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与文化思潮
20世纪西方社会与文化20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与文化思潮一、西方社会的变革:从大冲突到大融合二、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在批判中探索20世纪对于西方而言是一个社会结构多元化发展的世纪,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纪,一个快节奏、多变化的世纪,一个思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世纪,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纪。一方面西方的传统价值体系受到了以“现代主义”为代表思潮的前所未有冲击,传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心态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一个充满迷惘的“怀疑的时代”出现;另一方面,西方显然处在一个政治风云激荡、社会思潮迭起的剧烈变革时期,崇尚真理与迷信自我并行不悖,竞争意识与悲观情绪相伴而生。对于西方而言,两次世界大战的大冲突导致走向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在努力实行欧洲一体化的同时大力推动全球化成为了20世纪末西方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一)暴力冲突(二)东西对立(三)走向融合(四)科学与技术一、西方社会的变革:从大冲突到大融合进入20世纪后,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是充满自豪和优越感的。欧洲俨然以世界中心自居。当时的欧洲也确实是世界的中心:科学的中心、技术的中心、工业的中心、学术的中心,包括时尚的中心。已经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欧洲局势却变得日益紧张,西方列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日益增长的殖民对抗越来越加剧这一结果应该归结于西方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西方列强之间的危机加剧了民族主义的激化。(一)暴力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西方人的集体灾难而告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曾一度出现过短暂的繁荣,特别是在20年代中期繁荣达到了高潮,然而,1929年出现的金融危机把西方社会一下子推入了地狱,经济出现严重倒退,人民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就在西方国家似乎逐渐走向复苏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一次把西方拖入了更大的浩劫之中。独裁者希特勒执政后,实行的是国家社会主义专政。希特勒对内也采取了行动:在意识形态方面,清除异己,迫害持不同政见者,使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流亡国外。另一方面,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德国在种族论的影响下,试图建立一个被认为“血统高贵”的雅利安人社会,为此开始执行反犹太人计划,对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进行大肆迫害、驱逐、抓捕、关押、杀害。纳粹对犹太人无法消解的仇恨可以通过他们持有的将历史看成是一种种族斗争的扭曲的世界观进行解释。一些其他因素对纳粹仇视犹太人的思想,以及纳粹对犹太民族的偏见观的形成也有所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千百年来基督教的反犹主义传统和19世纪后半叶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政治反犹主义和种族主义运动。所有这些因素的加在一起致使犹太人成为纳粹迫害和试图彻底消灭的对象。最终被杀害的犹太人达600万之众造成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进行绝灭性屠杀的最暴烈事件。到1939年,发动大战的一切条件均已成熟,战争狂人希特勒终于铤而走险,于9月1日进攻波兰,开始实施他的罪恶征服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持续五年半的二战给西方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它不仅使欧洲许多美丽的城乡变为焦土,文明成就毁于一旦,除了有600万无辜犹太人惨遭杀害,更有5000万以上的人被夺走了生命。欧洲历史上各大国的实力均被大战严重削弱,德国被美、英、法、苏分区占领,最终分为两个国家。英法两国不仅自身政治、经济等实力遭到了严重削弱,而且由于战后兴起的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它们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影响力一落千丈。西方阵营中唯一实力没有受到削弱的大国是美国,不仅如此,二战后美国的影响力开始不断上升,因此,它自然成为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的领头羊。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欧洲正式分裂成了东西两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东西方的对立和争夺使得世界出现了两大阵营对立的冷战局面。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和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为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的国际背景。随着冷战气氛越演越烈和对可能爆发原子弹大战的担心,东西方在加剧军备竞赛的同时建立起了各自的军事同盟。20世纪还见证了东西方(从东西欧洲开始)的严重对立。这主要是因为俄国社会制度的巨大变化所致。(二)东西对立1989年11月9日,分隔东西德国长达近30年的柏林墙被打开,东柏林人潮水般涌入西柏林。东西德国终于走向统一。柏林墙的倒塌和东西德国的统一,标志着战后东西冷战对峙的一个转折点。此时的苏联正趋于瓦解。1991年12月1日,独联体国家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布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社会主义政体被最终放弃。苏联的解体标志着战后东西冷战对峙局面的结束。近现代欧洲民族国家出现的历史实际上是民族冲突的历史。在近500年的时间里,为了所谓的民族最高利益和成为地区的主宰,各国冲突不断,民族间常常以战争相加。融合成为了西方战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三)走向融合1958年1月《罗马条约》正式生效后成立的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标志着西方走向联合的第一步。欧洲联合的思想最早于1950年由法国提出。1957年6个欧洲国家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罗马条约》开宗明义:缔约国“决心建立欧洲各国之间日益紧密的联合”。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欧洲联盟条约》,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1985年12月17日通过的《欧洲单一文件》不仅确定了促进欧洲各国经济和社会一体化,而且最终实现政治一体化的条件。