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1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1
2011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第一讲考点分析【相关考点】2010广东高考«考试说明»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识记理解(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5)、筛选文中的信息。(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高考真题】2010全国高考语文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选自明·谢眞《后鉴录》卷下,有删改)【注】①上:指皇上朱棣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语.诸将曰…谈论B.委.尸填满沟壑放置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标志D.噫!我固无恙.祸患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今俞瑱得之.B.利为.彼有[来源:学科网]乃令昊玉守之.宜为.报仇C.降家皆为上所.杀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几为所.误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一组的是(3分)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B.俞瑱逃亡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原文翻译:丁丑年,俞瑱在居庸关大肆抢掠,在当地居住的百姓偷偷地前来报信,皇上说:“通往居庸关的山路地势险要,是关外通往北平的咽喉要冲。如果有一百个人(守在这个地方),那么即使有一万个人也不能窥探中原。现在,俞瑱占领了这个地方,这种地理上的便利被他所占有,我们势必要把它夺回来。这就好像自家的后门,怎么允许把它舍弃给强盗土匪呢。现在趁着俞瑱刚刚到达(居庸关),又忙于抢掠,民心不服,我们攻占(居庸关)是非常容易的;如果放纵他而不去攻打,等他们增加兵力据守了(居庸关),以后再想攻取就困难了。”于是就命令徐安前往居庸关讨伐俞瑱。徐安攻占了这座城池,俞瑱逃跑到怀来,依附于宋忠。取得胜利的消息传到京城,皇上说:“假使贼匪知道牢牢笼络民心,小心谨慎地坚守这座城池,那即使我们想攻占它,怎么能够这么快就攻破呢?而今上天把(居庸关)给予我们,(我们)不可以(再)丢失。”于是命令千户吴玉据守(居庸关)。皇上对诸位将领说:“宋忠率领军队驻扎怀来,对居庸关一定有必取的势头,趁他还没有到达时,(我们)可以抢先攻击他。”诸位将领都说:“贼人众多,我们人少,很难与他们争锋,攻打他们得不到益处,应该在此坚守,等待他的到来。”皇上说:“你们有所不知,贼人虽多但他们是刚刚聚集在一起的,他们的想法并不一致;宋忠又轻敌暴躁,缺少谋略,生性凶残,自以为是。我们(如果)趁着他们还没有安定下来去攻打,就一定可以打败(他们)。”癸未,皇上率领八千精锐骑兵、步兵,隐蔽铠甲前行。甲申,(大军)到达怀来。在到达之前,抓获了贼人的间谍,(间谍)说宋忠欺骗(部队)中北平籍的将士,投降将士的家人都被皇上杀害了,丢弃的尸体填满了沟壑,(你们)应该给他们报仇。将士听到后,有的相信,有的不信。皇上知道了这个情况,于是就让他们的家人作为前锋,使用他们原来的旗帜,(宋忠的)众多将士远远看见那些旗帜,知道父母、兄弟、孩子都还活着,高兴地说:“啊,我们本来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是宋都督在其骗我们,差一点被他误导了。”于是调转枪头前来归降。宋忠和余下的人仓惶摆兵布阵没有成功,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宋忠大败,逃入城池。王师趁机攻入城池,宋忠急忙藏匿在厕所,被搜查抓获,并且还擒获了俞瑱,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余的人全都投降了。诸位将领擒获宋忠以后,面带笑容,非常高兴。皇上说:“宋忠本来就是一个平庸的人,凭借着能说会道,阿谀奉承,用财物贿赂奸恶之人,获得官职,执掌军权,便骄躁放纵,他能够迷惑一般的将士民众,但是(我们)看待他就好像是狐鼠而已。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大家都磕头说皇上说的对。答案5,B6,B7、D8,C9,(1)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如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皇上指挥军队渡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考点例证阐释】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要根据所给材料中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这是历年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其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是考查的重点。2010全国高考语文广东卷中的第5题,就涉及考点⑴。这一题主要是考查文言文实词的一词多义。A项中加点字“语”,读Yù(不读Yǔ),动词,“告诉”之意;B项中加点字“委”,动词,“放置”之意;C项中加点字“识”,读shí(不读zhì),D项中加点字“恙”,形容词作动词,“担忧”之意。解答这道题要注意两点,一是题干,很多高考试题在这个考点的题目设置上,都是要考生选出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而这一次是要选解释正确的一项,这就提醒考生千万要注意看清题目。二是在选择时,要运用比较排除法。就此题而言,A、C两项较容易判定句中所给解释是错的,可以排除掉;B项中,加点字解释为“放置”,句子好像不好理解(因为此言原出自贼匪宋忠),而且“委”字,一词多义,有“放置”之意,也有“丢弃、舍弃”之意(课文《孟子二章》中“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在此句中应解释为“丢弃、舍弃”吗?