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2005年)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定稿)
—1—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1月9日在十堰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市长陈天会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奋力抵御各种自然灾害,有效抑制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大力实施工业兴市、生态立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2—(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五年来,全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30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4%;财政收入31.3亿元,年均增长1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7亿元,年均增长22.8%。2002至2004年我市连续三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5年六县(市)实现生产总值121亿元,年均增长8%;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36亿元,年均增长4.8%。八大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到330万亩,其中连片基地达100多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达204家。开展农民技能培训5.7万人次,有50多万农村劳力外出务工。五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6.1亿元,基本完成首批283个重点贫困村建设任务,组织实施搬迁扶贫6万多人,减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38.9万人。解决了42.4万人饮水困难,我市被国家水利部授予“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先进集体”称号。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2亿元,年均增长16%。汽车、医药、电力、冶金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5%、26%、13.5%、88%。—3—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91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42%。丹江电解铝、农夫山泉、清大药业、渝安微型车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十堰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6亿元,年均增长23.4%。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005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6亿元,年均增长11.2%。旅游产业长足发展,五年来,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2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1.7亿元,创汇2176万美元,均比“九五”期间增长2倍以上,我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武当山被评为全国风景名胜区示范点和首批4A级旅游区。商贸流通日趋活跃,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亿元,年均增长12.2%;大型连锁超市发展到53家,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中国(十堰)汽配城年销售额超过40亿元,汽配广场物流中心建成运营。信息服务业迅猛发展,建成了光纤骨干传输网和宽带城域网,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突破70万户。房地产业发展迅速,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1亿元,开发各类商品房320万平方米,年均分别增长30%和20%。财政金融运行平稳。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4亿元,年均可比增—4—长13.7%,实现了财政收支的分年分级平衡。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6亿元,年均增长17%;各项贷款余额270.5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2.5%。(二)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第二轮1023家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我市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城市公交整体民营化;全力支持中央、省驻市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特产税,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依法完善土地二轮延包,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7.2万户,从业人员21.7万人,注册资金71.1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18.4%、63.1%和430.5%。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6倍;利用市外境内资金80.1亿元,增长7倍。累计实现外贸出口2.5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2倍。十堰海关正式开关。(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十五”期间全市公路建设养护总投资67.4亿元,比“九五”增长6倍;公路通车总里程—5—达到8800多公里,比“九五”末增长15.8%,其中二级公路1467公里,增长2.6倍。汉十高速公路全线开通,十漫高速公路顺利推进。郧庙路、十巫路、316国道十白段和鲍竹路改造顺利完成,丹江口二桥建成通车。全市100%的乡镇、98%的行政村基本通公路。水电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黄龙滩扩机、陡岭子、孙家滩等22处水电工程建成投产,新增水电装机48万千瓦;丹江口、柏林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4.5%,比2000年提高6.7个百分点。建成了北京路、东风大道,综合改造了十堰、武当山火车站和人民路、公园路等23条道路,完成了市热电厂“四炉两机”工程,建成了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刘家沟垃圾处理场。我市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复查,并连续三届获得省“楚天杯”奖。(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市科技总投入12.3亿元,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600多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和火炬计划项目6个,地膜水稻、常—6—差速常互锁传动装置技术等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报专利1550件。我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科技试点市,十堰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市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6%,高考上省线人数逐年增加,中职教育资源整合初见成效,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明显提高。积极培养、引进人才,广泛开展了人才共建工作。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武当山、南水北调特种邮票首发式和武当国际旅游节,启动了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活动,成功承办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茅箭区五堰社区获得“全国体育先进社区”称号,郧县被命名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社区卫生服务业快速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张湾、茅箭被评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非典和禽流感防治取得胜利。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8%,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加大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成了市体育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演艺大厅,改造了市图书馆、人民广场和传染病医院。就业和社会保障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市新增就业1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7—率控制在4.3%以内。建立和完善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7.8万城镇贫困居民纳入低保范围,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实行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制度,6.7万人纳入农村贫困救助范围;稳步推进“福星工程”建设,五保对象基本实现了集中供养;战胜了特大洪灾等多种自然灾害,累计下拨救灾专项资金1.9亿元,妥善安置了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社会保持稳定。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排查和化解矛盾,集中处置群体性事件1500多件。我市被中央综治委授予“2001-2004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市公安局被评为“全国严打整治斗争先进集体”。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坚持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强化食品、药品质量监管,保证了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五)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郧西县被授予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大力节约资源,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九五”末下降22%;加强耕地保护,—8—连续五年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退耕还林19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84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51.6%;狠抓污染防治,关停污染企业96家,汉江干流十堰段、丹江口水库及堵河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六)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0元,年均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1990元,年均增长6%。居民购买力显著增强,2005年居民人均储蓄存款6800元,比2000年增加3600元;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3800元,增加1300元。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2000年的14.7、26.6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18.6、28.1平方米。(七)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各级政府坚持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重大决策征求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五年来,市政府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937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1555件,办复率100%。全市共受—9—理群众信访2.3万件。高度重视基层民主建设,顺利完成了县市区换届选举和第五、第六届村(居)委会直选工作。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取消、调整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627项,市级许可和审批事项减少47.7%。深化执法体制改革,推行执法责任制、执法违法和错案追究制,强化执法监督。实施“四五”普法工作,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加强“市长公开电话”工作,推行政务公开,坚持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企业评议政府部门、社会公众评议政府机关等活动。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我市被授予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先进地区”称号。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以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为动力,继续总结推广竹山“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经验,积极开展系列创建活动,我市蝉联省级文明城市“四连冠”,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太和医院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市交通局、市审计局、十堰供电公司被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全面落实拥军优抚安置政策,积极支持部队和国防建设,我市实现国家和省“双拥模范城市”四连冠,并获得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称号。—10—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外事、侨务、统计、民族宗教、地震、气象、水文、对台、老龄、残联、档案、地方志等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05年,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沉着应对商用车市场疲软、产销滑坡的严峻形势,齐心协力抵御特大洪灾,积极防范禽流感疫情,努力化解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平稳健康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比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直接利用外资可比增长86%,外贸出口增长6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9%。这里着重报告去年“十件实事”的进展情况。在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我代表市政府郑重承诺,为全市人民着力办好“十件实事”。一年来,市政府把全面落实“十件实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组织,克服种种困难,确保了“十件实事”的顺利推进。计划当年完成的安置就业、搬迁扶贫、农村贫困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和减免杂费、“福星工程”、免征农业税、“消茅工程”、新建沼气池和饮水工程、乡村油路建设等八件实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11—目标任务;跨年度的城区四条道路和博物馆、游泳馆工程按年度计划已推进到位,今年可望全部建成。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是历届政府打下良好基础和市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所有参与、支持、关心十堰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业基础脆弱,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经
本文标题:(2005年)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定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07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