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1年福建省高考理综生物试题
2011年福建省高考理综生物试题评析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代谢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A.乳酸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B.雌性激素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C.血红蛋白合成的场所是高尔基体D.胰岛素基因转录的场所是细胞核解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将丙酮酸、水和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乳酸是动物体细胞等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其场所在细胞质基质,A错。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雌性激素属于脂质,其合成场所为内质网,B错。高尔基体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在植物细胞中,主要与细胞分裂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主要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血红蛋白是一种蛋白质,在核糖体中合成,C错。核基因的复制及转录都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则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进行,D正确。点评:这道题比较容易,考查的是细胞器的功能,属于细胞基本结构的基础知识。只要学生重视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就可以避免失分。2、右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玉米和花生净光合作用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9:30~11:00之间,花生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暗反应过程减缓B.在11:00~12:30之间,花生的单位叶面积有机物积累量比玉米的多C.在17:00时,玉米和花生的单位叶面积释放O2速率相同D.在18:30时,玉米既能进行光反应,叶能进行暗反应解析:曲线图显示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净光合速率,在9:30~11:00之间,花生净光合速率下降是由于水分供应不足导致气孔部分关闭,影响二氧化碳进入,进而使暗反应变慢,A正确。在11:00~12:30之间,玉米的曲线比花生的高,即此时玉米的净光合速率比花生的净光合速率高,故花生的单位叶面积有机物积累量比玉米的少,B错。在17:00时,玉米和花生的曲线交叉于同一点,即净光合速率相同,故单位叶面积释放O2速率也相同,C正确。从曲线图可以看出,在18:30时,玉米的净光合速率为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故玉米既能进行光反应,叶能进行暗反应,D正确。点评:这道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理解,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曲线图,才能准备答题。当然考试中,考生只要认真审题,就能发现B选项中的明显错误。3、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C.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解析:激素、酶和神经递质都可以在细胞外起作用,A错。激素、酶和神经递质都是活细胞产生的某类物质,不一定是蛋白质,其中某些激素和神经递质不是蛋白质,B错。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需要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所以C正确。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在发挥作用后就会被灭活,这样才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D错。点评:此道题涉及了跨模块的知识综合,要准确答题,必须对其中的生物学专有名词理解到位。4、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选项表示内容甲乙丙A碳元素的流向消费者CO2生产者B内环境成分血浆淋巴组织液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甲状腺垂体解析:当甲乙丙分别是消费者、CO2、生产者时,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中的碳转变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被生产者光合作用时固定,生产者呼吸作用时将体内的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生产者被消费者捕食时,将其中的有机碳进行了转移,A正确。当甲乙丙分别是血浆、淋巴、组织液时,血浆直接变成淋巴,就违背了细胞外液的相互转换,B错。当甲乙丙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时,分解者懂得能量不会流入到生产者和消费者中,C错。当甲乙丙分别是下丘脑、甲状腺、垂体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故D错。点评:此题通过概念图的形式来考查知识点的联系,需要考生较大的知识网络,同时也要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准确把握。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应该根据概念图,对每个选项进行逐个分析,排除错误选项。5、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W,♂ZZ)。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ZW)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遗传学家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卵细胞与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后代(WW的胚胎不能存活)。若该推测成立,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A.雌:雄=1:1B.雌:雄=1:2C.雌:雄=3:1D.雌:雄=4;1解析:雌火鸡(ZW)产生的卵细胞有两种可能,一是含Z的,此时另外三个极体为Z、W、W,二是含W的,此时另外三个极体为W、Z、Z。卵细胞与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的后代有ZZ、ZW、ZW、WW(WW的胚胎不能存活)、ZW、ZW,故雌雄比为4:1。点评:此题属于伴性遗传的相关题目,对考生来说也是最容易出错的题目之一。很多考生在解答时,只考虑到了一种情况,即卵细胞是Z,极体是Z、W、W,产生的后代为ZZ、ZW、ZW,雌雄比为2:1,考题设置避开了“雌:雄=2:1”的选项,从而使考生能够重新思考,提高了本题准确率。甲乙丙26.(28分)I.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核辐射损伤很敏感,主要表现在核辐射会诱导免疫细胞凋亡。人白细胞介素18(IL-18)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某研究小组开展了“IL-18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的研究,方法如下:选取若干实验小鼠,随机分成三组:①组无辐射损伤;②组辐射损伤(60Co照射,下同);③组先辐射损伤,1天后注射IL-18。