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2011年1月6日在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6日在淮南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市长曹勇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克难奋进、成果辉煌的“十一五”“十一五”时期,是淮南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开拓进取,成功战胜特大自然灾害,妥善防控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开创了淮南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五年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预计2005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从263.6亿元增加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3.2%;财政收入从36.5亿元增加到106亿元,年均增长23.8%;粮食产量从100.5万吨增加到139.1万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16.1亿元增加到388亿元,年均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1.7亿元增加到186.5亿元,年均增长18%。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8.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9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153家增加到532家。工业化率从44.8%提高到59%,城镇化率从59.1%提高到65%。五年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围绕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实施“T”型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煤电产业加速提升,原煤年产量从4018万吨提高到8100万吨,年发电量从230亿千瓦时提高到465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01.6%、102.2%,率先在全国建成“亿吨级”煤电基地。煤化工、煤机产业加快培育,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加快振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712”提升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统筹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房地产等产业蓬勃兴起。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五年来,城市形象日益彰显。围绕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滨河滨湖城市、宜居宜游宜学宜业城市,统筹推进新区开发、老区提升、矿区改造、景区完善和综合交通。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建设蓬勃展开,完成投资492.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7.5倍。竣工商品住房面积775万平方米。新增城市道路面积380万平方米,改扩建农村公路1743公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淮南港和航站楼加快规划建设,综合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创建深入推进,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市等称号。新增绿地面积586.4万平方米。新创4A级景区2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跻身省级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五年来,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成为合肥经济圈重要成员,创造性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融入长三角,加速国际化进程。累计利用外资7.4亿美元,引进内资722.7亿元,实现进出口5.6亿美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83%、675%、210%。加快规划建设11个开发区,省级开发区从1个增加到6个,搭建163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开发平台。完成36户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增民营企业7500家、个体工商户1万户。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强化城乡规划建设、招商引资、沉陷区治理等服务职能。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鉴定科技成果167项,荣获各类科技进步奖51项。第六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五年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8599元、2786元增加到15300元、5400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20.9平方米、25.1平方米增加到24.5平方米、35平方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从333.5亿元、221.9亿元增加到897.8亿元、655.9亿元。投入民生工程资金25.5亿元,惠及240万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取得重大突破,投入资金60亿元,建设搬迁安置点61个,搬迁居民28.7万人。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全面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等政策。城乡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体系不断完善。人口计生工作得到加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实现下岗再就业11.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累计支出54.5亿元。医疗保险实现“三张网”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社会救助830万人次。文体事业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五届中国豆腐文化节、两届中国淮南国际少儿艺术节、第十二届全省运动会,圆满完成奥运火炬传递。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和信访稳定形势平稳,社会保持和谐安宁。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风雨同舟、迎难而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五年来,我们科学发展、奋力赶超,跨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回首“十一五”,我们深深地感到,要推动淮南新发展、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必须立足市情、明晰思路。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人本的群众观,把中央精神、省里要求和淮南实际结合起来,不断丰富“五彩淮南”的形象定位、“两型城市”的目标定位、“一主两翼”的战略定位、“四煤”发展的转型定位、“四宜”城市的功能定位,闯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必须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坚持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机制,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永不满足、永不停滞、永不僵化,构建转变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坚持提升学习力、实践力、执行力,保持整体联动、城乡互动、区域带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必须把握当前、放眼长远。