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英特尔中国团队用通信祭摩尔定律
英特尔中国团队使命:用通信祭摩尔定律--------------------------------------------------------------------------------举办世界性技术峰会向来是全球500强企业巨头的专利,因为也只有他们才拥有盟主般的主导某种技术或标准的实力。2002年12月3日,联想集团在北京首次举办了自己的信息技术峰会,开创了国内IT企业做东倡导产业技术方向与标准的先例。杨元庆在这次峰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关联”的概念,传递出实现计算、通信和家电融合的技术构想。与其他前来捧场的跨国公司代表负责业务与市场者居多不同,英特尔公司派出了掌控技术研发“一把手”的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CTO)帕特·基辛格,联想到在此之前9月12日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公司提出的“计算与通信融合”的口号,以及由帕特·基辛格提出的“英特尔无线自由”策略,可以看出他是最乐于看到像联想这样的合作伙伴做出如此的回应。实际上,进入2002年之后,不论是英特尔中国区总裁陈伟锭,还是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杨旭,都经常通过论坛、专访等各种渠道,向业界和传媒传达类似的信息,为合作伙伴未来的选择做提前的铺垫。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同时也是计算机、网络及通信产品的领先制造商,英特尔为什么会对中国IT企业的成长抱有期许的心态?是因为面临IT业的严冬不得已而为之,还是其自身一直不变的使命使然?既然并非提供终端产品,何以年年不遗余力在各种学校举办巡展、培训和技术大赛?近两年来接二连三地在中国成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用意何在?这些难道就是它进入中国近20年来既赢得市场又赢得口碑的主要原因吗?在连续采访了英特尔中国区总裁陈伟锭、总经理杨旭、市场总监庄海鸥、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康颖涛、OEM总监洪力,以及渠道和品牌事业部总经理佘晖之后,答案便像冰山一样浮出水面。产业引擎--见证中国IT产业分享摩尔定律37年前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率先提出,每过一年左右,芯片上的晶体管和电子元件的数量就会增加一倍,这就是多年来一直在业界发挥深刻作用的“摩尔定律”。按照该定律的预测,无论公司、技术行业抑或社会经济环境出现任何状况,技术都将继续呈指数级增长。对英特尔这样的芯片制造商而言,一旦放慢创新的步伐就等于自取灭亡。这就意味着英特尔自当年推出第一块微处理器之后,就不得不背上双重的责任:一方面必须不断地推出最具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拓展有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客户群。因而,快速增长便成了英特尔的生存方式。每年它都要投入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用于开发新技术,推出一款又一款体积更小、功能更强的芯片,推动整个计算机业分享摩尔定律的成果。与此同时,它要帮助自己的客户不断成长、壮大,因为只有把整个产业做大之后,英特尔才可能为自己这种快速生存方式找到依托。所以,两年前当陈伟锭从前任简睿杰手中接过中国区总裁的帅印之后,觉得首要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尤其是在人员、规模都大大扩张之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的态势。而英特尔中国团队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证就是,本土IT企业的健康成长。实际上,在1985年英特尔进入中国的时候,联想集团也只是刚成立一年的无名小公司,其他目前知名品牌的厂商即使在90年代初也不过两三个人的“小门脸”,从做经销商、代理商起步。由于当时整个中国的计算机行业刚形成,市场狭小,经销商因为库存和销售压力,往往不愿意接受新产品和新技术,致使中国市场上CPU的更新换代要比欧美和日本市场落后一两代。要仅仅依靠推销的方式使英特尔在中国扎下根来,显然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从进入中国开始,扶助本土电脑厂商迅速成长便成了英特尔中国团队的使命之一。而帮助经销商发掘客户,提供免费培训,更成了英特尔中国早期员工和经验的主要任务。到了后来,逐步发展到为经销商分析市场机会、联系融资、寻找软硬件合作伙伴,提供解决方案等等。