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反讽的定义:反讽法,又称倒反法、反语,为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这是目前一般的解释,但在19和20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古典含义。古典含义古典时期有三种含义:1.佯装无知。在阿里斯托芳的喜剧里,总有一个这样的角色,他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证明这些傻话是真理,从而使对手认输。2.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对方在他的请教和追问下不自觉露出破绽)3.罗马式反讽(字面意义与实指意义不符或相反),人们称俄底浦斯王是万全的人主,聪慧的神明,然而却不知他处在何处,他是怎样降生的。19世纪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对反讽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使其从修辞学概念扩展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德国文论家弗.施莱格里就宣称,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反讽是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20世纪20世纪到新批评手里,反讽得到了进一步阐发。艾略特、瑞恰兹、燕卜荪都谈到过反讽。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比较详备的解释,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这句话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反。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义颠倒,这就是反讽。反讽(Irony)最初出现于古希腊。在柏拉图的著作Republic当中,反讽被界定为:“油滑而狡诈的、蒙骗人的讲话方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式反讽”(Socraticirony)。长期以来,反讽作为一种修辞语言,因其迷人的交际价值,一直是哲学、文学、修辞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发现作为非直义语的反讽话语对各种语言解释理论均具有某种挑战性,因而对反讽的研究兴趣也日益增大。目前,反讽已成为横跨语言哲学、心理学、文学批评、修辞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反讽研究的现状:反讽的认知视角研究:涂靖.反讽的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04(2)该文从认知角度对反讽作一全方位透视,探索其本质。反讽不是词语与世界之间某种简单、直接的不匹配,而是以其难以捉摸的特性体现世界的种种矛盾和对立。从认知思维角度来看,它不再是一种装饰性的语言技巧,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反讽的实质是“对比联想”在起作用。说话人发出与语境不合的命题,希望听话人形成“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指同类感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变化。其作用是通过增强感觉间的差别,促进对某一物体的知觉,其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主要观点:反讽义是因视角不一致而引起。反讽与直义语的不同在于反讽本身的不一致性(incongruity)。直义语是有序的,是我们将客体看成是由兴趣和习俗支配的一种视角选择。而反讽不是有序的。如欲使概念组织的逻辑连贯与语境保持同一性,则需要对不一致性重新排序。通过该过程,人们得到一种新视角。人们借助语言的及物性系统可描述各种经历和感受。依据语境和交际意图,人们既可选择符合现实的直陈式结构,也可选择曲折反映现实的反讽语。交际双方角色不变时,同一话语在同一情景中发出,既可能是直义句,也可能是反讽,取决于双方心态或视角。例如:Whatalovelyday!(context:itissnowing.)从认知层面来看,反讽由两个意义层组成:第一意义层(M1)是语句的字面意义;第二意义层(M2)是M1的功能。这是两种视角并列的结果,如把M1视为某个概念,M2视为另一概念,反讽就有两种对立的概念,形成两个看待同一事物的共时角度。当M1投射到M2时或因M1本身的对立性,或因M1与语境之间的对立性,便在M2产生反讽意。反讽意的产生表明M1现有的信息组织无法接纳新信息。在M1向M2的投射过程中,词语所在的语义场的语义关系发生了转移,即从词语的字面意义所处的一极转换到与字面意义对立的另一极。通过这种转换以及对这种转换的认知,交际双方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自己观察世界的视角。M1M2事物/词语反讽意对立:反讽的本质特性对立性是反讽的内在属性。其定义就蕴涵了对立: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事实上,“对立”存在于反讽的各个层面,具有类典型性。说话者要将意象转化为外部语言;听话者则要根据句法结构和词语的常规意义构造意象,并结合话语所处语境进行逆向还原才能理解话语。字面意义与语境的对立反讽的认知机制是命题意义与语境之间的不对称映射关系,即:如命题与语境重叠,话语为非反讽;如命题与语境有出入或完全对立而无法重叠,则为反讽。Utsumi(2000)反讽环境3要素(S原有某种期望E;在发话前E已落空;S对期望与现实的不一致产生了否定的情感)实质上就是心理对立。You’rereallyagenius.(Context:failedintheexam.)此例中S因失望而产生的对立意识。心理对立指交际者的心理语境与物理语境之间的不匹配或不对称关系。心理对立反讽的文学欣赏反讽(irony)是文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在反讽中存在着表面和事实之间的对比或反差。这些对比和反差意在取得特殊的效果,例如:讽刺,幽默,强调等。根据反讽的不同形式,人们通常把它分成三种类型:情景反讽(situationalirony),戏剧反讽(dramaticirony)和言语反讽(verbalirony)。情景反讽在情景反讽中,故事的结局往往和读者所期待的情节发展相反。例如:欧享利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常使用这种手法这些矛盾冲突代表了人们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而正像故事中一样,人们在冲突面前又不得不做出选择。这也正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揭示的主题。戏剧反讽在戏剧反讽中,观众(读者)所知道的事件真相和故事中人物所认为或期待的相反。Sophocles的戏剧KingOedipus使用的就是这种反讽。戏剧反讽可发生在人物的行为和话语中。产生戏剧反讽的行为通常会有一个和行为者意愿相反的结局。