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5)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
新县高中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5)编题人:周莹审题人:沈顺国学生姓名:班级:2016.09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知识点梳理】1、(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候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人,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第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第二,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第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在现代社会中,对待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思想的正确态度是:第一,总的原则是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消极因素。第二,要弘扬儒学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意识,尊老、敬贤、敬师和舍生取义的为人准则等。3、如何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评价积极消极“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文化专制政策,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禁锢了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起到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三纲五常”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充满封建意识,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4.如何认识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1)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2)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益趋于融合,儒学吸收佛、道有益成分,发展为更有理性化、思辨化的新儒学体系。(3)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5、我们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积极性: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进步性;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局限性: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③同时也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的清谈之风。6.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思想,甚至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2)反封建专制。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巩固提高】1.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来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与法。这说明当时A.当时出现了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B.荀子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2.“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言论说明荀子()A.重视礼义教化B.强调严刑峻法C.主张王霸并用D.提倡上善若水3.孔子周游列国10多年,但备受冷落的根本原因是A.孔子地位低下B.受其他学派打击C.孔子主张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要D.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4.“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安国兴邦的基本经验,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③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④德莫高于博爱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应该是指()A.人之初,性本善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6.据最近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鲁邦大旱》记载,孔子认为,鲁国发生大旱是由刑、德之失而起,应当进行祭祀求雨。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这一观点的是()A.孟子B.董仲舒C.荀子D.朱熹7.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A.由“无为”发展为“有为”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C.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8.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①正名分②仁政③制天命而用之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9.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为了加强皇权而打击诸侯势力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1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1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而任。——《春秋繁露》材料三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6分)(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来源。(6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8分)导学案5答案【巩固提高答案】1、【答案】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思想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等,结合所学,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荀子主张礼仪与严刑并用,即“王霸并用”,而不是仅仅是重视礼义教化或仅仅强调严刑峻法。(王:指的是王道,儒家孟子有提到;霸:指的霸道,是法家代表的主张。)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其余ABD三项均不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王道”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霸道”思想3、【答案】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出自于韩非子,体现的是如何加强君主的统治,并不是民本思想,排除,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民本思想5、【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理解分析的能力。根据题干“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可知是有秦朝灭亡的教训得出的,秦朝因暴政而亡,所以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所以B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6、【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孔子认为鲁国发生大旱是由统治者的刑、德错误所致,这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一致。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7、【答案】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8、【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西汉时期的儒学家董仲舒适应时代的需要,创立了新儒学。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他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了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他还提出“限田、薄赋”等仁政思想。其中①②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③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唯物思想;④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故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9、【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10、【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术”是指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并不再是原来的很单纯、很纯粹的儒家思想,其实这也正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儒术”也并不完全等同于原来的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其他家的思想,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术”的含义11、【答案】(1)仁、礼、仁政。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国家分裂;经济上,使用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2)主张: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儒学基础上,融合了阴阳五行、黄老之学及法家等思想。(或答外儒内法,辅之以道亦可)(3)儒学成为读书谋官的工具;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儒学日益僵化,压制思想。吸收佛、道因素,提出三纲五常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更能适合封建统治的需要。
本文标题:(5)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2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