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09202020215•赵磊•09城规2班合肥市总体规划目录一城市性质来源二用地布局特征三城市形态,结构四用地条件合肥城市性质来源•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安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安徽第一大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的西北岸。现辖三县:肥东、肥西、长丰;五区: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蜀山新区和郊区。市域土地面积749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土地面积45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9.52平方公里。•人口与用地规模•(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合肥用地布局特征•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主城与外围城市组团•外围组团分别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次中心,通过快速交通网络与主城便捷联系;生态廊道穿插其中,与主城形成有机联系。•主城与周边城镇•周边城镇沿对外交通轴线拓展,根据自身特点,发挥特色,并与城市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主城与两个风景名胜区•主要协调主城与巢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之间的关系。•主城与巢湖风景名胜区:协调滨湖新区与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关系,保护巢湖自然生态环境,结合防洪设施建设,恢复滨湖生态湿地,促进巢湖综合治理。•主城与大蜀山风景名胜区:注重山体与植被的全面维护,保持城市山体制高点的地标形象,保持良好的景观与生态环境,加强周边地段建设的控制,协调城市建设风貌。城市主城区布局特征:•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八个城市分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区、南区、经开区、高新区和滨湖新区。•老城区:环城马路以内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5.28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12万左右。•东区:瑶海区行政区域内,即板桥河、南淝河左岸地区,包括瑶海经济开发区和磨店职教基地,建设用地面积约81.44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88万左右。•北区:除老城区以外的庐阳区行政区域,板桥河右岸和南淝河左岸地区,包括庐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1.53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8万左右。•西区:蜀山行政区域的一部分,东以金寨路、环城西路为界,西到二环西路、合九铁路,北到南淝河,南以312国道为界,包含政务文化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5.05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8万左右。•南区:包河行政区域的一部分,西以金寨路为界,北到环城南路,东到南淝河,南以312国道为界。建设用地面积约35.67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7万左右。•经开区: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公路以西,合九铁路以东,派河以北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0.59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6万左右。•高新区:东以二环西路、合九铁路为界,北到董铺水库南岸,南到沪-汉-蓉高速铁路,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3.03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5万左右。•滨湖新区: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公路以东,南淝河以西,派河以北地区,包括滨湖新区和包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47.40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56万左右。合肥城市形态,结构•合肥市目前的城市发展仍然是一种单中心的扩散模式,这是造成对原有空间形态压力的原因。••未来应是多中心、轴向发展的形态。需要建立多核和多级的中心体系以及提高沿城市发展轴的运输效率。•构建“合-巢-芜”经济与城市发展带合肥走向长江,加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必须有皖中城镇群和皖江城镇带的联合发展为保证,对于安徽而言,皖中城镇群和皖江城镇带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安徽的整体发展水平。这两大区域的联合,将呈现出城市网络的形态,在未来发展中表现出网络化城市群发展的巨大的活力。为了皖中城镇群和皖江城镇带的发展联动,构建“合-巢-芜”经济与城市发展带是必然选择。如此,“合-巢-芜”经济与城市发展带就因为具备全省战略意义而凸显其重:合肥城市结构有了需要遵守的新“规章”――城市向东部的轴向发展具有明确的战略目的。合肥、芜湖在“合-巢-芜”经济与城市发展带上各占一端,形成发展带的“双核”,整个经济、城市发展带呈现出“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大合肥”发展空间形态大发展之初,合肥的城市结构不能够局限于现有市区。合肥之所以近年相对于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域经济的薄弱。因此合肥一方面要寻求与皖江城镇群的联动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市域各县的发展带动。城市结构上建构“大合肥”的设想,正是为了强调对市域各县的发展带动。•“大合肥”规划设想主要包括市区扩大和城市行政区划进一步调整两个方面。市区扩大主要考虑城市用地需要和环境保护与协调发展的需要,市区沿四个方向扩大至店埠镇、上派镇、义城镇、双墩镇,市区总面积由596平方公里扩大为1672.5平方公里。•2、城市总体形态:发散结构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滞后的“补偿效应”越来越清晰地展露出来。从快速发展的沿海地区到随后跟进的中部地区,中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城市大发展时期。快速发展的城市需要超出常规的发展思路。合肥过往50年走过的是典型的依托旧城,单中心、外溢式发展的道路,目前已经开始显示出明显的弊端。由于合肥进一步发展的总量完全可能规模翻番,因此继续采取原有单中心、外溢式发展的道路,极可能引领合肥走向错误结构的不归之途。合肥未来发展应采取“发散结构”―向巢湖义城镇发散、向肥东店埠镇发散、向肥西上派镇发散,三个方向的发散功能各不相同。•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从母体中分离出更具有活力的崭新个体,这是城市保持旺盛生命力,实现结构发散(有机疏散)的必然要求。