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第八章 第变态反应,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
第八章、变态反应变态反应(allergy)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也称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抗体称为变应素。超敏反应分型过敏反应II型变态反应III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I型变态反应第一节I型变态反应1921年,P-K试验(Prausnitz、Kustner)。1966年,IgE抗体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Ishizaka)。特异性IgE介导特应性素质个体:对变应原易产生IgE型抗体应答的超敏患者主要特征出现快,消退也快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不出现严重组织细胞损伤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一、参与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1、变应原:花粉颗粒、尘螨或其排泄物、真菌或其孢子、昆虫或其毒液、动物皮屑或羽毛,以及牛奶、鸡蛋、鱼虾、蟹贝等食物和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等药物。最近发现有些变应原为酶类物质。2、变应素:IgE3、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二、I型变态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1、致敏阶段:变应原第一次进入机体时,诱导B细胞产生IgE。IgE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结合,此时机体便处于致敏阶段。二、I型变态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2、激发阶段: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结合,使之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生物活性介质:组胺,缓激肽,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二、I型变态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3、效应阶段:是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生物活性介质的作用: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粘膜腺体分泌增加。生物活性介质作用部位及症状皮肤:荨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等消化道:过敏性胃肠炎鱼、虾、蟹、蛋、奶等食物及饲料等呼吸道:支气管痉挛,过敏性鼻炎等花粉、尘螨、真菌、毛屑、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感染等。全身性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变应原IgE肥大细胞四、I型变态反应的防治原则变应原皮试脱敏治疗药物治疗青霉素25单位,抗毒素血清1:100,花粉1:10000,皮内0.1ml阿斯匹林,肾上腺素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多次注射抗毒素第二节II型变态反应II型变态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1、II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靶细胞表面抗原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间具有的共同抗原、改变的自身抗原、结合在细胞表面的抗原、半抗原2、临床常见的I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输血反应新生畜溶血症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等—药物—抗体—补体药物或病毒感染,使红细胞膜表面成分发生改变。新生畜溶血性贫血Aa阴性母马,Aa阳性胎儿Aa阳性胎儿的红细胞漏出到Aa阴性母马的血液中,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经初乳(抗体浓度很高)到马驹中,引起马驹红细胞溶解。妊娠期间致敏分娩时致敏TypeIIhypersensitivityinducedbyexogenousagents与II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药物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奎尼丁和非那西叮等药物抗原表位能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药物抗原表位特异性的抗体。第三节III型变态反应III型变态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及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一、III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一)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易被吞噬细胞清除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不沉淀、易被滤过排出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存在于循环,可能沉淀Ag:Ab=3:2易形成(二)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1.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免疫复合物结合血小板FcR组胺类炎性介质激活补体C3a/C5a,C3b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活化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有助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嵌入2.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的作用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血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1.补体的作用2.中性粒细胞3.血小板的作用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吸引中性粒细胞。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蛋白水解酶等物质,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损伤。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物质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等改变。二、临床常见的II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清病病原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第四节Ⅳ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与常规的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机制一样临床常见的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油漆、染料、农药、化妆品、药物(磺胺、青霉素)和某些化学物质。红肿、皮疹、水泡,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胞内寄生菌、病毒和某些真菌可使机体发生Ⅳ性超敏反应Contactdermatitisreactiontomangosap第九章、抗感染免疫1、感染系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在体内繁殖,释放出毒素和酶,或侵入细胞组织,引起细胞组织以至器官发生病理变化的过程。2、抗感染免疫: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的能力。能力:与许多因素有关(种属,年龄,营养,体质,内分泌)关键是: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抗感染免疫(免疫力)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3、感染与免疫的关系感染激发免疫,免疫中止感染;有时感染可以抑制免疫,导致继发性感染的发生;抗感染免疫亦可导致组织细胞损伤。第一节非特异性免疫一、概念:是动物在种系发育和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又叫先天性免疫。二、特点1、是先天性的,具有遗传性;2、发挥作用快,作用范围广,无针对性;3、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协同作用;4、可用免疫增强剂增强其免疫功能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屏障结构组织和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吞噬细胞自然杀伤性细胞(NK)(一)、屏障结构机械阻挡与排除作用局部分泌液的作用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二)、组织和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补体溶菌酶干扰素补体(complement)补体是存在于正常动物和人血清中的一组不耐热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能够杀伤靶细胞。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①经典途径②替代途径靶细胞上的攻膜复合体溶菌酶存在于血液、唾液、泪液、尿液、乳汁、肠液等外分泌液和吞噬细胞溶酶体中。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干扰素诱生剂(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等)作用于机体活细胞合成的一类抗病毒抗肿瘤的糖蛋白。病毒病毒IFNIFNIFN抗病毒蛋白病毒×细胞产生细胞产生细胞(三)、吞噬细胞(三)、吞噬细胞吞噬过程接触异物伸出伪足包绕异物形成吞噬体形成吞噬溶酶体消化水解异物排出残渣。(四)、自然杀伤性细胞(NK)抗病毒、抗肿瘤、抗胞内菌感染。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第二节特异性免疫应答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第三节抗细菌感染免疫一、细菌抗原O抗原;H抗原;K抗原;外毒素等。二、细菌感染1、细胞外感染在吞噬细胞之外繁殖,多见于急性感染2、细胞内感染在吞噬细胞内繁殖、扩散,可逃避体液因子和药物的作用,多见于慢性感染。三、抗细菌感染免疫1、细胞外细菌感染的免疫溶菌或杀菌作用:细菌—抗体—补体,溶菌酶等调理吞噬作用:细菌—抗体—吞噬细胞;细菌—抗体—补体—吞噬细胞中和作用:外毒素——抗毒素细菌——抗菌抗体分泌型IgA在粘膜表面的阻止作用:阻止粘附三、抗细菌感染免疫2、细胞内细菌感染的免疫主要靠细胞免疫CTL细胞因子第四节抗病毒感染免疫一、病毒抗原1、核酸抗原:2、衣壳抗原:蛋白质,可激发机体免疫应答。3、囊膜抗原:脂蛋白,如NDV、流感病毒的血凝素二、抗病毒感染免疫1、非特异性天然抵抗力2、干扰素的作用3、体液免疫的作用中和病毒,ADCC,免疫溶解败血性感染;病毒血症4、细胞免疫作用CTL,细胞因子等慢性感染、局部感染或持续性感染的病毒第五节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大量事实表明,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无论是免疫反应的程度和持续时间,都不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寄生虫的免疫通常表现为不完全免疫。宿主和寄生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以宿主一方的识别、排斥,寄生虫一方的伪装、变异而相互适应,保持对立统一,达到所谓的“适应耐受状态”。
本文标题:第八章 第变态反应,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5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