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概论》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并在了解其历史进程和形成发展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学重难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学时安排:8课时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思考: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已经使用。从狭义来说,是指由马、恩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组成的科学体系;从广义来说,是指由马、恩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邓、江等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构成的科学体系。马列主义一词的由来马克思主义一词的首次出现是19世纪60—70年代,当时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等人从贬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为了肯定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伟大贡献,才开始从褒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提法。•“列宁主义”开始是由孟什维克首领马尔托夫在1903年开始使用。•1924年1月21日列宁病故俄共布中央在发表的《告全党和全体劳动人民书》中正式提出“列宁主义”。•列宁谢世后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合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1818-1883)德国犹太人,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逝世于英国伦敦。伟大的哲学家,革命理论家,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在中学时代,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马克思、恩格斯生平(1、2)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马克思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恩格斯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了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卡尔·马克思高居榜首,其后是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第一的是爱因斯坦。(1999年)这些发人深思的现象告诉人们:马克思活在现实世界中,也必将活在未来世界中。“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大体分三个阶段:•遵义会议之前的摸索过程•从遵义会议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这时期党中央领导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形成了共识。•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1938年之前,李大钊、陈独秀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先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1)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3)是缘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曾有过照搬照抄、不结合中国实际的情况,最终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王明作《为中共更加布尔塞维克化而斗争》陈独秀【思考】请问同学们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三次严重的“左”倾错误是哪三次?从八十多年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成功与失败的总结中,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这也是八十多年我们取得的最为宝贵的历史经验。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时代化)。如何理解?•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就是把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第一、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第二、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需要经验如果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次,就没有普遍指导意义。•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大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探索出两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创立作为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最新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考】请问同学们如何区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个概念?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具体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成果。联系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能产生和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晶和升华;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确立和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疑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产生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后又产生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相互衔接、相互贯通,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把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一个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科学阐释。这三大重要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是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从理论主题上看,这根“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千百万人民群众为之奋斗的事业,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事业;•从理论品格上看,这根“脉”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活的灵魂在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敢于纠正自身的失误,敢于超越自身的局限,永不停歇地进行理论创新;•从理论基点来说,这根“脉”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想问题、办事情都是从这样一个基础出发,得出的思考才能符合实际情况,不说过头话,不办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从理论目标来看,这根“脉”就是为了亿万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奋斗,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没有变,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依然是我们庄严的承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第二节毛泽东思想1945年5月,在党的“七大”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并载入七大党章。党章总纲上写道:“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思考】请问同学们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这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第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三、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背景和条件1.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社会历史条件•第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3.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个人因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五四”时期,毛泽东及其战友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毛泽东个人的性格、境界与修养。性格:不怕邪恶、满怀信心、百折不挠。境界:献身于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扭转乾坤的壮志;能纳五湖四海的胸怀;坚忍不拔的意志;高瞻远瞩的眼界等。(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1、萌芽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时间: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第一次大革命失败)2、形成期(土地革命前期、中期)(1927年---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3、成熟期(土地革命后期与抗战时期)(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5年中共七大)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4、继续发展期(解放战争时期与建国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手稿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主要内容(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科学体系它抓住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中国革命和怎样进行中国革命问题,在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内容、动力、领导、前途、步骤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的完备的科学体系。它既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又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是中国人民完
本文标题:《概论》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3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