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解读 (讲课)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研读•陈娆燕思考问题:•1、《导言》是如何论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2、《导言》是怎样论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辩证关系的?有何现实意义?•3、《导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何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写作背景、时代意义•(一)写作背景•《导言》写于1857年8月下旬。它是马克思为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又称是《资本论》初稿)而撰写的一篇导言。它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02年才在他的遗稿中发现。1903年考茨基把这一手稿用德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准备分三个阶段:•阶段一:1843-1857为《资本论》的创作进行准备作了大量笔记;•阶段二:•1、《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包括本文1857年8月)•2、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商品和货币理论第一次得到了详尽而系统的阐释。•3、《1861-1863年手稿》,准备以《政治经济学》为名•阶段三:•1863-1883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资本论》的关系•《资本论》本身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副标题•另一篇未完成的手稿《导言》产生于1857年8月底。这一手稿是马克思为自己计划中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而写的,但后来没有发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的《序言》中说明了这个手稿没有写完和没有发表的原因:“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一、写作背景、时代意义•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马克思写作《导言》的目的是:•一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二是为了批判当时国民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的一些错误观点,把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一、写作背景、时代意义•(二)时代意义•《导言》是马克思留下的唯一一篇系统论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文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一、写作背景、时代意义•(二)时代意义•《导言》虽属草稿,却是马克思多年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在《导言》中,马克思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详细更全面更集中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而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的变革,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革命。所以,《导言》在理论上具有独立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珍贵文献。二、《导言》的结构与基本思想:•一)结构:•全文分四部分•一、生产•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重点)•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四、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交往关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这一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二)、《导言》的基本思想:1、从分析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出发,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空谈生产一般,抹杀生产的社会历史差别,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作绝对的生产方式。•2、分析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辨证关系。•3、论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科学的抽象法。•4、马克思为创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出了设想,拟订了提纲,强调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关系,必须置于同生产力以及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中,才能阐述其运动规律。•一、生产《政治经济学批判》内容导读一、生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物质生产•问题:马克思眼中的生产和古典经济学家的生产有何不同?•1,首先说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物质生产,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孤立的个人当作研究的出发点的错误观点•原文: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宾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如何分析?从物质生产入手分析:•p137第二段-138第二段•分析生产的主体:人•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而不是单个的、孤立的人;•人作为社会的存在,不能以孤立的个体形式存在,只能以群体形式存在。•市民社会:(最早的含义是相对于野蛮社会而言的,黑格尔是从相对于家庭和国家角度定义的,现代政治学理论则是相对于政治国家来适用的)。市民社会是“表示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和经济安排、规则、制度”,是指“当代社会秩序中的非政治领域”。•马克思在广义指社会历史各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的总和;狭义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斯密、李嘉图、卢梭和洛克的人性论被看做原子主义:把人看作象原子一样孤立的个体。•《导言》认为研究人不能从人本身和孤立的个人出发,相反只能从社会出发。•原文P138: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於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只有到十八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结合的各种形式,对个人说来,才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手段,才是外在的必然性。•结论: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即人是社会性的人,生产也是社会性的生产。p138第三段-p142,分析生产:2、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生产一般或一般生产当作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错误观点如何批判?p139第一段1)先说明生产一般是生产的共同点,是从特殊发展阶段上抽象出来的,2)说明生产一般的重要性: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谈起。•p139第二段•3)、说明生产一般对一般生产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生产一般,就没有一般的生产”•3、说明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p138最后段••4、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1)说明生产是特殊生产与生产的总体•2)说明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一般西方经济学区别),它研究的是社会生产关系。•如何分析:•工艺学是研究如何生产,如何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问题。