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3老年社会工作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基础
老年社会工作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基础主要内容“健康”概念的解析更年期的烦恼与心理调适老年期感知觉、智能的变化老年期性格、情绪的特点老年人的审美心理一、“健康”概念的解析“健康”概念对社会工作的意义。老年人都向往健康,追求健康。传统的健康观将不生病不进医院作为健康的唯一标准,现代健康观认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1、没有身体疾病和缺陷;2、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3、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皮肤有弹性。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二、更年期的烦恼与心理调适在人生的旅途中要经历两个心理危险期。第一个发生在青春期。亦即所谓的“心理断乳期”,或称为“第二反抗期”,就是指想脱离父母监护,独立做主又渴望得到理解的时期。第二个发生在更年期。这是人生由中年向老年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个体生理机能急剧变化、生活内容极大变化,心理状态也可能产生激烈震荡,个体会体验到种种冲突、矛盾和不适。1、更年期的生理变化更年期,对于女性而言,一般在45~55岁左右;大多数妇女无明显的更年期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在不知不觉中平稳地度过。只有10%~30%的妇女自述有明显反应。男性,更年期的时间略晚于女性,大约发生在55~65岁左右。绝大多数男性中老年人不能自觉更年期的生理变化。自述有更年期明显症状的只有10%~20%。生理老化的主要表现组织器官与生理功能退化而带来的机体储备能力减少因多种生理功能减退,肌体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出现各种功能障碍,导致老年人适应能力减弱由于生理功能,特别是免疫功能的衰退与紊乱,造成老年人抵抗力下降随着机体衰老,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老年人的常见病及预防1、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高血压、冠心病2、呼吸系统常见疾病——慢性气管炎3、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慢性胃炎4、肌肉与骨骼系统常见疾病——骨质疏松5、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糖尿病此外还包括常见的精神疾病,如6、老年痴呆症;7、抑郁症;8、老年疑病症;9、老年失眠症;10、精神分裂症;等等。2、更年期的心理变化更年期综合症:多见于女性,除了生理机能变化以外会产生心理活动障碍,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敏感、多疑、烦躁不安、容易紧张激动,有的人在情绪激动时甚至会出现癔病样抽搐、痉挛、气紧、昏睡等症状。更年期综合症的发病率在10%左右,多数情况随着事过境迁,这种情绪反应会自动减退,症状也会逐渐消失。只有少数人的症状特别严重,以至进一步发展为更年期忧郁症或更年期妄想症,影响健康与正常生活,需要进行治疗。3、更年期的心理护理个人调节:(1)通过各种传媒,正确认识更年期。(2)积极参加运动量适度的体育保健运动。(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休息和娱乐。(4)学会控制情绪,不轻易发作。(5)抛弃一些不良观念和做法。家人帮助:(1)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有效减轻“更年期综合症”。(2)子女应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处于更年期的长辈。(3)子女、家人应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4)规劝其注意营养搭配、戒酒戒烟。(5)提倡健康的生活习惯。三、老年期感知觉、智能的变化看、听、嗅、味、触俗称五官。人脑在五官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后,对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气味、温度、轻重、软硬等等个别属性的单独反应叫感觉;以感觉为基础,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叫知觉。老年期各种心理活动的变化,最早是从感知觉回归现象表现出来的。