,自2012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2.4、4.2.7、5.1.6、5.1.9、5.2.4、5.3.1(3)、5.3.2、5.3.5、6.2.1、6.3.2、6.3.3、7.1.2、7.1.3、7.3.3、7.4.3、8.0.2、8.0.3、8.0.5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4041425.3设施和环境条件5.3.2a)对需要在洁净条件下工作的区域,实验室应能有效地监控和记录环境条件。当条件不满足要求可能影响到检测的结果时,应停止检测。5.3.2b)对需要使用的无菌工器具和器皿应能正确实施灭菌措施;无菌工器具和器皿应有明显标识以与非无菌工器具和器皿加以区别。435.3设施与环境5.3.2c)实验室应定期使用生物指示菌检查灭菌效果并记录,指示物应放在最难达到灭菌的部位。日常监控可以采用物理或化学方式进行。5.3设施和环境条件5.3.3实验室总体布局应减少和避免潜在的污染和生物危害,即实验室布局设计宜遵循“单方向工作流程”原则,防止潜在的交叉污染。445.3设施和环境条件5.3.3a)办公室应与实验室有效隔离。实验室间应有有效的隔离,有措施防止交叉污染。b)实验室与食品等生产区应有相应的物理隔断,确保实验室和生产区不能有交叉污染。455.3设施和环境条件5.3.3c)实验室应配备满足要求的生物安全柜。5.3.3d)适用时,应限定在某个工作区域专门使用的物品如防护服、移液器、离心管等。465.3设施和环境条件5.3.3e)检测样品中的霉菌时,要有适当的措施控制孢子在空气中的扩散。47485.3设施和环境条件5.3.4不同的功能区域应有清楚的标识。实验室应正确使用相对应检测活动生物安全等级的生物危害标识。实验室应对授权进入的人员采取严格控制,并明确以下内容:特殊区域的特定用途;特殊工作区域的限制措施;采取这些限制措施的原因;5.3设施和环境条件5.3.5a)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不允许穿着工作服到实验室以外的地方。5.3.5b)微生物实验室应列明可能存在的危险因子的清单,以便在意外事故发生后能将详细信息及时提供给医生。49505.3设施和环境条件5.3.5b)清单:培养基SCFrase肉汤化学试剂(有机、无机)菌株染料气体辐照、辐射等5.3设施和环境条件5.3.5c)实验室应有妥善处理废弃样品和废弃物(包括废弃培养物)的设施和制度。51525.4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5.4.2a)当有几种方法可供选择,或标准化方法提供多种可选程序时,实验室应有相应的选择规定。535.4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5.4.2b)标准方法在引入检测之前,实验室应证实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在进行方法证实时,样品的选择最好采用自然污染样品或人为添加目标微生物的样品进行方法证实试验。545.4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上述检测方法在引入检测之前,实验室应证实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新检验项目(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前的检验项目)方法变更555.4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方法证实方法变更做法565.4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5.4.5微生物检验非标方法的确认,可以参照AS/NZS4659、AOACINTERNATIONALMethodsCommitteeGuidelinesforValidationof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FoodMicrobiologicalOfficialMethodsofAnalysis、ISO16140或SN/T3266-2012。5.4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5.4.6
本文标题:20150226CNAS—CL09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应用说明201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69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