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异同的分析00
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讲义一、概述近年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积极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于2010年发布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目的是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确保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实现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2011年5月,国务院安委会发布了《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明确要求在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高危险行业(领域),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在此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联合发布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并于2011年12月等同采用OHSAS18001-2007标准、修订并发布了新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即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这个体系标准自发布实施之日,就已纳入第三方认证注册范围,其认证注册资格(证书)已成为工程建设领域投标的必备条件之一。显然,这两套标准都是我们必须贯彻执行的体系标准。两者既有许多共同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两套标准的异同,在现行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文件的基础上,有机地整合这两套标准的要求,建立和保持统一的职业健康管理安全体系,是有效贯彻执行这两套标准的关键。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共同点(一)主要内容总体相同,相互对应《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由一般要求和核心要求两大部分构成,其中一般要求提出了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原则、建立与保持、评审与监督等三个一般性要素。核心要求提出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包括13个一级要素、40个二级要素。“核心要求”的具体构成如下:5.8隐患排查和治理5.9重大危险源监控5.10职业健康5.11应急救援5.12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5.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5.1目标5.2组织机构和职责5.3安全生产投入5.4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5.5教育培训5.6生产设备设施5.7作业安全4.2职业健康安全方针4.3.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4.3.2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4.3.3目标指标4.3.4管理方案4.4.1机构与职责4.4.2培训、意识与能力4.4.3协商与交流4.4.4文件化4.4.5文件和资料管理4.4.6运行控制4.4.7应急预案与响应4.5.1绩效测量和监视4.5.2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4.5.3记录与记录管理4.5.4审核4.6管理评审《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以下简称《体系要求》)的主要要求由17个要素组成。具体如下:《基本规范》与《体系要求》条款要素能够相互对应,具体见表1、表2。表1《基本规范》核心要求与《体系要求》要素对照表序号AQ/T9006核心要求GB/T28001体系要求1目标(5.1)目标与方案(4.3.3)2组织机构和职责(5.2)资源、作用、职责、责任和权限(4.4.1)3安全生产投入(5.3)同上4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5.4)法律法规、标准规范(5.4.1)规章制度(5.4.2)操作规程(5.4.3)评估(5.4.4)、修订(5.4.5)文件和档案管理5.4.6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4.3.2)文件化(4.4.4)绩效测量和监视(4.5.1)合规性评价(4.5.2)文件管理(4.4.5)序号AQ/T9006核心要求GB/T28001体系要求5教育和培训(5.5)能力、培训和意识(4.4.2)6生产设备设施(5.6)运行控制(4.4.6)7作业安全(5.7)运行控制(4.4.6)8隐患排查和治理(5.8)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4.3.1)绩效测量和监视(4.5.1)事件调查、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4.5.5)9重大危险源监控(5.9)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4.3.1)10职业健康(5.10)运行控制(4.4.6)11应急救援(5.11)应急预案与响应(4.4.7)12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5.12)事件调查、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4.5.5)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5.13)内部审核(4.5.4)管理评审(4.6)表2《体系要求》要素与《基本规范》核心要求对照表序号GB/T28001体系要求AQ/T9006核心要求1职业健康安全方针(4.2)(原则4.1)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4.3.1)隐患排查和治理评估(5.8)重大危险源监控(5.9)3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4.3.2)法律法规、标准规范(5.4.1)4目标与方案(4.3.3)目标(5.1)5资源、作用、职责、责任和权限(4.4.1)组织机构和职责(5.2)安全生产投入(5.3)6能力、培训和意识(4.4.2)教育和培训(5.5)7沟参、参与和协商(4.4.3)8文件化(4.4.4)规章制度(5.4.2)操作规程(5.4.3)9文件和资料管理(4.4.5)文件和档案管理(5.4.6)序号GB/T28001体系要求AQ/T9006核心要求10运行控制(4.4.6)生产设备设施(5.6)作业安全(5.7)隐患排查和治理(5.8)职业健康(5.10)11应急预案与响应(4.4.7)应急救援(5.11)12绩效测量和监视(4.5.1)隐患排查和治理评估(5.8)评估(5.4.4)13合规性评价(4.5.2)法律法规、标准规范(5.4.1)14事件调查、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4.5.5)隐患排查和治理评估(5.8)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5.12)15记录管理(4.5.3)文件和档案管理(5.4.6)16内部审核(4.5.4)评定(4.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5.13)17管理评审(4.6)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5.13)从上述两个对照表可看出,总体上,一个标准的具体内容都能在另一个标准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而差别在于编制结构、具体的表述方法和详略程度有所不同。