最后看看D项,加点字解释为“祸患”,将此义代入原句,似乎说得通,但联系后面句子,此处的加点字“恙”,应该充当动词,而“祸患”是名词。通过以上的比较排除,合适的答案只能是选择B。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首先应知道文言虚词包括代词、连词、副词、介词、助词等,还要知道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所谓“意义”是指这个虚词可以翻译为某意思,因此很多文言虚词就只有用法而无意义。以“之”为例,①句读之.不知(韩愈《师说》)(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③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助词,调整音节,无实义。)④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周《逍遥游》)(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以上四句中的“之”,都是只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所谓“用法”,基本上是指这个虚词的词性,当然有时也指表停顿、表假设、作倒装成分的某种标志等作用。同一虚词,词性不同,其意义一定不同;词性相同,其意义有时也不同。综观这几年的高考试题,为降低难度,明确了应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同时也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检测学生课内所学,试题内容大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例如2009全国高考语文安徽卷中的第5题,就采用这种命题方式。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遂扫石而.坐弃甲曳兵而.走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乐其.无已乎其.孰能讥之乎D、遂与.李及道士别今君与.廉颇同列以上各项中的后面划线句子都分别出自课内,课文依次为《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荀子·劝学篇》《游褒禅山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当然,也有不是这种命题方式的,如前文所举2010全国高考广东卷的第6题,其中各句都选自所给材料。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几种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般情况下不会单独考查,命题者往往将此考点融合在断句题、翻译题中,来结合其它考点综合考查。请看下面的几个句子,试分析一下它们在句子结构上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判断一下它们属何种文言句式。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今不速往,恐为超所先。③求人可使报秦者。④得双石于潭上。⑤古之人不余欺也。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不理解句子大意,就不能给句子正确断句;没有很好地掌握前面三个考点,就要在断句和翻译上严重失分,当然更谈不上从整体上、深层次上对所给材料进行阅读和鉴赏了。可以说,文言文断句和翻译是一个难点,也是最能检测学生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高下的一块“试金石”。前文广东卷第9题中要翻译的两个句子——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看上去很简短,却也涉及到对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这几个考点的考查。“今天”“授予”“河”古今意义有别,“以”“也”“其”要注意语义、语气和所指,第①句还是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充完整。总之,命题者的目光往往会盯上一些涉及考点较多的句子,因此我们在答题时要心中有数。5、分析综合包括三个方面,它是在对文章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人物、事件或道理进行的综合分析推理。或针对文中某个人物的言行、经历、品性、特点,或针对某个事件的起因以及某个事件的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或针对其中所叙述的材料、所阐明的某种观点……来命题,让我们在整体阅读文本之后,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梳理、筛选、归纳、概括、评论、判定等。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相关高考试题看来,此类题目,绝大部分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的。小结:第一讲,主要是以2010年全国高考广东卷文言文部分的题目为例,来对文言文这一板块的高考考点、重难点以及常见命题形式等进行了分析与说明。目的是让大家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有的放矢,有条不紊,事半功倍。后面将对每一考点进行详细讲解。第二讲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示】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对象
本文标题:2011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7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