这表明欧洲联合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联盟的宗旨作了这样的阐述:“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与货币联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均衡、持久进步;通过实行最终包括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截至2005年1月1日,欧盟的成员国已经扩大到25个国家,人口总数达到4.595亿,拥有了统一的货币,成为了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作的预言:“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欧盟挑选的《罗马条约》诞生50周年庆祝图标。(《泰晤士报》图标)对于欧盟的出现,有论者作出这样的评论:它“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各国人民尽管彼此存在差别,但是他们决定集合起来造就共同的命运”。欧洲显然正在从民族国家朝着“超国家性”的方向过渡。与此同时,欧洲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先后走上了福利国家的道路,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对全体国民实行无差别的平等生活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战后,西方社会民族构成的多元化现象也在加剧。和平的环境和社会的和谐还使得和平论和人权思想在西方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思维看待世界和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和平主义和人权思想成为西方评判事物的一把重要尺度。西方社会在20世纪的发展以及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所掌握的科学和技术。人们今天所熟悉的现代科学技术主要诞生在西方社会这一事实表明西方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飞速发展开始于19世纪末,第一个重大变革发生在物理学领域。(四)科学与技术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贝克雷尔发现了铀的放射性。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实验室发现了第一个可分的成分——电子。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建构的原子模型被人们称作是“自德谟克利特以来在物质观念方面最伟大的变化”。普朗克对所谓黑体辐射的能量划分所作的量子假设这一惊人发现,在现代物理学中具有革命性意义。在众多杰出的科学家中,量子论创立者马克斯·普朗克(MaxPlanck,1858—1947)和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影响最为巨大。爱因斯坦1905年,发表了《运动物体中的电动力学》一文,首次系统阐述了狭义相对论的原理。狭义相对论有两个基本原理,即光速不变原理和狭义相对性原理。爱因斯坦证明了时间、空间都是相对的、相互联系的,并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而独立于物质运动之外的、永恒不变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根本不存在的。1916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基础》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这一理论。1921年爱因斯坦获诺贝尔物理奖。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能原理和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能量和时空的认识。这两位科学巨匠建立起来的理论不仅开辟了物理学的新时代,也使整个自然科学进入了新时代。20世纪后半叶,夸克理论和英国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W.Hawking,1942—)提出的爆炸黑洞理论为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标志着人们对宇宙和物质世界的最新了解。20世纪后半叶西方在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生命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环境技术等方面均取得骄人的成就。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和普及,使得西方社会的发展不同寻常。与物理学这些革命性的发现相并行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使用,新机械、新技术的发明,这些最终直接影响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往那种以小规模个人经营为主,劳动产品就地分配的生产形式消失了,取而代之以现代方式的大量生产大量分配。人们借助便利的通讯设施、快捷的交通运输,建立起了统一的市场。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大型零售业的出现。今天,社会消费成为了西方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20世纪的西方社会建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将整个地区联系在一起。西方的科学和技术取得如此成绩,首先得益于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其次得益于它合理、高效的科研体制、科研机构以及一批高素质的科研队伍。由媒体革命推动的大众文化发展也给西方文化艺术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创新奠定了基础。首先,电影的复苏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运动(1945—1950)和法国的新浪潮电影(1959—1961)一晃即过的背景下,美国好莱坞电影在经过了麦卡锡主义的磨难之后,日益占据了西方电影文化的主流。就在西方文化思想界受到存在主义的广泛影响时,西方文化艺术界却面临了一个新的转折。彩色电影的迅速发展和电视机的普及等于是在西方文化领域里产生了一次“全新的形式上的革命”。西方大众与社会的联系由于电视的普及,变得更加紧密而不是疏远。意大利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在罗西里尼的导演下,首次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即强调电影的照相功能和形象的真实,而对影片的情节发展和性格塑造却相对地淡化。米·安东尼奥尼的影片《迷情》(1960)则把情节几乎完全抛弃,让影片随着人物的情绪的变化而发展。在这之后,法国新浪潮电影,如戈达尔的《喘息》(1959)、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和《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等,将电影的新理念带入影视界。这派理论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电影应当突出导演的个人创造性,一个成功的导演应当在一系列的影片中表达出一贯的、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特色来。好莱坞拍了不少史诗片,如《圣袍千秋》(1953)和《斯巴达克斯》(1960),重演了西方文化史上的一幕幕重大事件,对反思西方历史起了相当的作用。美国电影也保持了喜剧片的传统,在玛丽莲·梦露主演的《热情如火》(1959)和茱莉·安德鲁主演的《音乐之声》(1965)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从50年代开始,“电影不再只是一种娱乐商品,而被认真地当作一门崭新的艺术来严肃对待。电影文化终于也成为衡量一个知识分子文化修养程度的项目之一。”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仍然比其他的电影公司影响都大,其发展了技术主义的理论流派
本文标题:20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与文化思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12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