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2011-2012学年苏教版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1-2012学年苏教版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对对塔云教学平台对对塔独家提供:本试卷最详细的语音解析最详细的语音解析,请登录对对塔2011-2012学年苏教版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4分)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2分)①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②因此我有可能堕.()落到那个地步。③现在huì()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呐喊》,《彷徨》。④乐曲声就像一颗石子落进静水里,激起了一圈又一圈涟yī()。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陆离:形容色彩繁杂)B.这一天,天气晴和,春光煦煦..,是少见的好天气。(煦煦:形容阳光明媚)C.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狡猾:机灵活泼)D.在歌声飘荡萦回的那几分钟里,时报广场像黄昏时候的草地一样安静。(萦回:盘旋往复)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分)读好的文章不仅可以明理,还能修身。读了《鹤群》,我们明白了①的道理,读了《地毯下的尘土》,我们就应学习米妮②的品质,读了《黔之驴》,我们就要告诫自己不要做③的人。4.根据原文默写填空。(8分)①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②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③,江春入旧年。(王维《次北固山下》)④,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⑥《陋室铭》中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5.阅读下面文段,在A、B、C处分别填写恰当文字,要求上下连贯。(3分)路边开满了带刺的蔷薇花,三个步行者打这里路过。第一个脚步匆匆。他什么也没看见。第二个感慨万千,叹了口气说:“天,A!”第三个却B说:“不,是刺中有花!”第一个人挺麻木的,他看不到风景;第二个人挺悲观的,风景对于他没有意义;至于第三个人嘛,C。朋友,你是哪一个呢?A处:B处:C处:最详细的语音解析,请登录对对塔读《鲁滨逊漂流记》,完成6—8题。(6分)6.《鲁滨逊漂流记》是(国籍)18世纪著名小说家(作者名)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鲁滨逊是小说的主人公,在他身上很好地概括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富于冒险、充满野心、百折不回的顽强毅力和斗志。(2分)7.下列对《鲁滨逊漂流记》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A.鲁缤逊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英国人。鲁滨逊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希望他学习法律。B.鲁滨逊从小就向往遨游四海的生活,但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在母亲的支持和帮助下,他背着父亲离家出走,开始了冒险的航海旅行。C.在一次航海中,鲁滨逊被摩尔人俘获,后来和一位叫佐立的小孩驾着小艇逃跑,在一艘葡萄牙商船的帮助下,他来到了巴西。D.在巴西,鲁滨逊经营着种植园,种植烟叶、甘蔗等,他学会了本地的语言,在当地还有很多熟人和朋友,事业蒸蒸日上。E.在去非洲贩卖黑奴的途中,鲁滨逊遇到风暴,轮船搁浅漏水,鲁滨逊和一个叫星期五的人幸运脱险,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荒岛生活。8.请简述鲁滨逊在荒岛生活了28年后获救的故事情节。(2分)答:二、阅读(36分)(一)阅读《口技》一文,完成9—12题。(12分)⑴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⑵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⑶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⑷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⑴当是.时()⑵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⑶不能名.其一处也()⑷变色.离席()10.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2分)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最详细的语音解析,请登录对对塔翻译:11.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属于侧面描写的一句是【】(3分)A.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B.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C.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12.文中第四段连用五个“百千”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答:(二)阅读《毛泽东的少年时代》选段,完成13—15题。(12分)①我十三岁时,终于离开了小学堂,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白天做—个全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账。尽管这样,我还是继续读书,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经书除外。这教我父亲很生气,他希望我熟读经书,尤其是在一次打官司时,由于对造在法庭上很恰当地引经据典,使他败诉之后,更是这样了。我常常在深夜里把我屋子的窗户遮起,好使父亲看不见灯光。就这样我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这本书我非常喜欢。作者是一位老派改良主义学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我父亲认为读这些书是浪费时间。他要我读一些像经书那样实用的东西,可以帮助他打赢官司。②《盛世危言》激起我想要恢复学业的厚望。我也逐渐讨厌田间劳动了。不消说,我父亲是反对这件事(A)的。为此我们发生了争吵,最后我从家里跑了。我到一个失业的法科学生家里,在那里读了半年书。以后我又在一位老先生那里读了更多的经书,也读了许多时论和一些新书。③那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长沙有成千上万的人饿饭。饥民派了一个代表团到抚台衙门请求救挤。但抚台傲慢地回答他们说:“为什么你们没有饭吃?城里有的是。我就总是吃得饱饱的。”抚台的答复一传到人们的耳朵里,大家都非常愤怒。他们举行了群众大会,并且组织了一次游行示威。他们攻打清朝衙门,砍断了作为官府标志的旗杆,赶走了抚台。这以后,一个姓庄的布政使骑马出来,晓谕百姓,说官府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这个姓庄的说话显然是有诚意的,可是皇上不喜欢他,责他同“暴民”勾结。结果他被革职,接着来了一个新抚台,马上下令逮捕闹事的领袖,其中许多人被斩首示众,他们的头挂在旗杆上,作为对今后的“叛逆”的警告。④这件事(B)在我们学堂里讨论了许多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数学生都同情“造反的”,但他们仅仅是从旁观者的立场出发。他们并不懂得这同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他们单纯地把它看作一件耸听的事而感兴趣。我却始终忘不掉这件事。我觉得“造反的”人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老百姓,对于他们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⑤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乡里发生了粮荒。穷人要求富户接济,他们开始了一个叫做“吃大户”的运动。我父亲是一个米商,尽管本乡缺粮,他仍然运出大批粮食到城里去。其中有一批被穷苦的村民扣留了,他怒不可遏。我不同情他,可是我又觉得村民们的方法也不对。⑥这时还有一件事对我有影响,就是本地的一所小学来了一个“激进派”教师。说他是“激进派”,是因为他反对佛教,想要去除神佛。他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大家对他议论纷纷。我钦佩他,赞成他的主张。⑦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童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最详细的语音解析,请登录对对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3.在读书问题上,少年毛泽东和父亲产生了分歧,请根据选文完成下表。(4分)(此格不作答)读什么书读书的目的少年毛泽东毛泽东的父亲14.概括A、B处的“这件事”所指代的内容。(4分)A处的“这件事”指代:B处的“这件事”指代:15.“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从选文看....,少年毛泽东的政治觉悟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答:(三)阅读《叶子时期的梅》一文,完成16—20题。(12分)①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②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我后悔当初没有在梅的枝子上留下刻痕,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我是多么无知。③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不然,我就不必再费周折。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驻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④可爱的你呀,藏在自己的叶子里。但我还是找出了你。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⑤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⑥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⑦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梅花,“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花”字。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⑧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最详细的语音解析,请登录对对塔⑨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⑩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询问:“你认识它吗?”⑾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16.这篇文章的思路,概括起来说是由梅到梅。(请在横线上各填一个字)(2分)17.参照下面示例,品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2分)示例:第①段画线句把在废墟中凌寒怒放的梅比作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突出了梅花的光彩夺目,抒发了作者赞叹之情。品析:18.文中第⑧段说:“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这里的“长久”和“佳美”分别体现在哪里?请联系
本文标题:2011-2012学年苏教版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38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