因此从城市生长来说,“环型放射,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逆城市生长的要求而为,形如城市“母体”(旧城)身上的圈圈“紧箍“,加强城市的痛苦。合肥现有“双核多中心”的结构,其实质是“中心加外围组团”的结构――立足母城,发展外围从而疏散母城。这种结构的出现本身就已经意味着母城再难以承担城市发展的压力,需要疏散了。1990年代以来,“中心加外围组团”的结构模式受到国内众多城市的“追捧”式采纳。近十年来的实践结果表明:几乎没有一个城市是成功的。•城市发展“新三叶”总体构思中心区布局――城市南部“新叶”克服和避免失误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发展城市南部“新叶”,将城市现代商业、金融中心、行政中心等三大功能从合肥5.2平方公里的旧城迁出,旧城只发展旅游、文化、传统商业等功能,最大限度防止旧城密度和城市功能的继续增加,维持合肥以环城河公园为突出代表和特征的“绿色城市”形象。城市南部“新叶”,将发展成为合肥现代化程度最高、功能设施最先进的新城区。主要功能包括现代商业、金融中心、行政中心、现代教育等。两大开发区的完善建设――城市西部“新叶”正视经济发展需要,增加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用地,按照城市建设的标准,促成二者连片发展,形成城市西部“新叶”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城市东部“新叶”作为城市衰败地区,合肥东部传统工业区位处进出城市的门户地带,快速成功的改造将树立城市新面貌。城市东部“新叶”主要发展传统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环境建设区市区南部生态环境保护地以巢湖北岸沿湖农田为主,包括巢湖湖面、南淝河、十五里河、江淮运河、店埠合及其湖岸、河岸地区,应该控制农业生产,减少农业污染,防止随意建设。合肥向三个方向“发散结构”的结果,形成城市发展“新三叶”,凸现出保护旧城、发展东西两端、促进合肥-巢湖-芜湖经济和城市带迅速形成的用意。合肥用地条件•合肥是安徽省域的中心城市,然而从全国经济的格局来看,合肥却又处在我国几个经济核心地带的边缘。首先,从经济区来看,合肥是上海的二级经济影响区,同时也受到武汉经济区的影响,却又没有与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建立起足够密切的经济联系;其次,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合肥又不属于沿江产业轴带,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了沿江城市经济产业的联系之外;最后,随着安徽周边大城市的发展,与合肥之间腹地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这种趋势延续下去,最终合肥也许就会成为几大城市经济圈边缘的次级区域中心城市。大边缘,小中心可以说是合肥目前在经济格局中地位的真实写照。•1、区域位置尴尬现实中令合肥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合肥带来太多的东西。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这种情形之下,合肥甚至安徽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合肥“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合肥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合肥与长江三角洲的关系•合肥与南京的联系•1、合肥与长江三角洲——迎接“西扩”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演化,长江三角洲腹地的拓展势在必然。合肥为西扩所涵盖,并且是西扩地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于皖中地区乃至长江三角洲北翼西段尤其是前者的城市还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因此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将为这一地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必然改变这个远未发展成熟的区域内城市体系的等级、职能和空间结构。由于距离的限制,合肥在建立同长江三角洲的联系方面要应对比省内沿江城市比如芜湖、马鞍山、铜陵等更多的困难,如果无法正确应对,合肥在华东地区甚至安徽省的经济地位可能会被其他城市取代或者超越。但是,如果合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将这种挑战变成机遇。放下省会城市的架子,主动接受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同其他甚至规模等级逊于自己的城市展开竞争,合肥或许能够依靠西部和北部广大腹地的支持成为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的另一个中心城市。•2、合肥与南京——合作是首选,但竞争也别无选择合肥与南京,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然而为了掌握自身的命运,合肥别无选择,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找到并且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空间上,要与南京展开城市经济腹地的竞争,利用自己在传统的经济、行政关系上的优势,加强辐射联系,尽量避免皖中、皖东地区被南京尽收囊中的局面。然而竞争只是合宁关系的一方面,某些方面的竞争不能掩盖合肥与南京在其他方面的分工合作。合肥不能仅仅从安徽省域的范围来考虑同南京的关系,必须放宽视野,从自己同长江三角洲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南京、苏锡常等等关系的角度以及同长江中游城市关系的角度重新定位,寻求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避免与南京的正面冲突,在同南京城市职能的分化中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3、合肥与长江经济带——溶入其中,积极作为单从经济角度来看,以合肥和芜湖为中心的皖中皖江经济区处在南京和武汉两座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低谷区,虽然经济的总体规模偏小,但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经济产出水平。合肥的人均GDP和经济密度指标已经接近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落后地区,在皖中地区与沿江的芜湖、铜陵、马鞍山等城市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城镇相对密集区,发挥着次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合肥属于长江经济带的边缘地带。通过充分利用自己的边缘区位,一方面参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协作,另一方面发挥极化作用,扩大自己在外围地区的腹地范围,将这种边缘区位转变成为“门户优势”,巩固提高合肥次级中心城市的地位,合肥
本文标题:合肥总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1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