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试论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试论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学院:教育学院专业:比较教育学姓名:郑歆学号:110433试论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摘要: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德国的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从后进走上前列。面对战争频发和国内亟待改革的状况,德国教育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德国分裂公国强化统治,富国强兵的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是与当时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背景密不可分的重大任务。德国的教育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欧洲教育,是后世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教育各个领域的典范。本文从德国近代的历史背景等角度出发,主要对17至19世纪德国教育体系,即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和师范教育的发展进行详细的描述,通过对德国教育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一直关系到到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发展、复兴与强大。通过深入研究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多角度的了解德国的教育理念及体制,更可以从中借鉴德国教育的某些理念,这对我国的教育将会有很大的启示。关键词:德国近代教育发展影响17至19世纪的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普鲁士在这些公国之中政治经济实力最强,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行的比较好也是普鲁士。在这个时期,普鲁士的教育深受文艺复兴之后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教育思想的影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姆一世发布多项教育法令,规定政府设校、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师等方面的集体要求和措施。腓特烈·威廉姆二世也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法令。虽然这些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具体的实施,但是这却是义务教育的发展的源头,为后来德国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为德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19世纪德国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大大发展,特别是初等教育的发展,德国大力实行义务教育,各个邦国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儿童入学率迅速增加,这些政策都在德国的近代学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更为德国在近代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德国不再是四分五裂的格局,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为近代德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统一的德国加快了经济的发展的步伐,德国开始实行典型的三轨学制,即国家主要的三种学校:一种是为劳动人民设立的国民学校,一种是为中层阶级设立的中间学校,还有一种是为上层阶级设立的文科学校。这三种学校起初是不平等的,但是随着民众的反对,政府开始实行教育改革,宣布三种中学地位平等。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国家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各个领域的人才提供了条件,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我们要对德国近代的教育发展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就要从德国近代教育的体制入手,分别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师范教育这些基本教育领域进行分析,从而对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深刻的了解。一、德国教育的发展(一)德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近代的德国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实施强迫义务教育政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德国自古以来都较为重视初等教育,德国的初等教育真正创始于1528年。16世纪以前,德国教育以教堂学校为主,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对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马丁·路德首次提出义务教育主张,但主要力量放在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16世纪中期,各公国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特别是进入18世纪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从1713年起接连颁布了教育法令,详细规定了政府设校,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育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设施。直至19世纪初,德国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得到切实贯彻。1885年,普鲁士实行了免费义务初等教育,到十九世纪末。德国初等教育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文盲率不到百分之一。实行普遍义务教育制度,是近代德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初等教育,在德国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传统。早在16世纪后半叶,德国一些公国颁布了强迫教育的法令,17世纪时,更多的国家加入了这一行列。到了18世纪,普鲁士先后两次颁布实施强迫教育的法令。进入19世纪,德国更是加快了初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许多公国先后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令,小学数量增加很快,初等教育网络有了较大的扩充。到了19世纪中叶,德国的初等教育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除了学校数量和入学人数的迅速增长之外,德国初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减少宗教神学课程,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等课程,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实际生活有了较大的联系。于此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采用直观式教学,反对死记硬背,废除体罚。这一系列的政策,直接的促进了德国初等教育的良性发展。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当时德国君主和政府虽然对普及初等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定,但在实际上由于国力困乏,经费和教师等硬件条件奇缺,义务教育并未彻底实施,许多农村并未建立学校,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教育质量相对较为低下。尽管有上述的这些局限,德国的初等教育还是有了长远发展,在欧洲主要资本雄厚的国家的初等教育发展中,德国已经占领领先低位。(二)德国中等教育的发展(1)德国中等学校类型由两种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发展为三类: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三种德国的中等学校,起初分为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类型。文科中学创办较早,是德国十七、十八世纪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由斯图谟首创,到17、18世纪,文科中学既保持了古典传统,更把升学预备教育和培养职业者作为重要任务。可以说,文科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专门培养贵族子弟。到18世纪的时候,德国各地相继出现实科中学。实科中学的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学、力学、自然、天文学等。