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商业银行金融学基础第七章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商业银行的概念、性质、职能;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制度与内部组织制度;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与经营管理理论。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组织制度,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以及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趋向及特点。了解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原则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第一节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1.1商业银行的产生(一)早期的商业银行•从货币兑换和银钱业演变而来(二)近代商业银行•1580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金融机构(三)现代商业银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为标志§1.2商业银行的形成形成途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演变成现代商业银行•按照资本主义原则创立的股份制银行§1.3商业银行的发展发展模式:•英国为代表的传统模式(职能分工型)•德国为代表的综合式(全能型)发展趋势:•业务综合化、资本集中化、经营国际化、服务流程电子化等第二节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2.1商业银行的性质1.商业银行是企业,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2.商业银行又是特殊的企业,是专门经营货币资金的金融企业3.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4.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信用中介调节经济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商业银行职能§2.2商业银行的职能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组织与制度§3.1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所有权机构经营权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委员会监事会总经理业务部门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决策系统监督系统执行系统管理系统股东大会董事会委员会监事会总经理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职能部门§3.2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结构第四节商业银行的业务商业银行的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资本各项存款各类借款现金资产贷款业务投资业务传统中间业务狭义表外业务§4.1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定义: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形成的资金来源的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基础,主要由自有资本、存款和借款构成,其中存款和借款属于吸收的外来资金。(一)自有资本资本的功能营业功能保护功能管理功能资本的构成普通资本优先资本其他资本普通股资本盈余未分配利润优先股资本票据和资本债务可转换债务社会闲置资金流动资金存款的来源银行贷款(二)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商业银行存款的类型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借款发行金融债券(三)商业银行的其他负债业务§4.2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商业银行现金资产业务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商业银行投资业务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存款托收中现金存放同业存款贷款种类贷款程序按期限活期定期按贷款人经济责任自营贷款委托贷款按方式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票据贴现1.贷款申请2.贷款调查3.贷款审批与协议签署5.贷款检查4.贷款发放6.贷款收回贷款一般程序0102030405对借款企业的信用分析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定义:又称为证券投资业务,指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投资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资产业务,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目标:1.取得收益2.降低风险3.补充资产流动性4.合理避税银行证券投资种类银行证券投资种类国内证券投资国际证券投资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国库券中期债券长期债券抵押债券信用债券§4.3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传统中间业务狭义表外业务结算业务信托业务代理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信用卡业务其他传统业务新型业务担保承诺贷款承诺贷款出售票据发行便利备用信用证衍生金融交易第五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5.1商业银行经营原则§5.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一)资产管理理论•产生背景:–产生于商业银行建立初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固定(活期存款),资金需要比较单一,金融市场不发达,管理重点在资产方面•理论思想:–银行自己来源的规模和结构是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完全取决于客户存款的意愿和能力。银行不能主动地扩大资金来源,但可以通过对资产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商业贷款•提出:又称“真实票据理论”,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出•产生背景:–商业银行建立初期,存款流动性较强,金融机构中没有中央银行•理论思想:–保持高度流动性,只发放短期自偿性贷款,不发放长期贷款,不进行长期投资商业贷款理论评价•优势:–在没有任何机构给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保证的情况下,银行通过这种经营理念保证了自身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局限:–忽略了贷款需求的多样化,集中在商业性贷款中–过分强调银行存款的流动性,其实在活期存款的存取之间,总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资金余额可用以发放长期贷款–短期商业性贷款与经济周期顺循环,经济繁荣则贷款增加,经济衰退则贷款减少,可能加剧经济波动资产转换理论•提出:–1981年墨尔顿发表于《政治经济学杂志》的《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产生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债大规模发行。