(二)运行模式相同,遵循PDCA过程方法。《基本规范》的运行模式示意图如图1所示。1.安全生产目标2.机构与职责3.安全生产投入4.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5.教育培训6.生产设备设施7.作业安全8.隐患排查和治理9.重大危险源监控10.职业健康11.应急救援12.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13.绩效评定与改进持续改进《体系要求》的运行模式示意图如图2所示持续改进4.6管理评审4.2职业健康安全方针4.3规划(策划)4.4实施和运行4.3.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4.3.2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4.3.3目标和管理方案4.4.1资源、作用、职责4.4.4文件责任和权限4.4.5文件控制4.4.2能力、培训和意识4.4.6运行控制4.4.3沟通、参与和协商4.4.7应急准备与响应4.5.1绩效测量和监视4.5.2合规性评价4.5.3事件调查、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4.5.4记录控制4.5.5内部审核危险源及风险4.5检查和纠正措施由图1、图2可知,两个标准的运行模式基本一致,均遵循PDCA过程模式。按此模式,一个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可通过:“计划(PLAN)、行动(DO)、检查(CHECK)、处置(ACT)”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来实现,通过此种方式可有效改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三)基础相同,都是以危险源识别或隐患排查与风险评价为基础。《体系要求》的17个要素的关系图如图3所示。4.3.3目标和方案4.4.6运行控制4.4.7应急准备和响应4.5.1绩效测量和监视4.5.2合规性评价4.5.3事件调查、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4.2职业健康安全方针4.3.1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策划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内部审核管理评审4.4.4文件化4.4.5文件管理4.4.1资源、作用、职责、责任和权限4.4.2能力、培训和意识4.4.3沟通、参与和协商4.5.3记录管理由图3所显示的要素关系可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以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为基础,并紧紧围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目标和方案、运行控制和应急管理(现场管理与过程控制)、监视和测量(监督检查)、整改(即事件与不符合处置、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这条主线持续循环地开展的;而其它要素则提供相应的支撑。《基本规范》则以隐患控制为基础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就是围绕隐患预防、排查与整治、重大危险源监控、监测与改进这条主线开展的。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而安全隐患是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本质上,隐患也是一种已客观存在的危险源(但隐藏较深),是状态类危险源,因而,隐患排查也是一种危险源辨识——动态的辨识过程。《体系要求》中用于控制风险以实现目标的管理方案应包括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单位的职责和权限、具体的方法和时间表等内容。《基本规范》要求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临时措施与预案(重大)等内容。显然,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四)监控改进机制相同,都强调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的机制。《基本规范》和《体系要求》均具有自我检查、自我完善的功能。其监控机制,具有实施、检查、纠错、验证、评审和提高的能力。其中标准化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5.13)、评估(5.4.4)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督检查(4.5)、审核(4.5.4)、管理评审(4.6)条款,均具有独立发现问题的功能。两个标准均强调自我评定(绩效监测、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和外部评级或申请认证注册。相对而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三级监督机制的层次更清晰,一级涵盖一级,即内部审核涵盖业务部门或专职的监督部门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评审又涵盖内部审核(自然也涵盖监督检查)。(五)其它相同点1.两个标准均属于管理体系类标准,其框架结构和要素内容相似,部分要求和要素相容;均要求依据标准制定管理制度(程序文件)、依靠文件实施管理,即建立和保持文件化的管理体系。不过相对而言,《体系要求》对文件化的强制性要求要弱于《基本规范》。2.都强调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并定期评价法律法规遵循情况(《体系要求》称之为“合规性评价”)。3.都强调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主要领导安全生产责任。4.都强调过程控制和生产现场管理,包括对相关方(分包方、物资设备供方、其它临时进入现场的人员等)的安全管理。三、《基本规范》与《体系要求》的主要区别(一)适用范围不同《体系要求》是通用的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具有灵活性、兼容性的特点,适用于所有行业。《基本规范》是特定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具有内容具体、有针对性的特点,适用于特定的行业——在“范围”中明确指出“本标准适用于工矿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以及对标准化工作的咨询、服务和评审;其他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可参照执行。”因此,在贯彻两个标准时,均要求在理解和把握标准要求与内涵的前提下,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与特点(包括所处行业特点),尤其是自身的实践经验——包括项目标准化管理和架子队建设经验,才能建立健全适用、充分、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二)一些内容或要求的表述、详略程度不同由前述可知,《基本规范》与《体系要求》本质上没有区别。但由于适用范围不同,导致一些内容的表述与详略程度不同。相对而言,《体系要求》只提出基本的、指导性的要求,对于如何开展或达到这些要求的具体方法由没有明确规定,由企业结合自身特点自行决定。而《基本规范》对于管理要求做出了较具体的描述,另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相对而言,《基本规范》对以下10个方面的表述比较具体:安全生产投入规章制度
本文标题: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异同的分析0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90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