所谓感知回归是指个体的感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弱到强再逐渐衰弱的过程。感知回归看——“老花”;调节适应性、敏感性降低;对物体大小、空间关系和运动速度易判断失误(比如上下台阶时容易踏空摔倒)。听——“耳背”;对高音频声音听觉减弱甚至丧失;抗噪音干扰能力差(比如嘈杂环境或在电话中)。嗅——灵敏度下降(从青年时代起,每隔22年嗅觉鉴别力下降一半)。味——老年人体内容易缺锌,从而影响到味觉素正常发挥功能,尤其对甜、咸、酸等味的感觉迟钝,往往食不知味,食欲减退。老年人触觉回归触觉迟钝,触觉定位能力变差。痛觉迟钝。实验表明45~85岁组的人群需要对皮肤施加0.347克刺激强度方才感觉到疼痛,而对10~22岁组人群只需0.289克刺激强度即感受到疼痛。所以当老年人摔倒或患病时,疼痛程度不足以推断其损伤或疾患的严重性。温度感觉迟钝。老年人的热点感受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因此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比如在四季交替气温变化较大时,老年人因温差感觉迟钝,不能及时添减衣服,容易受凉感冒;在发高烧初始因未知觉而听之任之,贻误诊治。老年人智力水平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的智力黄金时代是30~40岁之间,到年老必然智力衰退,成为“老糊涂”。近年来老年心理学家和其他科学家研究认为,人的智力的维持与发展和年龄并无重大关系,而与健康状况、营养状况、是否经常科学用脑有关。据统计,50岁以上才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科学家约占全世界科学家总数的34%左右。老年人智力水平老年人的液化智力随着生理机能的老化而有所衰退。表现特征为:①反应迟钝,对突然性、时效性、机动性和动作性强的智力活动难以适应;②语言操作不敞,常有言不尽意之感;③固守历史经验,囿于原有知识,思维定势牢固,难以用新的思维方式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④观察不敏,想象贫乏,思维时空日趋狭隘,创造能力日益减弱。老年人的晶化智力并不随着生理机能的老化而衰退,相反有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迹象。其表现特征为:①注重历史经验,善于判断推理,分析和解决熟悉问题的能力较强;②沉着、老练,处理错综复杂的事物的练达程度较高;③思维精细,速度虽慢,但很准确,考虑问题失误较少。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人体经常使用的器官会逐渐趋于发达,而不使用的器官则逐渐退化。心理学家在对人脑功能的研究中发现,人脑作为心理的器官同理,存在“用进废退”的规律。据日本对百岁老人的调查,工作紧张、用脑较多的人,晚年的智力水平比平时工作、生活懒散的人高50%左右。故老年人积极而适当地加强大脑的思维活动,不仅能减缓大脑细胞的老化、维护大脑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有利于延缓心理衰老过程。老年人智力呈“用进废退”规律四、老年期性格、情绪的特点性格是个体在其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己、对他人、对周围环境的比较稳固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性格相对于其他心理现象来讲,是更稳定而长久的个体特征,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国老年心理学家皮克把个体30岁以后称为人生的后半期,他认为根据社会心理特征可以将这个人生阶段再细分为7个阶段,各个阶段都有比较典型的性格标志。第一阶段:尊重智慧胜过尊重体力的阶段人到中年,体力逐渐下降,而人生的经验与智慧日益增长。扬长避短,从“用手”为主转向“用脑”为重。第二阶段:社会的人际关系胜过两性的人际关系的阶段中年人面对异性往往不将对方作为性的对象,而是作为合作伙伴或知己朋友来对待,以此发展为新的、具有一定深度的人际关系。第三阶段:情绪的淡漠胜过情绪的丰富阶段中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在单位里还是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都比较沉重。压力与疲惫使其对于社会上的各种人物以及开展的各类活动缺乏兴趣,很少去参与。第四阶段:心理上的刻板性胜过心理上的随和性阶段中年人经过岁月的磨炼,逐渐形成对待外界事物的比较固定的态度和一套模式化的行为方式,有时会出现闭锁倾向,不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理论。第五阶段:关心自己胜过关心工作阶段上述四个阶段的人们处于青壮年期,一般还在职业岗位上,通常将工作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往往关注工作重于关心自己;到第五阶段,人们正式进入老年期,自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单位里的事情已不需要亲自操劳,渐渐地就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第六阶段:关心身体健康胜过关心心理健康阶段到了老年期,人体生理机能上的衰老比较显性化,而精神心理的衰老比较隐性化。