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人生的思考――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第一部分:作者简介及主要内容概括第二部分:读书笔记第三部分:读书心得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1978年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07月11日八时五十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因突发心脏病病逝;•2010年4月5日,清明,季羡林的骨灰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安葬。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生前遗愿—回到“母亲身边”;主要经历:故事一则学术研究: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的散文精髓是“真情”,情感的纽带把他和环绕着他的人情物事连接了起来,把今时今日和往时往日连接起来,文字再朴实不过,情感再真纯不过。他建造的文学宝塔,带有繁丽多姿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复调散文。钟敬文如此评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再恰当不过。这本书是一本散文的集合,但我认为更像是一本生活小扎,一个耄耋老人记录下对生活的点滴思考,对生活的参差感悟。•“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不完美才是人生•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走运与倒霉•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缘分与命运读书心得•在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傲,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在不走运的时候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的去,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结果当然是否定的。NO!人类是被上天优待的生物,既有思想,又有良知良能。终日过着浑噩的日子的人就像老虎,狮子等猛兽,饿了就去捕杀别的小动物吃,只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只有本性,却没有思想,没有良知。这些人不懂得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不懂得回馈社会,回馈自然。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我认为,这段话已经回答了“人该怎么活着”这个问题。也是人活着的职责所在。•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结果呢?臭氧空洞,天色灰暗,蓝天白云不再多见;鸟音断绝,珍稀物种濒临灭绝;绿地消失,森林覆盖率不断下降;河湖发臭,黄河断流,长江泛滥,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第一个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一曰真,二曰忍•东、西方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差异•“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心平气和”第二个关系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关系,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一个人确立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导致怎样调节自己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先生在阐述这三个关系时,旁征博引,运用独特的例证和通俗化的语言,饱含着朴素和真诚向我昭示了一个生活真理:这世界不属于哪一种特定生物,更不可能是属于哪一个人。人要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宽容他人,善待大自然,珍惜光阴,热爱哺育自己的国土,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这对人对己,都将大有好处。到底什么才是人生?•从人类角度来讲,人生是一个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从社会角度来讲,是人类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导致了人们的渴求——渴求获得了满足——人们就获得了幸福。根据幸福第一定理我们还知道,幸福的感觉都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一个幸福的感觉都是会消失的,又因为不满足是人的本性,所以,人们会继续寻求新的渴求,寻找新的幸福。如此循环往复,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真正的幸福水平由我们的心境来决定,是由人的内在决定的。在达到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的水平后,地位和银行账户的状况对我们的幸福水平的影响微乎其微。问题在于正确和错误的期望。
本文标题:人生的思考――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67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