言语反讽言语反讽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表面意义(overtmeaning)和隐藏意义(covertmeaning)[3]。通俗地说,言语反讽就是反话正说,正话反说。它不同于讽刺(sarcasm)。它可以是表达讽刺的一种方式。言语反讽也常常用来制造幽默的效果。例如,Peterisquitewell-read.He’sevenheardofShakespeare.知道莎士比亚就能称得上是博览群书显然是一个很荒唐可笑的观点。言语反讽出现的标志语域中的变异:语域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这三个成份。当这三个成份有发生逆于常规的变异,言语反讽就可能发生。矛盾和不协调1、句式与内容的不协调通常我们期望的是句子形式与内容的一致,即一般的观点用普通的句式表达,特别意义的观点用特殊的句式表达。2、词语搭配上的矛盾这可表现在同种词性的搭配和不同种词性的搭配上。3、前后句语义的矛盾如果后句在对前句做补充时否定了前句,说话人可能是在使用反讽。夸张和低调陈述反复按字面意思解释雷霄,章远荣.反讽的文学欣赏[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1(3).反讽的语用阐释反讽与语境语境在反讽话语的含义分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使用反讽话语时思维的背景依托,它与说话人的态度以及其他语言外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反讽的态度语用学家们相信话语的意义就是某个命题与对命题的态度之和。由于反讽的间接性,反讽的作用是解释而不是描写。对反讽话语的态度的识别,存在着两类相对立的观点。一类是只把反讽与否定性相联系。Kierkegaard认为反讽是“一种绝对无限的否定”(Booth,1974:274)。刘飞兵.反讽的语用阐释[J].求索,2007(3).Grice(1978:124)声称:“反讽与某种情感、态度或评价密切相关。除非我的话欲反映一种敌意或贬损性判断或诸如愤怒、蔑视之类的情感,否则我不会使用反语”。Leech(1983:82)亦指出:“反讽就是彬彬有礼地指责”。Sperber和Wilson(1986:239)更是断言:“反讽话语表达的态度无一例外地都是拒绝接受或不赞同”。另一类观点则认为反讽除了表示否定意义外,还能表示肯定意义,只是使用频率不高,范围也受到限制。Barbe(1993:581)总结到:“批评是反讽的主要目的。即使亚里士多德所称的通过责备来表扬的手段的确存在,其使用频率很低”。Fontanier(1977),Berrendonner(1981)、Mizzau(1984),Haverkate(1990),Glucksberg(1995),Attardo(2000)等认为,在此类应称为asteism或genteelirony的话语中,说话人通过假装责备或批评某人或某事来达到表扬、赞赏或奉承的目的。Holdcroft(1983:496)更是直言不讳:“反讽并不一定是表达否定性态度,它亦可以用来开玩笑,或表达一种特别的深情”。反讽的语用研究反讽原则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4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A.数量准则(QuantityMaxim):1)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2)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B.质量准则(QualityMaxim):1)不要说自知是不真实的话;2)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C.关联准则(RelationMaxim):说话贴切。D.方式准则(MannerMaxim):1)避免晦涩;2)避免歧义;3)简要(避免赘述);4)有条理。这些准则是人们在交谈中大多遵守的规约,但它们不同于严格的语言规则,并不是绝对不可违反的。在实际的会话活动中人们经常违反这些规约,特别是当说话人有意不去遵守某条准则并想让听话人知道他违反了这条准则时,会话含意就产生了,这时听话人会越过话语的表面意义去推导出其中的语用含义。Leech,lakoff等学者都认为交谈双方第一注重的是礼貌原则,它可以援救合作原则。善意的谎言朱小舟.反讽的语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谎言与反讽的根本区别在于撒谎人会尽量不让听话人觉察出他对准则的违反,而就反讽而言,说话人对合作准则的故意违反Grice称之为对准则的“蔑视”(flouting)是不加掩盖的、是透明的,听话人可以根据常识、语境、双方的共有知识和说话人的语调等音系手段来识别。如果说话人A所作陈述他自己并不相信,听话人知道A知道听话人很清楚这一点,那么A拐弯抹角地想要表明的是别的意思,显然最可能的会话含意与字面意思恰好相反。如此一来,反讽“蔑视”了一条根本的会话准则:质量准则。这就是反讽原则。通过表面上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反讽原则使说话人能够给自己不礼貌的言语披上一层礼貌的“面纱”,从而既从根本上遵循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又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反讽原则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是共存的,从而达到反讽原则、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三者之间的关系。反讽与言语行为理论通过语言成功地实施某一行为,有3个条件必须满足,即3“恰当条件(happinessconditions):1.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如:并非任何一个人对着一艘船扔香槟酒瓶说“InamethisshipElizabeth.”时这船便命上了名。2.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如在对某人说出了“Igiveandbequeathmywatchto…”后便不能不给。3.说话人必须对自己说出的要去实施的行为抱有诚意;如果口中说“Ipromise…”,内心却毫无履行承诺的诚意,许诺就成了空话,说话人只不过是滥用了施为句的句式而已。美国语言学家Searle把诚意条件看作是实施任何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必须条件。Haverkate在“ASpeechActAnalysisofIrony”中强调指出:“对诚意条件的反讽性操作是实施任何反讽性的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1990:100)。正因为说话人真实的言外之意是句子命题内容的反说或否定,所以他故意流露出无诚意从而产生反讽。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而言,反讽和撒谎是两种不同的言语行为,谎言
本文标题:修辞 反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867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