•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从属于工艺学范畴(当然,此观点有些片面,因为西方经济学体系中的制度经济学也研究生产关系),从而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区别开来。•结论:强调生产的社会性。•原文:“生产也不只是特殊的生产,而始终是一定的社会体及社会的主体在或广或窄由各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着。”•揭示了马克思对生产的理解:•1、生产是特殊部门,生产的总体。•2、生产具有社会性。•引申:生产是社会性生产,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它研究的社会性生产,而社会生产的主体--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的社会人,因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结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是社会生产关系,不是离开社会形式分析什么生产一般、特殊生产部门和生产的总体•1)、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空谈“生产一般”,抹杀了各个社会生产的本质差别,指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社会性质(P138-139)。•2)、“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它要研究的不是生产的技术方面,而是生产的社会方面,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P139)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把各个历史阶段的生产从本质上区别开来,同时生产中又存在共同的一般要素把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联系起来。没有生产的共同的一般要素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然而,一般总是寓于个别之中,离开具体的特殊的生产方式,抽象的生产是不存在的。马克思强调指出,抽象出生产一般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说明特殊生产。“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可见,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既不是生产一般或一般生产,也不是特殊生产部门或它们的总体,而是研究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它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前提,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生产的物质形式即一般财富看做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因而生产的一般要素也只被看做劳动过程的自然要素,而忽视了一般要素结合的社会形式。其目的在于论证生产不同于分配,生产是一般,受自然规律支配,分配是特殊,可以由人们随心所欲。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社会生产总过程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环节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与交换是中间环节《导言》要论证两点:•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辩证统一和相互作用,指出它们是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生产关系是一个体系)。•2、生产在这些环节中的决定地位:生产不仅是这种统一的出发点,而且是决定因素,而分配形式不过是生产形式的另一种表现。马克思分析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本意是在论证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曾称为“交往关系”。《导言》前,马克思已有“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关系是一个体系”的思想。《导言》中,发展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内在统一的科学诊断。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分三个方面:1、人对生产要素的关系(生产关系的基础);2、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直接意义上的生产关系);3、人对产品的关系,即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表现)。广义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1、生产与消费:同一关系•消费包括生产要素(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的消费,又包括产品的消费。•1)直接同一性: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消费直接就是生产。•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同时就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消费过程;•消费直接就是生产,是指个人对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P143-144)2、2)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生产中介着消费,或说消费对生产依赖,就是指生产为消费创造外在对象,使消费成为可能;•消费中介着生产,或说生产对消费的依赖,是指消费为生产创造内在对象。•“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P144第二段)•3)、生产和消费各自生产或创造着对方(P144第三、四段)。•(1)消费从两方面生产或创造着生产•第一、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使用的产品。•第二、消费创造出新生产的动力或动机。•问题:论述有何现实意义?•(2)生产从三个方面创造出消费(P145)•第一、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第二、生产创造出消费的方式。•第三、生产创造出消费的动力,即为消费对象生产消费者。(生产出产品引起消费者的需要)•问题:论述有何现实意义?问题:消费为什么要被纳入到广义生产关系中?•1、对于生产资料的消费本身就是生产;2、生活资料的消费不加入直接生产过程,但加入再生产过程,构成社会总产品实现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物质前提。生活资料的消费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前提,工人的个人消费只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劳动力商品,是资本家手中的货币转变为资本的“致使的跳跃”的决定性前提。2、生产和消费的对立性p146最后段-p147二段•1)批判资产阶级生产和消费等同的观点•2)阐明生产和消费的对立及生产决定消费的基本原理。•生产决定分配表现为:1、决定分配内容:生产什么才能分配什么;2、方式;(按劳、按生产要素分配、按需)3、性质;3、生产与交换和流通•交换与流通:既包括生产要素的交换,又包括产品的交换。•生产要素的交换,其交换与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消费品的交换则是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中间环节。①生产的性质和形式决定着交换的性质和形式。②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交换的广度和深度。③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全节分为前言部分、三个小结和结束语。•前言部分:•1、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家孤立地说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自的特点,从表面现象说明它们各自的地位与作用。•2、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家用“三段论”来说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表面联系。•3、批判地说明资产阶级学者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上的错误观点。(一)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解读 (讲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61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