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第二章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章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一节海默的垄断优势论第二节巴克莱、卡森的内部化理论第三节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第四节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五节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第一节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垄断优势论的基本内容垄断优势论的发展对垄断优势论的评价背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H.Hymer)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InternationalOperationsofNationalFirms:AstudyofDirectForeignInvestment)用垄断优势解释美国FDI的理论:美国企业FDI主要因为拥有技术和规模等垄断优势。导师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Kindleberger)教授认同和支持,但当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1974年,海默英年早逝。此后,金德尔伯格进行了补充、发展、系统表述和广泛宣传,使其受到广泛重视。该理论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学说”。一、垄断优势论的基本内容(一)对传统国际投资理论的批判1.传统国际投资理论: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各国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是完全竞争的;资本从资本丰裕国流向资本稀缺国;国际投资发生的根本原因:各国间利率的差异;对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追求较高的利率。一、垄断优势论的基本内容2.实证分析了美国1914-1956年对外投资发现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证券投资不同运行规律:1914年以前,美国有较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而对外证券投资则几乎没有;二战后,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对外证券投资却增长缓慢。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难以对此作出科学的解释。一、垄断优势论的基本内容3.为了证明上述观点,海默列举了许多事实:如近一个世纪中,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对各国利率的差异并不敏感;各国同一行业中往往存在交叉直接投资;美孚石油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1958年的财务报告表明,他们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同时,也在当地进行筹资。一、垄断优势论的基本内容(二)垄断优势论的基本观点立论基础:市场不完全性和垄断优势。市场不完全性:市场受到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影响而呈现出不完全竞争或寡占型局面的性质。垄断优势:企业对某些经营要素大量占有或者独占所形成的优势。一、垄断优势论的基本内容1.跨国公司FDI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生产同类产品且具有平等获得所有生产要素的权利,企业不具有市场力量,因而不会出现MNCs和FDI。市场不完全性四种类型:(1)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专利、技术秘密、特殊的管理技能、资本和商誉等;(2)商品市场的不完全性:商品的差异、市场技能和价格联盟等;(3)规模经济导致的不完全性: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4)政府政策及管理导致的市场不完全性:政府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的政策和管制。一、垄断优势论的基本内容2.MNCs所拥有的垄断优势是其进行FDI的决定因素跨国公司拥有某种垄断优势,使其能够获得比国内市场高并超过东道国当地竞争者的收益;拥有先进的技术是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垄断优势;在商品式样、外观设计、包装或者质量等商品的实物形态上体现差异性,适应不同的消费需要和偏好,便可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跨国公司以全球市场为舞台,很容易获得规模优势。(一)核心资产论(CoreAssetTheory)约翰逊(H.G.Johnson),知识资产是跨国公司的核心资产。1.专利、专有技术。代表先进技术,使其产品与其他公司产品在质量、包装及外观等方面的差异。2.信息。拥有先进的通讯设备,能够收集全面且灵通的信息,并进行及时的处理。3.管理与组织技能。能有效配置生产和经营资源,高效运营。4.销售技能。具有把产品或服务有效地送达消费者的能力,能够通过各级批发和零售渠道降低其分销成本。二、垄断优势论的发展(二)寡占反应论(OligopolisticReactionTheory)美国学者尼克博克(F.T.Knickerbocker)从寡占反应论的角度对垄断优势论作了重要补充。分析了美1948-1967年FDI状况,子公司有一半集中在三年内建立,集中程度高。西欧对美国FDI:寡占行业的少数几家寡头公司,大多同期成批发生的。寡占反应行为是导致战后美FDI主要原因。寡占反应行为与FDI的关系以及影响寡占反应行为的各种因素。二、垄断优势论的发展(二)寡占反应论(OligopolisticReactionTheory)将FDI分为两大类:进攻性投资:率先在国外建立第一家子公司的寡头公司所进行的投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防御性投资:同行业的其他寡头公司追随进攻性投资,在同一地点进行投资。(寡占反应行为来解释)在寡占行业和市场结构中,每一家寡头大公司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大活动都会影响到其他几家大公司。一旦某寡头到国外建子公司,其他寡头将追随而至,以抵消领先者可能得到的任何优势,从而保证市场的均势。二、垄断优势论的发展对传统国际投资理论的突破:用不完全竞争取代完全竞争;区别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研究逐步完成了从流通领域向国际生产领域的转移;开创了FDI理论研究先河,奠定了西方FDI研究基础。较好地阐释了美国FDI急剧发展的原动因;不能解释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以及其他行业的跨国经营行为,更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三、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第二节巴克莱、卡森的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科斯定理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对内部化理论的评价也称为内部化优势理论(InternalizationAdvantageTheory)英国里丁大学教授:巴克莱(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1976年在《多国企业的未来》一书中提出。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进一步发展。当代解释FDI动机及决定因素的一种广为流行的理论。第二节巴克莱、卡森的内部化理论科斯定理:科斯1937年著作《企业的性质》。协作生产需要社会机制指挥和协调。两种:外部:市场机制协调;内部:企业家指挥和协调。企业与市场:两种不同但又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制度。企业代替市场组织生产,因为“内部化”能节省交易成本。最初用于解释一公司多工厂、交易均在国内进行的情形。一、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科斯定理(一)市场不完全是市场内部化的前提或动力市场不完全: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导致市场失效、企业交易成本增加,是自然性市场不完全。市场失效:市场各种交易障碍和机制妨碍了交易及贸易利益的取得,如信息不对称、伪劣产品、垄断定价及不履行合同等。买卖双方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或财力来确定交易条件,监督履行合同。交易成本较高。