直至今天,英特尔中国区还有人经常跟客户一起去做市场调研,帮助他们做市场分析,共同探讨研发流程等。这种客户关系极像是卖给对方种子后,还要跑到前头去为他找块好地。“我管我们的队伍叫‘农民’。”专门负责大客户业务的OEM总监洪力在介绍自己本部门与客户的关系时笑嘻嘻地说,“因为本地PC产业就像一棵棵果树在成长,我们做的不是站在梯子上摘果子,而是在下面尽力支持果树长得更好,等果子掉下来了我们再接住。所以招人进来我进行工作性质描述时,常说的就是农民。”正因为如此,目前负责公司运营、市场销售的总经理杨旭,对制约国内计算机产业发展的两大难题极为关注:其一是消费者对电脑的潜在应用还有很多局限性,这涉及到整个计算机科学的教育普及问题;其二是我国硬件产业发展水平已接近世界水平,但软件产业还相当落后,反过来拖硬件的后腿。这种思维方式使英特尔和中国本土客户形成了密切的共生和双赢关系。目前国内排在前20名的电脑品牌中,有不少都是几年前从做英特尔产品发展起来的。在过去的两年中,英特尔亚太区总裁陈俊圣和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连续两次一起站柜台,宣布新产品上市,很具象征意义地说明了英特尔在中国业界取得的成功。英特尔中国区的市场份额也在整个亚太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按照其全球CEO贝瑞特的判断,今年中国区的市场收入将有可能超过日本而成为亚太区的老大。“英特尔公司一边不断推出新的技术,一边把最好的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拿来同国内合作伙伴共同分享,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把产品推向市场,使消费者了解他们,然后再推动我们对市场的研发。从而使我们的价值链得到良性循环。”杨旭如此解释英特尔在中国成功的原因。因此,当英特尔认为计算机和通信的融合,亦即制造出“手机一样的PC”或“PC一样的手机”是未来的机会同时,它没有理由为中国联想等本土企业崛起并积极回应自己的构想而不高兴。让电信业从摩尔定律中受益,正是英特尔企图续写神话的另一战役。技术先导--预热市场三五年从普通消费者眼光看,英特尔也许只是一家芯片供应商,如果不知道IntelInside标识的含义,更不知道英特尔跟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但从业界人士看来,英特尔实际上在扮演着整个IT产业的领导者角色。而成功扮演这种角色的强大支撑来自其出色的技术营销。其全球副总裁兼技术事业部营销总经理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披露了英特尔的技术营销思路:“只要一有新的技术,我们马上把它转化为产品,使用户可以很快买到,以不断加深他们对我们产品的信任感、信赖感。与此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和各级政府、各大专院校、各个领域合作伙伴的交流与沟通,使他们理解我们的技术,清楚我们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这方面,我们会通过设在各地的英特尔实验室,让他们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于是,大家对相关的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达成共识,接下来他们就会开心‘自己可以做什么’、‘英特尔正在做什么?’、‘英特尔可以帮助我做什么’。”当这种局面出现的时候,英特尔就成为整个产业的原动力。按照这一思路,我们不难理解英特尔中国区在围绕渠道销售进行“扫街”、免费培训、在电脑城举办“英特尔电脑合家欢”等市场推广活动之外,还参与赞助支持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举办“大学校园巡展”活动,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资助建立“英特尔电脑小博士工作室”,并与许多大专院校、研发机构进行大量的,基于英特尔技术的合作。也就是说,英特尔眼光一直放在三五年之后的市场。而这样着眼于长远未来的行动,使英特尔不仅在中国树立良好的公民形象,赢得社会、政府的信赖,也使自己的员工充满成就感。市场总监庄海鸥提到自己到重庆参加一个小博士工作室的活动时,面对一群来自偏僻地区孩子那感激的目光,心里直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从过去不到10年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出英特尔在培育中国IT产业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993年,现英特尔亚太区总裁陈俊圣在中国内地做销售时,中国的电脑技术还落后于欧美国家“一到两代,但由于新产品价格过高,很多经销商对新一代产品的跟进往往没什么积极性,陈需要不断用康柏、戴尔作为成功例子给予诱导,才慢慢有人尝试。