14天后分别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0h、12h、24h、48h后,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得到的细胞凋亡相对值如下表:组别处理方法0h12h24h48h①无辐射损伤0.0460.0560.0480.038②辐射损伤0.4600.4200.5300.520③辐射损伤+IL-180.2390.2650.2790.269(1)选择脾细胞作为本实验材料,是因为脾脏是机体重要的___________器官。已知IL-18是一种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与_____________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2)细胞凋亡是细胞遗传机制决定的__________。从表中数据可知,细胞凋亡相对值越小,说明发生凋亡的细胞数目越__________;从___________(组别)两组数据可知,IL-18能够抑制脾细胞凋亡。(3)科研小组还设置了④组实验,方法是先注射IL-18,3天后进行辐射损伤,14天后的实验操作同前三组。与第③组相比,设置第④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4)在作物育种中,可用60Co放出的γ射线使作物发生基因突变,从中筛选出油量的变异类型,这种育种方法叫做_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解析:免疫系统是免疫调节的基础,由免疫器官(如骨髓、脾、胸腺、扁桃体)、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溶菌酶、抗体)组成。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其受到严格的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细胞凋亡相对值越小,说明发生凋亡的细胞数目越少。①组无辐射损伤处理、②组辐射损伤处理、③组辐射损伤+IL-18处理,其中②③组形成对照,数据表明IL-18处理后,细胞凋亡相对值减小,说明IL-18能够抑制脾细胞凋亡。③组先辐射损伤,1天后注射IL-18,④先注射IL-18,3天后进行辐射损伤处理,比较核辐射前后注射IL-18对抑制脾细胞凋亡的影响。60Co放出的γ射线使作物发生基因突变,所进行的育种为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特点:提高突变频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由于类型变异不定向,育种的盲目性大;由于变异具有多害少利性,育种具有优良变异类型少。点评:此题考查内容涉及多个模块的综合,将细胞凋亡、免疫调节和育种的相关知识以实验设计题的形式进行命题。考查考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情况,以及考生的理论联系实际与实验探究能力。问题的设问较为简单,只要能清楚课本的知识和设计实验的一些基本知识,即可答对考题。考生答题时需要灵活运用知识、迁移知识、学以致用,在此题的解答中都得到了体现。”II.使用染色剂染色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某同学对有关实验做了如下归纳:实验观察对象染色剂实验结果①花生子叶细胞的脂肪颗粒苏丹III脂肪颗粒被染成橘黄色②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吡罗红甲基绿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红色面积③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健那绿线粒体呈现蓝绿色④洋葱根尖分省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龙胆紫间期细胞不着色,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着色(1)上述实验结果的归纳,正确的有_________(实验序号)(2)实验②和实验④在染色之前,都使用了一定浓度的盐酸处理。其中,实验②用盐酸可改变_________________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实验④用盐酸与酒精混合,对材料进行解离。在两个实验操作中,都要注意盐酸浓度,处理材料时温度和___________。(3)健那绿使线粒体着色与线粒体内膜的酶系统有关。线粒体内膜上的酶主要优催化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阶段的反应,该反应变化是____________。解析:表格中四个实验,只有实验①③归纳的全对。实验②的实验结果错误,应改为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于于染成红色面积,因为细胞内DNA(能与甲基绿染液反应,出现绿色)比较少,RNA(能与吡罗红染液反应,出现红色)比较多。实验④龙胆紫染液能染色染色体或染色质,故间期细胞染色质和分裂期细胞染色体都能着色。实验②用的盐酸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实验操作中,要注意盐酸浓度,处理材料时温度和时间。线粒体内膜能够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故线粒体内膜上的酶主要优催化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反应,该反应变化是[H]和氧气在酶饿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点评:此题是以课本实验为命题依据,考查考生对课本实验的掌握情况。考生要对课本实验的原理、基本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清楚记忆,才不会失分。也提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对实验的原理等进行准确记忆。题目中还结合酶考查考生对呼吸作用过程的理解。27.(12分)二倍体结球甘蓝的紫色叶对绿色叶为显性,控制该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下表是纯合甘蓝杂交实验统计数据;亲本组合F1株数F2株数紫色叶绿色叶紫色叶绿色叶①紫色叶×绿色叶121045130②紫色叶×绿色叶89024281请回答:(1)结球甘蓝叶色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定律。(2)表中组合①的两个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3)表中组合②的亲本中,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若组合②的F1与绿色叶甘蓝杂交,理论上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4)请用竖线()表示相关染色体,用点(·)表示相关基因位置,在右图圆圈中画出组合①的F1体细胞的基因型示意图。解析:从题目中的“二倍体结球甘蓝的紫色叶对绿色叶为显性,控制该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可知二倍体结球甘蓝的叶色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亲本组合①产生的F2紫色叶:绿色叶=451:30≈15:1,可以推测出紫色叶的基因型可能为A_B_、A_bb、aaB_,绿色叶的基因型为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亲本为紫色叶(AABB)×绿色叶(aabb)。理论上组合①的F2植株有A_B_:A_bb:aaB_:aabb=9:3:3:1,紫色叶的植株为A_B_:A_bb:aaB_,其中纯合子是AABB、AAbb、aaBB,故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3/15,即1/5。由亲本组合②产生的F2紫色叶:绿色叶=242:81≈3:1,可以推测出F1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亲本为紫色叶(aaBB或
本文标题:2011年福建省高考理综生物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73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