这类学校通常修业6年,主要培养工、农、商业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学生多为市民阶层子弟。但学校名称不一,授课内容也不完全一致。实科中学的发展,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出于对实科的需求,实科教育也就随之兴起。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生产方式的较量。但此时的实科中学同文科中学比较起来,不仅规模较小,而且数量也是很少的。19世纪初,德国对中学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文科中学的课程除了语文、数学等基本学科外,还增加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这些改革措施,使德国的中等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世纪40年代后,实科中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出现了古典学科与使用学科并重的文实中学。这样,德国的初等教育就分为了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三种类型的学校,学制均为9年。但是,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的地位仍然远远低于文科中学,这两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没有资格升入高等院校。直到19世纪末期,德国的大学也只招收文科中学的毕业生,这种现象直到20世纪才有所改变,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报考大学。(2)女子中等教育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中等教育的发展中,有一个亮点就是德国女子的中等教育发展。在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女子中等教育受到了重视,在德国的一些邦国里,男子中学也开始向女子开放。1908年,德国政府规定进入女子中学的学生,可以学习普通课程或是师范课程。德国女子中等教育的发展,无疑是受教育权平等的重要体现,更加体现出德国政府的先进教育理念。这对全世界的女子教育都起到了榜样作用,促进了各个国家女子教育的发展。(三)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由于德国在始于1806年的为时两年的普法战争中战败,各方面损失都非常巨大,原有的一些大学有的被迫停办,有的随割地而消失。德国政府为德国在近代时期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基础,于1810年创建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不同于德国之前的旧大学,其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国家技术水平,在柏林大学里,科研的氛围十分浓厚,甚至重于教学。从1811年至1826年,德国又相继创办了布莱斯劳大学,波恩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等,积极从事于学术研究。这样高等教育在高校林立的推动下,有了很深远的发展。德国得学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卓越成就,对德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为德国上升为经济大国奠定了基础。此外,在高等教育的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高等院校──高等工业院校。这类学校是从原来的旧式工业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以进行工艺科技教育,传授使用知识为主,与工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并直接为生产服务,培养工业革命所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这样,教育与工业实际结合起来了,教育发挥了其更加重要的作用。到19世纪下半叶,德国共建立了十多所高等工业院校,在此基础上,德国又建立了许多专业性学院,如军事、农林、采矿等。德国高等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其高等教育转化成科技生产力的能力在德国政府的改革下大大提高,成为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正是由于德国重视高等教育,重视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的开发,充分吸收良好的科学技术,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做好了充分的人才准备和智力储备,最终使德国国家的整体国力有了质的飞跃,在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打败法国,报了之前的一箭之仇。也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在德国统一后,其凭借雄厚的智力优势,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四)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德国在近代初期,由于战争、内部公国割据等原因在欧洲国家中经济较为落后,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也相对较晚,却是世界上比较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国家之一。建设和发展中等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对于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之前中等教育中提到的不同中学发展的同时,德国也建立起一批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早在1695年,威丁堡已设有作为职业学校前身的“普通补习学校”。这种学校主要是为读过国民学校的在职青年进行补习而创办的。从1812年起,德国许多地方已设有职业学校和工业学校。而普鲁士的技术教育和工业学校是在其工商局长博依特的建议下建立起来的。博依特建议建议在普鲁士25个行政区内各建一所地方工业学校,以适应未来国家经济技术人才的需要。1821年,又在这些学校的基础上形成了地方工业学校网,学制为两年。地方工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升入中央工业学校深造。可以说,职业学校和工业学校的建立,为德国19世纪后半叶工业的迅速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在这些种学校基础上,教育家凯兴斯泰纳于1887年在慕尼黑建立了第一所职业学校。同时各种培训职业学校教师的训练机构也相继建立。当时职业学校的专业门类很多,例如有理发、烤饼、裁缝、制鞋、陶瓷、印刷、驾驶、钟表、机械、园艺、药材、音乐、簿记等等,加上各种各样的专门学校,在德国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职业教育系统。此外,普鲁士和当时其他一些邦政府还通过一些出国考察、国外借鉴学习、留学等手段,学习英国这个工业革命领导者的先进技术,不惜重金,高薪招聘英国的先进技术工人,引进英国的机器设备。19世纪末期,德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德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到19世纪末开始赶上英国,铁的产量甚至超过了英法两个资本主义雄厚的国家,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帝国主义强国。德国由后进的农业国转变为发达的工业国,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的贡献是明显的。(五)德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德国重视师范教育。也是世界上最先开办师范类学校的国家之一。近代德国为谋求初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等的改进,把发展师范教育也放在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因为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国民学校数量增多,需要大量受过专门培训的教师上岗。当时普鲁士的教育部长洪堡,从瑞士请来了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学生哈尔席勒,在普鲁士创办师范学校,培训国民学校师资。与此同时,洪堡还专门派了一批青年教师到瑞士学习裴斯泰洛齐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这些教师在回国之后,都成为了教师行业中的领军人物。除了普鲁士外,其他邦政府也采用此方法发展师范教育。直到19世纪初期,德意志共建立了几十所师范学校。德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数量充足的师资力量,极大促进了本国初等教育的发展,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近代德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一些伟大的教育家的推动。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是近代德国从事师范教育功绩最大的教育家。第多斯惠长期担任柏林师范学校的校长,他编写了许多关于教师教育的书籍,特别是1835年他出版的《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系统的表述了教学理论和教学法原理
本文标题:试论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66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