坚持发展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必须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奋发有为、异彩纷呈的2010年过去的一年,是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极为复杂的一年,也是我市大事多、喜事多的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增长4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4%。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推进项目招商,在产业培育上迈出新步伐以项目投资发展产业。全年实施项目1280个,增长35.9%。扎实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年”。中石化(安徽)煤化工基地批准筹建,中安联合煤业化工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煤制烯烃及乙二醇、郑煤机舜立机械、顾桥煤矸石电厂等项目开工。高倍聚光太阳能发电系统及组件、轻纺服装鞋帽工业城、年产5万辆新能源专用汽车生产线等项目成功签约并启动实施。煤制气、3座电厂、2条1000千伏特高压、毛集博胜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前期加快推进。3大煤矿矿建工程全面展开。比塞洛斯煤机、长壁煤机、海螺水泥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2家。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倍增计划”全面完成,凯盛重工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德普胶带等13个项目竣工投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纵两横”路网全面拉开,台湾科技园正式开工,国家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主体工程完工。以招商引资嫁接产业。制定承接产业转移投资若干优惠政策,建立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落地推进机制。组建了驻深圳、厦门、杭州招商联络处和274个招商小分队。组团参加了第六届徽商大会、世博安徽活动周等重大节会,扎实开展赴南美、欧洲、香港、长三角等地招商推介。编制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淮南集中区30平方公里规划,与上海杨浦区签订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上海长宁区、贵州遵义市缔结友好城区(市),与浙江平湖市合作加快,与淮南矿业签订共同推进城市化、工业化框架协议。与央企合作进展顺利,淮南电网工程等9个项目开工,新增签约项目7个。大力实施民营经济发展“4511”腾飞计划,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签约项目152个,总投资619亿元。共同建立合肥经济圈定期会商机制,完成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投资环境不断优化,荣获“2010浙商重点推荐投资城市”、“2010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全年利用外资1.34亿美元,增长11.7%;引进内资260亿元,增长57.6%;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32亿美元,增长10%。(二)展现五彩魅力,在城市功能上实现新提升“四大”节会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展现了淮南良好的办赛、竞赛水平,为矿山救援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第十七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坚持以节促发展、以节促开放、以节促招商,取得了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的双丰收。第十届全国“市长杯”乒乓球赛,被国家体育总局赞为“十全十美”的赛事,达到了成功、创新、精彩、难忘的效果。第十二届全省运动会,凸显了“五彩淮南、盛世江淮”的主题,实现了办好一流盛会、建成一流场馆、展示一流形象、务求一流效果、提供一流保障、力争一流成绩“六个一流”的目标。“四大节会”的成功举办,展示了“五彩淮南”的城市形象和辉煌成就,增强了全市人民自信心和自豪感,正转化为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强大动力。城市建设全面提速。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获国务院批准。西部城区分区规划、八公山综合旅游服务区规划、高铁站周边地块设计、滨瓦埠湖新城概念性规划等编制完成,滨河新城、滨高塘湖新城、大汉城等概念性规划启动。全年完成大建设投资221亿元,增长43.8%。新区开发全面展开。市级机关办公楼和南纬一路等6条道路基本完工,奥林匹克公园、淮南二中、山南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加快推进,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D水系等45个项目全面开工。老区提升取得突破。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计划提前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净化、智能化和文化“六位一体”推进。国庆路等16条主干道、陈洞路过街人行天桥和广场路下穿立交竣工投用,12条次干道、主城区113条小街小巷改扩建工程完工。拆除违法违规违章建筑27万平方米。矿区改造扎实推进。泉大资源枯竭矿区环境修复与开发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大,改造面积367万平方米。景区完善再添活力。谋划旅游项目81个,总投资588亿元。焦岗湖度假村、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38个项目加快建设。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取得实质性进展。植树造林1.3万亩。上窑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大通万人坑教育馆、龙湖公园创牌升级扎实推进。综合交通加快构建。骆岗机场淮南城市候机楼开业,淮蚌高速公路主体工程完工,206国道改线工程、东西部第二通道、京福高铁淮南段加快建设,淮南东站正式开工。服务业加快发展。落实扩大消费政策,家电以旧换新、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活动扎实开展。全年新开工房地产面积62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10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66%、30%。淮南月星环球商业中心等项目开工,龙湖路地下商业街等8个项目加快推进。316家企业签订融资协议174亿元。招商银行淮南分行、淮河农村商业银行、凤台通商村镇银行挂牌成立,海通证券进驻淮南。筹建小额贷款公司5家、新批准开业11家。实现旅游收入23亿元,增长15%。(三)强化“三农”工作,在城乡统筹上取得新进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投入“三农”资金18亿元,增长28.6%。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增长23%。新增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个、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2个。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0家。凤台县成功申报“中国糯米之乡”地理标志。省级潘集现代农业生态综合开发园区开工建设。新型农村扎实推进。出台关于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决定,完成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和9个专项方案编制。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1860”示范工程和“阳光村务”工程稳步实施。上窑洛河一体化、舜耕安成滨河型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创建省级生态乡镇9个、省级生态村14个。土地
本文标题:2011年1月6日在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84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