二、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中间产品市场内部化的动力最强中间产品泛指为满足企业生产需要而交换的产品:原材料和零部件,专利、专有技术、商标、商誉和管理技能等知识产品(也称为信息产品)。知识产品具有如下特点:1.“生产”耗时长、费用高、风险大;2.可以给拥有者提供垄断优势;3.具有“共享性”;4.价格很难通过市场来确定。二、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三)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外部交易成本是市场内部化的实现条件内部交易成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成本:内部化使企业的市场规模受到限制;2.国家风险成本:也称为政治风险成本,被东道国征收或国有化的风险成本。3.管理成本:建立内部市场,监督管理方面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只有当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外部交易成本时,外部市场的内部化才是有利的。二、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内部化理论从市场失灵及交易费用角度,解释了跨国公司的性质及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论证了内部化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局限性:市场内部化优势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是始终存在的,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则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它不足以阐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三、对内部化理论的评价第三节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内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扩展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评价EclecticTheory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英国里丁大学教授、经济学家邓宁(JohnH.Dunning)1976年提出;1981年《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系统阐述;将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莱和卡森等人的内部化理论结合起来,并引入区位理论,采用折衷的方法加以综合。第三节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企业从事FDI必须同时具备三个优势:所有权优势(OwnershipAdvantage)内部化(InternalizationAdvantage)区位优势(LocationAdvantage)简称OIL优势。该理论被称为OIL范式(OILParadigm)。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所有权优势(OwnershipAdvantage)FDI的基础。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资产”一词经常与资源禀赋互为通用,含义较广,泛指“任何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东西”。(1)技术优势;(2)企业规模优势;(3)组织管理优势;(4)金融与货币优势。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内容(二)内部化优势,企业将其所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使用而带来的优势:节约市场交易成本,回避特殊技术和商标的使用成本,有效控制投入物(包括技术)的供给及销售条件,确保商品品质并利于实施市场差别价格。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能力不仅在于其对技术的占有,而且来自技术优势的内部化,因为用企业自己的程序来配置资源,企业所有权优势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但市场内部化的目的仅在于保持和扩展垄断优势。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内容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FDI的动力因素(三)区位优势:FDI的引力因素。国内外生产区位的相对禀赋对FDI的吸引与推动力量。由东道国和母国的多种因素综合决定:若东道国经济中的有利因素吸引外国投资者前去投资,则形成直接区位优势;若母国经济中的不利因素迫使企业到海外从事直接投资,则称为间接区位优势。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内容区位优势取决于:(1)生产成本:主要是劳动力成本;(2)市场因素:市场规模,市场潜力;(3)贸易壁垒:关税与非关税壁垒;(4)政府政策:产业政策、FDI政策;(5)心理距离:文化距离、政治距离、经济距离。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内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不仅可以解释FDI的动因,而且还可以说明企业如何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方式之间做出选择。三优势范式表解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内容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区位优势(L)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技术转让有有有有有无有无无邓宁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从动态角度解释各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发展和完善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既是决定该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小,也是决定该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大小的重要因素。实证分析了1967-1978年间67个国家的有关资料,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一国的投资发展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见表2-2):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扩展(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表2-2投资发展周期四个阶段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扩展(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直接投资净值400美元以下很低极少几乎没有负值400-2000美元不高增大较少负值2000-4750美元较高较大增大负值4750美元以上高大大正值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理论模式,因此,有“通论”之称,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解释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该理论既阐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又阐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诱因,并且创建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体系”。三、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评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n)创立。主要试图解释战后初期美国制造业在欧洲的FDI活动。1966年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
本文标题:第二章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5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