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3章 新闻评论选题的意义及确定论题的方法
新闻评论选题如同选对象新闻评论选题与选对象相似之处一、美好开端成功关键二、眼光敏锐精心比较三、抨然心动富有激情四、瞄准目标有的放矢五、把握时机坚定不移六、提升自身成功基础韩澄宇的“女朋友论”韩澄宇,原老虎财经、《财神》杂志发行人,现为《深圳周刊》主编张:你做财经记者10年,最深的体会是什么?韩:我感觉,对待选题,要像对待自己的女朋友一样,百里挑一、精心挑选。麦克•罗依科曾经是报业辛迪加报系《芝加哥论坛报》的专栏作家。当谈及撰写评论的挑战时,他说:“这项工作的80%在于确定要评论什么。”首先——有话要说“Ifyouhavenothingtosay,don’t!”ThatwastheadviceofVermontC.Royster,editoroftheWallStreetJournal,totheNationalConferenceoftheEditorialWritersmorethanadecadeago.It’sstillgoodadvice.EditorialandPersuasiveWriting:OpinionFunctionsoftheNewsMedia..1979胡适:《这一周》(1922年7月17日至23日)“这一周中国的大事,并不是董康(当时的财政总长)的被打,也不是内阁的总辞职、也不是四川的大战,乃是十七日北京地质调查所的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开幕。”其次——有所选择,并且理性地认识这种选择九六公债受尽世人指摘,并历遭有力者的反对之九六公债,将要正式发行了。他的发行,是为世势所迫,不得不然的,所以一切指摘与反对,归于自然的消灭。但是因指摘反对之故,经过不少的周折,起了不少的波澜,于时局财政都有极大的关系。若一一寻绎起来,可以籍此知道最近的过去期间内财政金融界的状况,国民对于财政金融的智识和心理,并可以推测最近的将来期间内财政金融界的情形,故虽是一局部的问题,却有研究的价值。(《努力周报》1922年7月9日第10期)张季鸾:《蒋介石之人生观》离妻再娶,弃妾新婚,皆社会中所偶见,独蒋介石事,诟者最多,以其地位故也。然蒋氏犹不谨,前日特发表一文,一则谓深信人生若无美满姻缘,一切皆无意味。再则谓确信自今日结婚后,革命工作必有进步。反翘其浅陋无识之言以眩社会。吾人至此,为国民道德计,诚不能不加以相当之批评,俾天下青年知蒋氏人生观之谬误。有关选题的思考与说明这一周中国的大事,并不是董康(当时的财政总长)的被打,也不是内阁的总辞职,也不是四川的大战,乃是十七日北京地质调查所的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开幕。-----1922年7月23日胡适发表于《这一周》专栏评论的节选表明了胡适选题的思考过程:从几个新闻中选出了要评论什么交代了评论选题的价值判断第一节新闻评论选题的重要意义与预期目标一、新闻评论选题的重要意义P87-88二、新闻评论选题的含义与预期目标“新闻评论的选题,简而言之,即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新闻评论的对象与范围。”二、新闻评论选题的含义与预期目标新闻评论选题,是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即选择和确定所要评说议论的对象、需要阐明和论述的问题及主要观点(解决新闻“写什么”的问题)。选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媒体在一个时期或一段时间内的评论选题,带有规划的性质。另一种是指一篇具体评论的选题。选题工作的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就是找到有价值的评论对象,聚焦将要评说议论的新闻事件、人物、现象、问题、矛盾等,解决好“写什么”这个难题,明确这则评论得以存在的理由,考量其是否有评说议论的价值。第二节新闻评论选题的依据和途径只有依据社会和公众对意见信息的需求变化,遵循新闻评论的内在规律,对各种社会实践、人物、现象、问题和矛盾等方面认真观察与深入思考,才能发掘出好的选题。一、新闻评论选题的主要依据P89-91三个方面的权衡考量二、新闻评论选题的具体途径1、从当下新闻报道中发现有评论价值的选题对于那些以新闻事件作为评论对象的文章来说,选题就是“选事”。择题的步骤,首先就要看有些什么事件要评论的?然后要分析这些事件有没有值得讨论的?又看这些事件有没有值得评论?又看这些事件是不是必须评论?