但去年底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的含超线程技术的奔腾4处理器发布会上,联想、方正、长城、清华同方、TCL、海信、浪潮等国内名列前茅的20多家计算机系统厂商悉数到场表示跟进,并展示了样品。而这款处理器是英特尔公司同一天在全球同时发布的。这也足以说明,为什么英特尔在中国的业务保持强劲发展,却能在业界及传媒圈少有微词的原因。本土战略--赢得市场与口碑的利器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都难免受到业界和传媒置疑,这其中既有对“破坏”原来行业生态的担忧,也有对其是否前来跑马圈地,刮一把就走的顾虑。归根到底,就是看看这家公司能否实现本土化。3年前,当陈俊圣由英特尔中国区渠道兼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升任亚太区总裁的时候,标志了第一位由本土人担任跨国公司大区经理的诞生,也彰显了英特尔在人才本土化方面的力度。而陈伟锭两年前出任中国区总裁时设定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更多的本土经理人成长起来,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英特尔中国区高层团队中,除了陈伟锭是来自新加坡的华人外,杨旭、庄海鸥、康颖涛、洪力、佘辉等人都是本土背景。康颖涛介绍说,4年前英特尔中国区就开始实施“未来领袖培训计划”,从有上升潜力的中层经理中选出一批人,提供相关的培训、辅导。在整个英特尔中国公司中,除某些特殊的技术岗位外,外籍员工已经越来越少。杨旭指出,本地生产、本地研发也是英特尔本土化策略的重要内容之一。2000年8月在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扩建的芯片封装/测试厂,迄今已累计投资5亿美元,将在今年上半年封装和测试奔腾4处理器,这是英特尔在全球4个封装/测试厂当中技术上最具竞争力的工厂之一。而且自1998年以来,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英特尔架构开发实验室、英特尔无线技术研究中心、英特尔互联网交换TM架构研究中心、英特尔中国实验室相继在北京、上海等建立。研发机构落户中国表明了英特尔没有把中国仅仅当成其业务拓展地,而是纳入了其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格局中。而中国目前不仅拥有全球最多的手机用户,还即将拥有世界最大的数据网络,更是成了英特尔在中国投入加磅的因素。企业文化体验①:矩阵式管理VS建设性对抗在英特尔中国区的人看来,矩阵式管理和英特尔所倡导的六大文化价值观一直是他们行走中国市场十几年不走形的“法宝”。英特尔中国区人力资源部经理康颖涛介绍这种矩阵管理首要目的是,使英特尔在全球公司和机构在管理水平上达到一致的标准,在这一框架之下,一个中国员工如果做同样的工作,他可以在新加坡做,也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做。为达到这个要求,公司内部从招聘、培训、日常管理都以此为标杆。其次,矩阵管理能够让英特尔公司的每一部分都能分享共同的资源,比如人力资源部门的绩效管理,既有中国代表参加、印度代表参加,也有亚太区和总公司的代表共同参与设计,保证其结果是处于全球最前沿的团队智慧。这种矩阵管理带来的问题是容易听到不同的声音,甚至是不同老板的不同意见。如果遇到这种问题,英特尔提倡的“建设性对抗”文化将产生纠偏作用,即把所有问题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不论职位高低,不论少数多数,都可以展开对抗性讨论,“积极、直接、及时,对事不对人”是这种建设性对抗的原则。企业文化体验②:凌晨两点的客户会议对“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在英特尔服务了16年的中国区总经理杨旭有着深刻的体会。16年前,杨旭刚到美国通用汽车学院上学,由于选择了英特尔公司作为自己的赞助商,他必须用一部分时间到英特尔上班,他第一天到底特律的英特尔销售公司上班,推门进去,前台小姐非常有礼貌地问他找谁。杨旭说是找人事部的某某人,她让他坐在椅子上等一下。坐下后,杨旭看到前台小姐身后有个牌子,上面写着“客户就是我们的第一财富”。来自中国刚刚16岁的杨旭还不能完全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但他认定:这是一家为客户着想的公司,只要是为客户做事情,一定不会错。果然以后他的工作一直在反复向他证明这句话在英特尔的真正含义。杨旭在美国正式加入英特尔公司之后,有一回代表公司去跟德国一个大客户谈合作。这家公司以前和英特尔也有很多业务往来,杨旭到欧洲很顺利就把事情给谈妥了,回来后跟经理说应该没什么问题。没想到这家客户又突然打来电话,说有问题
本文标题:英特尔中国团队用通信祭摩尔定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2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