因此老年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重视而对精神卫生方面的问题容易忽略。第七阶段:以自我超脱来战胜死亡恐惧感阶段年事已高或卧病不起,如果开始预感死亡渐近而产生恐惧感时,必须以自我超脱的态度来面对。继续奉献社会、加强友谊、助人为乐等都能起到有效摆脱恐惧感的作用。性格缺陷与疾病对于性格与疾病的关系,中国传统医学早有研究。现代精神病学家的研究指出,许多老年精神疾病的发生都与性格上的缺陷有密切联系。比如性格孤僻、懦弱、敏感、多疑、冷淡的人易得精神分裂症;性格活泼、好动、自负、情绪忽冷忽热的人易得情感性精神病;自卑、胆怯、依赖性强、主观任性、自制力差的人易得神经衰弱症;感情用事、好夸耀摆显、好幻想的人易发生癔病;优柔寡断、瞻前顾后、谨小慎微、恪守清规戒律、不越雷池半步的人易得强迫症。一个人的心理变化,可以通过内分泌和免疫机制影响人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不良的性格常常引起或加重机体疾病。美国医学家、心脏病学专家弗雷德曼等人在研究心脏病与人的个性特征的关系时,认为A型性格的人动作迅速、反应敏捷、好胜心强,但缺乏耐心,好争斗、易激怒;B型性格的人则悠闲自在,不争强好胜,遇事沉得住气。研究结果发现,在年龄、饮食、吸烟、嗜好等因素大致相仿的情况下,A型组的人冠心病和心脏病的发作率明显高于B型组。此外,医学实践大量数据表明,一个人容易得什么样的病,什么时候容易得,这同性格都是紧密相关的。如A型性格易患心脏病;过分依赖、幼稚的人易患哮喘;固执己见、好胜心强、嫉妒心重的人易患心痛;吝啬、忧郁者易患过敏性肠炎;性格怪僻、孤独、忧郁多愁者易患癌症等。老年人情绪表现①自尊感与自卑感共存。所谓自尊感,是指个体在他人的言行满足尊重自己的需求后产生的一种情感。凡是对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个体,其自尊感比较强。老年人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尊感。所谓自卑感,是指个体由于自尊心得不到满足或过低地评价自己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一般讲,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些缺陷或弱点的人,较容易引起自卑感,受到各种挫折也易产生自卑感。对于老年人来讲,更多的是因自尊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自卑。老年人情绪表现②空虚感与孤独感共生。所谓空虚感是指个体在空时状态对时间高估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人们在空闲状态对时间估计总是偏高,实际时间才流逝3分钟,主观感觉已经过了10分钟,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在忙碌状态对时间估计总是偏低,实际时间已流逝1小时,主观感觉才过了几分钟,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所谓孤独感,是指个体由于社会交往需求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绪。老年人情绪表现③吃亏感与嫉妒感同现。吃亏感是指个体在对自身投入和付出的自我评价与实际产出和回报不相适应时产生的一种情绪。所谓嫉妒感是指个体由于他人在某些方面优越于自己而自己又不甘心他人的这种优越感所产生的情绪。④焦虑感与忧郁感相伴。所谓焦虑感是指个体在面临现实存在的或预计会出现的对自身会产生某种威胁的客观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情绪。所谓抑郁感是指个体因目标追求受挫折而悲观失望时产生的一种情绪。老年人情绪表现⑤衰老感和怀旧感同在。所谓衰老感是指个体面临体力减退、视听功能下降、行动迟缓,记忆力下降等正常衰老现象而产生的“老不中用了”的情绪。衰老感使老年人受消极自我暗示的影响,加剧了大脑功能的衰老甚至病变,从而产生短期记忆明显下降,临时遗忘显著;在态度和行为方面背离常态,比如变得固执、过敏、怪僻、过度专注自己的生理变化。所谓怀旧感是指个体面对老年期的种种情况而产生的对年轻时代或故人、故物怀念留恋的一种情绪。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有这种心理状态。消极情绪带来的危害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但喜怒无常则要诱发疾病。我国中医
本文标题:3老年社会工作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85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