——林大椿《新闻评论学》善于从新闻报道中选择切入点寻找评论选题在新闻报道需要的提示点上切入有的新闻事实意义重大,但是新闻报道只是客观陈述该事实,其重大意义在题材之外,需要新闻评论来揭示;有的报道过的新闻事实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但该事实对现实生活有潜在着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一般的受众发现不了,需要新闻评论提醒人们注意;还有的报道的新闻事实具有多义性,需要读者对事实准确理解,这时需要新闻评论加以引导。选题要“近”美国康拉德·芬克著《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这个作为你第一篇社论或专栏评论的议题怎么样:展望未来。科学家们说,再过约几十年,地球将变冷,所有生命都将来绝。你可以提醒读者,最好该考虑这个问题了。或者,这个议题也成:反观过去。12个月前的市长选举投票人数不足,于是你就可以责问其原委。好笑吗?是的,但这种荒谬正说明,如你的评论写作着眼的是新闻时间曲线遥远的右端的问题(“地球在变冷!”)或遥远的左端的事情(迟至一年后才悲叹这一低投票率),那你就是何等的大错特错。在上述两种情形下,你都无法履行新闻评论的任何基本职责:将那些对读者迫切需要的的东西确定为自己的议题并以快捷的方式加以评论。这并不容易。二、新闻评论选题的具体途径1、从当下新闻报道中发现有评论价值的选题因为新闻评论比新闻报道要少;并不是所有新闻报道都有评论的价值。因此选题的价值判断尺度,要比新闻报道的价值判断尺度还要严格。二、新闻评论选题的具体途径2、从社会热点问题和民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中选题例如:《“反哺”一下失地农民如何?》,就是作者深入社会实践,在某市经济开发区得知信息:房地产繁荣,地价飞涨,而农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只得到微不足道的补偿,深感对失地农民的不公平。文章以这个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点上切入,指出应“反哺”一下失地农民,论题新颖,信息丰富,反响很好。康拉·德芬克《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如果写税收,你就会触动每一个美国人;写玫瑰栽培,那么你只会赢得相对较少人的关注。二、新闻评论选题的具体途径3、从上级部门的新指示、新精神中寻找评论选题根据党的中心工作,最新制定的方针、政策,对照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困难,以此为切入点寻找选题。该报评论作者积极主动深入实际调查,主动寻找和发现现实问题,主动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评论与时代节奏合拍,与上级精神一致。把握时代脉搏,见微知著——对新事物鸣锣开道;错误思潮:青萍之末,防患于未然案例:公路超期收费2008年2月27日,国家审计局公布了全国公路超期收费的报告,第二天出版的《北京青年报》和《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的社论分别是:《公路收费:与民争利到几时?》《公路收费乱象不能再持续下去了》《贪婪的公路收费让政府蒙羞》。二、新闻评论选题的具体途径例:《湖北日报》围绕湖北省党代会的一组新闻评论和“楚天时评”专栏,都是从最新的会议精神“为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努力奋斗”中寻找到新闻评论选题。像6月23日《放眼才有胸怀》、24日《“支点”也是落实点》、25日《鼓励干出特点》等评论论题独特,角度新颖,突出实际。再如5月30日《重“点”莫轻“面”》,选题独辟蹊径,就是根据有关我国在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中的精神,发现在建设中存在与上级精神不一致的方面找到选题,起到以“个别”警示“一般”的作用,富有信息含量。二、新闻评论选题的具体途径4、从容易被忽略的事物和问题中发现评论选题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选题?这固然需要记者的新闻敏感和独辟蹊径的思维方式,更要有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和评论勇气。在需要聚焦的时代集中点上、在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点上、在需要剖开的思想疑惑点上、在需要引导的社会舆论点上、在需要牵引人们生活方式的切入点上和在需要平衡社会心理的汇聚点上等多维视角上选择论题。二、新闻评论选题的具体途径楚天时评《口碑也是一杆“秤”》一文,这是作者在参与某地评选优秀领导干部时找到的选题。