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将相和--(公开课课件)
第一课时这是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是我国历史上光彩不灭的佳话。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写的《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返回学习生字:zhào赵王bì和氏璧zhào召集赵国姓赵完璧归赵璧玉召开号召nuò允诺诺言许诺qiè胆怯怯生怯场sè鼓瑟弹瑟jù拒绝拒捕抗拒zhū诸位诸侯诸如jīng负荆请罪荆条荆棘fǒu击缶qīng上卿爱卿词语理解•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整地归还原主。•骗到:用欺诈的方式得到。•撞碎:因撞击而破碎。•胆怯:胆小、缺乏勇气。•推辞:拒绝。•击缶:敲缶这种乐器。•诸位:各位。•削弱:使减弱。本课指国家力量由强变弱。•无价之宝: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指极其稀有的珍贵东西。•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很有气势。•允诺:应许。•攻无不克:功夺城池,没有拿不下来的。形容善于打仗。•战无不胜:每次战斗,没有不胜利的。•负荆请罪:表示完全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对方惩罚。•同心协力:思想一致,共同努力。近义词:进攻-攻打商议-商量理屈-理亏允诺-承诺胆怯-怯懦抵御-抵抗推辞-拒绝能耐-能力削弱-减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同心协力-齐心协力反义词:进攻-抵御称赞-批评胆怯-勇敢削弱-增强理直气壮-理屈词穷无价之宝-一文不值推辞-接受(1)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3)、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思考题:找找看,从哪段可以看出他们两个人不和?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战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第二课时重点导学,阅读故事“完璧归赵”学习要求:(1)仔细、快速地读第一个小故事,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2)用“——”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蔺相如有哪些性格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赵王因什么事而着急?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这是好事,为什么赵王却如此着急呢?因为秦王倚仗权势要骗赵王的宝玉。谜一样的和氏璧和氏璧,传为琢玉能手卞和在湖北荆山发现,初不为人知,后由楚文王赏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成为传世之宝。到楚威王时,把璧作为最高奖赏,赐给伐魏有功的照阳丞相。不久相府被盗,宝璧被贼偷走辗转卖到中原地区的赵国,归赵惠文王所有。谁料邻邦秦国昭襄王也很想得到这块和氏璧,凭他自己国力强大,想用软硬兼施的办法威胁赵惠文王。春秋战国之际,几经流落,最后归秦,传说由秦始皇制成玉玺。秦灭后,此玉玺归于汉刘邦。入唐后不知所终。正在为难时,蔺相如想出了什么计策?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从他的这番话中,说明了什么?蔺相如深谋远虑,智慧超人。蔺相如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对策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使赵王变被动为主动。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结果怎样呢?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看到这种情形,蔺相如是怎么做的?深入理解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小毛病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从这段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拿到宝玉后的蔺相如,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说明什么?为了确保秦王不会耍手段,蔺相如还向秦王提出了什么条件?秦王是真答应交换还是想骗宝玉到手呢?蔺相如知不知道?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后,又是怎么做的?一回到宾馆,蔺相如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怎样理解这段话?大大方方这段话写出了蔺相如敢于对秦王进行欺骗,是因为他了解秦王的性格,也抓住秦王害怕天下人认为他“不守信用”这个弱点,断定秦王不敢将他怎么样。这说明他知己知彼,在战略上才没有输掉。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完璧归赵”主要内容蔺相如接受任务,带和氏璧出使秦国,他见秦王没有诚意以城换璧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冒死抗争,最终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几年后,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见,他去还是不去呢?深入理解秦王在赵王鼓瑟之后,为什么叫人记录下来?秦王想显示自己的国家强大,想趁机羞辱赵王。蔺相如是怎样做的?深入理解瑟缶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毫不畏惧地“只有五步远”是什么意思?“跟您拼了”说明什么?“五步远”是说我们一个对一个你躲不开。“跟您拼了”说明蔺相如态度鲜明而强烈,意思是秦王再不答应就要跟他拼命。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目的是维护赵国的尊严。从中可以体会到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渑池之会主要内容渑池之会上,蔺相如见秦王以鼓瑟侮辱赵王,就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正因为蔺相如的这些出色的行为,让他的职位比大将军廉颇还高,他们之间因此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深入理解对于蔺相如的职位,廉颇满意吗?从哪里可以看出?学习负荆请罪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廉颇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攻打城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每次战斗都胜利。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就靠一张嘴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立功究竟靠的是什么?他真正靠的是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爱国精神。返回廉颇的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他介意吗?从哪些事例可以看出来?1、蔺相如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2、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的做法他的手下人明白吗?你们呢?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深入理解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从这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什么句?廉颇忽然醒悟了,来到相府门前……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的共同认识: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缘于他们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有共同的爱国思想,“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王依仗强势,要骗取和氏璧。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被送回到赵国运用拓展:返回“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果是________。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想占秦王吃亏赵国便宜运用拓展返回“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负荆请罪很不服气运用拓展:返回中心思想:课文通过对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为题?课文以“将相和”为题,既包含了本文是讲两人之间从和——不和——和的故事内容,又暗点了文官武将团结一致、治理国家的故事主题。作业:1、给家长讲其中一个故事,注意积累,讲述时尽量用上四字词语或成语,还可以引用俗语等。2、通过一件事写写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事,要写清前因后,450字以上。
本文标题:将相和--(公开课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75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