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复习课件
第五章(复习课件)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稳定一、本章重要知识框架。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2.生态系统的结构1.能量流动的过程2.能量流动的特点3.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1.碳循环2.温室效应3.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信息类型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3.设计生态缸(生态瓶)二、重点知识回顾(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⑴.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⑵.类型: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1.森林中一棵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蠕虫、蜘蛛和老鼠均以这棵朽木为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2.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1)生活在人体大肠内的细菌(2)某水库中的全部鱼类(3)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4)某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A.(1)(2)(4)B.(3)(1)(4)C.(3)(2)(1)D.(2)(3)(4)CB(一)生态系统的结构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1.一个生态系统若能长期维持下去,除了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不可缺少的成分是()A.生产者和消费者B.消费者和分解者C.生产者和分解者D.所有的生物成分2.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这是由于()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B.消费者不只以一种食物为食C.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D.能量在各营养级中逐渐递减CB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⑵.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太阳能输入无机环境能量输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思考:既然生态系统各成分靠食物链和食物网维持在一起?这种渠道里流动是什么?物质和能量结论: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一)生态系统的结构2.生态系统的结构1.如图是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1)该食物网含条食物链,猫头鹰占有的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_,属于____级消费者。(2)兔与鼠的关系是_____,蟾蜍与蜘蛛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3)由于某种原因鼠突然死亡,蛇和蟾蜍的数量变化情况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7三、四、五、六级次级、三级、四级、五竞争竞争和捕食下降、下降鼠突然死亡,猫头鹰因捕食种类较多,数量影响不大,但蛇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下降。蟾蜍成为蛇的惟一食物,其数量因蛇的过度捕食逐渐下降,蟾蜍下降也导致了蛇数量的下降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①在某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该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将减少。这是因为第一营养级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于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这一营养级生物的减少必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以下各营养级的生物依次减少。②若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因此而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随着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密度加大,种内斗争势必加剧,再加上没有了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自身素质(如奔跑速度、警惕灵敏性等)必会下降,导致流行病的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种群密度减小,直至相对稳定,即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③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应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例如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减少,蛇也减少,则鹰就更多地捕食兔和食草籽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籽的鸟减少。在这里必须明确鹰并非只以蛇为食,所以蛇的数量的减少并不会造成鹰的数量减少,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而维持数量稳定。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④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线路分析所得结果不同时,应遵循以下规律:A、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应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B、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其他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C、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2.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B.当狼捕食兔子并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2.已知某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为1000kJ,其中95%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则其下一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最多为()A.200kJB.40kJC.50kJD.10kJCC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若E生物种群总能量为,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从理论上计算,A贮存的总能量最少为()kJ107.19kJ103.28kJ108.4%10%10%)10103.2101.7(7893.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有误差的是()AB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不一定比A少B若M表示各营养级所含的能量,当MA5MB时,生态系统将会崩溃C.B摄入的能量即为B的同化量D.A的能量大于B、C、D之和C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3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单位为百万kJ。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72百万kJ,但其中118761百万kJ的能量未被利用。请据此回答:(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所固定的太阳能,它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A(111.0)生产者13.520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3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单位为百万kJ。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72百万kJ,但其中118761百万kJ的能量未被利用。请据此回答:(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的能量的百分比是。(4)由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内的大量能量被;②其次是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③还有少数能量被利用。60%呼吸作用消耗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分解者(1)图所示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利用,原因是什么?b图b所示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可以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被人类再度利用,因此,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充分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1.辨析: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就是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2.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哪一营养级的?3.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有几个去路?不是,只有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才是。属于第一营养级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动的过程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的来源是:。太阳能2.进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是。3.第一营养级的能量的去路有哪些?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的思考:为什么能量不能百分之百的流入下一个营养级?1.能量的源头:2.起点: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4.渠道:5.能量散失的形式:太阳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热能思考: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2.碳循环与温室效应右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请据图回答⑴图中甲表示;乙表示;丙表示。(2)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②和③代表的生理过程是。(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4)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干扰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途径,这一干扰,增加了_______的含量,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CO2光合呼吸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CO2温室效应碳的循环过程1.C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2.C进入大气中的方式: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二、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2、CO2增多的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3、温室效应的危害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新的洁净能源大面积植树造林极地冰川加速融化沿海城市被淹没农田减少,粮食减产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导致气温升高3.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如何用实验说明。思路:A组:某一块地的一定量的土壤+一定量的某种落叶B组:同一块地的等量土壤(灭菌)+等量的同种落叶一段时间后,观察落叶的腐烂程度。(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A.花香引蝶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C.候鸟南飞D.警犬嗅寻毒品2.若右图所表明的是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是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C.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D.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3.下列关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产量B.可以使草原的载畜量不受限制C.能有效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D.能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DB(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4.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来猎捕后者,兔同样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追捕,说明()A.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生命活动的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C.把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D.有些金丝桃属植物,能分泌一种引起光敏性和刺激皮肤的化合物——海棠素,使误食的动物变盲或致死,而使多数动物避开这种植物,这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D(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在一个封闭的池塘内,水体受到生活污水的严重污染,出现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N、P等机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过多,导致藻类植物等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分析水中含氧量的变化曲线可能是下图中的()2.一段河流遭轻度污染后,通过自身的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而使其物种的数量和群落的结构保持在污染前的状态。这一事实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A.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B.恢复力稳定性或抵抗力稳定性C.抵抗力稳定性D.恢复力稳定性DD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①下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②该鱼在t3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是,主要原因是和。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型。④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调节BB不再增长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多增长负反馈⑵这个河流生态系统的生
本文标题: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复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6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