文章指出,今后评论领导干部,不仅要看“政德”、“政才”、“政绩”,还有看“政声”,考察干部的政治声誉,即把群众对他们的口碑进行评价,把这四者结合,干部“评优”才会客观、全面。二、新闻评论选题的具体途径5、对新近发表的评论做深度开发,形成新的评论选题《经济观察报》每周社论的选题“评论价值不等于新闻价值。确切地讲,评论价值是由新闻价值转移而来的价值和评论活动重新创造的价值构成的。评论价值包含着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评论价值的基础。”“评论价值产生于评论过程。因为新闻中蕴含的值得阐发的、对读者有教育意义(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重要或新闻的思想观点,无论是记者的主观倾向,还是指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只有通过评论的阐发,才能变成重要的、新鲜的、对人民群众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观念第一种情况是,出现了这类频繁发生的小事,而且事件本身也是新情况,有新的特点,是前所未有的,有可供深挖的巨大价值,这当然值得评论。第二中情况是,出现了频繁发生的小事,有可供挖掘的价值,但我们所能想到的评论角度,以前别人都写过了,只能老生常谈。这时我想就该有个取舍。在写作中有一种技巧叫做重复,是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引起必要的重视,我们也可以认为反复根据新的事件写相类似的评论可以达到让人重视的效果。但如果单从出新来讲,我想是不可取的。第三种情况是,出现了频繁发生的小事,别人也反复的报道过,但我却可以发现新的特点,这是在别人的基础上的,或者选取的角度是跟别人不一样的,这当然也有评论的价值。第三节确定新闻评论论题的原则与技巧一、确定论题的基本原则1、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评论的选题要有的放矢,点到社会的麻筋上,针砭时弊,切中要害。2、不落俗套、蕴含新意这是指党和国家、当地政府新政策、新精神、新措施等刚刚出台的时候,一个新生事物出露端倪的时候,一个新问题刚刚提出来的时候,一个新经验刚刚得以推广的时候……这些时候最宜抓选题,因为这时对这些新东西大家大都不了解,最关心也最困惑,媒体如能及时抓住时机,撰写刊播评论,帮助大家释疑解惑,加以正确的引导,往往很受欢迎。也就是一件事情发生了,一个现象出现了,别人还没有敏感发现其中的问题,别人还没有看出事件的实质,你发现了,你想透了,立即选题、成文,抢先说出来,这也符合“第一时间”发评论的要求。在大家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率先发出第一声,开打第一枪,在第一时间、在别人未言之时发声,是最难能可贵、最有价值的。3、抓住要害、突出重点4、点面结合,由此及彼“35岁歧视症”日前,在北京国展的一次招聘会上,两千多家用人单位有六成在招聘时,无论职位高低、学历和工作经验如何,都把35岁作为最高限定年龄。年龄的重要性,竟然与从事某项职业的前提---具备某项专业知识不相上下,成了人才招聘中的第一道“门槛”。应该说,35岁正值人生的黄金阶段,无论是身体状况、知识结构还是工作经验,都处于鼎盛时期。刚刚想在事业上大展身手,怎么突然间就身价大跌,成了“明日黄花”呢?记得在上初中时,笔者的一位英语老师就曾反复教导我们:“前30年将钱买艺,后30年将艺卖钱”。言外之意,对一个人来说,在30岁之前应该多学习知识、多积累经验,30岁以后,才能真正谈得上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用你的聪明才智去收回“学习成本”,并有所“盈余”。现在倒好,不少人刚学有所成,即被人为地打入“另册”,好不尴尬和无奈。那么,造成“35岁歧视症”的根源是什么呢?诚如有些人所说,这是劳动力资源过剩的表现。不过,笔者认为,“35岁拒聘”主要是一些企业领导个人的用人观,既不科学,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这也是受行政机关“干部年轻化”的影响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病症,属于形而上学的用人观。前些年,党中央提出干部队伍要年轻化,遗憾的是,不少地方却将“年轻化”误解成“低龄化”,选拔干部时以35岁为分水岭,将“超线”的后备人才一律打入“冷库”,不予考虑。
本文标题:第3章 新闻评论选题的意义及确定论题的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99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