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单元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考纲要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史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49-1952三年恢复时期1953-1956三大改造时期1956-1966十年探索(建设)时期1966-1976文革十年内乱1949-1956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1976-1978两年徘徊时期1978.12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现代史分期发展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经历了所有制形式从私有制向单一公有制经济,再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所有制发展;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模式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对外关系经历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基本格局。单元知识脉络: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年)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第三阶段:“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间工农业生产总值52年57年60年66年71年73年75年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1.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49-1952年)国民经济全面崩溃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1)背景: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连年战争的破坏意义: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3)结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二)一五计划(1953-1957年)材料一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1亿,占农户总数的96.3%。材料二黑龙江孙吴县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数据:1956年1月,对全县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镇内组织起手工业生产合作社6个:铁木社(34人)、被服社(11人)、工艺社(11人)、皮革社(6人)、调味社(7人)、食品社(9人);另有参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村工匠6人,计84人。占全县手工业工人总数的97.7%。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1亿,占农户总数的96.3%。但是……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出现破坏农具的现象。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我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三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其它经济成分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一化三改”2.三大改造:(5)方法: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1953——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一五计划是总路线的具体实施。(1)时间:(2)目的:(3)实质:(4)对象: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6)意义:(5)结果:3.一五计划(1953-1957年)①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②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开展工业化建设成为迫切要求。③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④从国际形势看,朝鲜战争结束,有利于“一五”计划的实施。(1)“一五”计划实施背景(2)“一五”计划内容:三大改造,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9%91%重工业其它重工业占工农业生产比例阅读思考:材料反映了建国初中国的什么问题?材料一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中国美国印度钢产量2.37公斤538公斤4公斤发电量2.76千瓦时2949千瓦时10.9千瓦时材料二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们实现现代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根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毛泽东表明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学习苏联的经验材料三中国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体现了“一五”计划的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集中在东北的原因:①新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②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③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④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与主导产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与设施。①客观条件: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工业矿产资源丰富,铁路交通发达;②从历史上看:工业基础好。③外部原因:这些项目主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较近,比较方便。(2013年福建文综)(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提示: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新中国重点发展重工业与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区别:苏联: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中国:重点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拓展: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①“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②“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③“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④“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3)“一五”计划的特点:(2013年海南)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B(2012·浙江卷)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C(1)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2)1958年大跃进,1966年文革,工业化进程受阻,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扩大。(3)1978年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加快。(4)2002年十六大后,开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4)成就: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1966)①1956年毛泽东提出《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②1956年中共“八大”。③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④1960年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正确的探索: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泛滥。“左”倾错误:调整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和工作要求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作为进一步发展的支撑点充实薄弱环节,主要是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1.中共八大(1956年秋)(1)背景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②《论十大关系》奠定思想基础(2)内容(3)评价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确定经济建设总方针:(农业国—工业国)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探究:为什么说八大是成功探索?2.社会主义建设“三面红旗”:1958年(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3)人民公社化运动:(2)大跃进运动: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左”的错误。主观上,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1958年《人民日报》经常出现的一句话:“地的产量是由人的胆量决定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图片反映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哪些特征或影响:千斤重的大南瓜“大跃进”时的宣传漫画“大跃进”时的宣传漫画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大跃进”时的宣传漫画“看,卫星田的稻子长得多么丰满,16岁的女孩坐在稻穗上,也掉不下来。”这是大跃进时期一张名为《稻穗上的姑娘》新闻图片的文字说明。这块“卫星”田号称“亩产四万三千斤”。后来,稻穗上的姑娘回忆说:“那年,队长带着我们连夜突击,从附近将33亩即将成熟的稻连根拔起,移栽到卫星田里。几十万棵稻穗一夜间移栽到一丘田里,丝风不透。为了防止稻穗倒伏,还从山上砍来近千斤圆竹,穿插中间搭上架子。我就坐上了稻穗,有人喊来记者照了相。”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是河南建国人民公社的8名劳动力5个小时的劳动成果,仅1.042亩小麦。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妨碍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①前者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领域。②后者片
本文标题:单元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82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