•理论思想:–可以将资产用来购买一定数量的信用优、期限短并且易于出售的证券作为流动性储备–不仅可以发放短期商业性贷款,还可以发放定期贷款等其他类型贷款资产转换理论评价•优势:–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盈利空间,减少非盈利资产的持有量,减少了为保持流动性而损失的机会成本。–资产运用范围不仅仅是流动性贷款,证券投资成为银行资产运用的重要方向。•局限性:–忽略了对负债的管理,只重视资产的运用方面,仍然只是被动地接受负债。–证券投资容易受到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银行能否顺利转让证券取决于市场供求,而且变现成本的大小也取决于金融市场的现状。预期收入理论•提出:–1949年,普鲁克诺《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产生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贷款需求•理论思想:–贷款的偿还或证券的变现能力,取决于将来的收入即预期收入。只要预期收入有保证,不仅可以发放短期商业性贷款,还可以发放中长期贷款和非生产性消费贷款预期收入理论评价•优势:–要求银行的资产与预期收入直接挂钩,克服了商业性贷款理论的缺陷;–促成了贷款形式的多样化,拓宽了银行的业务范围。•不足:–预期收入很难预测,客观经济条件经常发生变化,借款人将来收入的实际情况往往与银行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以这种理论为依据发放贷款,常常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经营风险。超货币供给理论•提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理论思想:–商业银行除了发放贷款、购买证券,还应积极开展投资咨询、项目评估、市场调查、信息分析、管理顾问、委托代理、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中间业务超货币供给理论评价•优势:–资产管理超越了货币供给的狭隘界限,通过提供更多的服务,资产管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缺陷:–诱使银行涉足过于宽泛的业务范围,导致集中和垄断–加大了银行拓展不熟悉领域遭受挫折的可能性四种理论的演变概括从高度流动性到追求盈利性的演变(二)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产生背景:负债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兴起是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相适应的。•(1)伴随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业在资金来源的渠道和数量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银行为了在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必须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扩大资产规模,提高盈利水平。•(2)①30年代的大危机后,各国加强了金融管制,对利率实施管,制特别是尤其是存款利率的上限规定,使得银行不能以利率手段来吸取更多的资金来源;②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出现通货膨胀,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使得银行不得不调整管理策略,从各种渠道来筹措资金。•(3)金融创新为商业银行扩大资金来源提供了可能性。1961年花旗银行率先发行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随后又出现了诸如回购协议等多种创新的融资工具。这些流动性很强的新型融资工具极大地丰富了银行的资源来源渠道,为银行主动型负债创造了条件。•(4)西方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激发了银行的冒险精神和进取意识。负债管理理论——存款理论存款理论曾是商业银行负债的主要正统理论其基本观点如下:•①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其资产业务的基础;•②银行在吸收存款过程中是被动的,为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银行的资金运用必须以其吸收存款沉淀的余额为限;•③存款应当支付利息,作为对存款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付出的利息构成银行的成本。•存款理论的主要特征:稳健性和保守性,强调应按照存款的流动性来组织贷款,将安全性原则摆在首位,反对盲目存款和贷款,反对冒险谋取利润。•存款理论的缺陷:①认识到银行在扩大存款或其他负债方面的能动性;②没有认识到负债结构、资产结构以及资产负债综合关系的改善对于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盈利性等方面的作用。负债管理理论——购买理论购买理论是继存款理论之后出现的另一种负债理论,它对存款理论作了很大的否定。基本观点:•①商业银行对存款不是消极被动,而是可以主动出击,购买外界资金,购买对象包括:一般公众、同业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市场及财政机构等;•②商业银行购买资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增强其流动性;•③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适宜时机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此时,实际利率较低甚至为负数,或实物投资不景气而金融资产投资较为繁荣,通过刺激信贷规模以弥补利差下降的银行利润。)括号部分不显示在PPT上但要讲对购买理论的评价:•积极意义:①促进商业银行更加主动地吸收资金;②刺激信用扩张和经济增长;③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缺陷:①助长了商业银行片面扩大负债,加重了债务危机;②导致了银行业的恶性竞争;③加重经济通货膨胀的负担负债管理理论——销售理论销售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基本观点: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迎合顾客的需要,努力推销金融产品,以此来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对该理论评价:①该理论是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产物,它给银行负债管理注入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念;(即围绕客户的需要来设计资产类或负债类产品及金融服务,并通过不断改善金融产品的销售方式来完善服务)括号意义同上②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业和非金融业相互竞争和渗透的情况,标志着金融机构正朝着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1、偿还期对称原理偿还期对称是指银行资产与负债偿还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对称关系。偿还期极短的负债应和流动性极强的资产搭配,偿还期较强的负债应和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搭配。(活期存款——资金资产;定期存款——证券投资)但是,偿还期对称并不是绝对的对称。2、目标替代原理即认为银行经营“三性”原则(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中存在一种共同的东西——效用,它们的效用之和就是银行的总效用。因此,可以对这三个目标进行比较和相加,也可使它们相互替代,即流动性和安全性的降低,可以通过赢利的提高来补偿,这时银行的总效用可以不变。反过来盈利的减少也可以通过流动性或安全性的提高来补偿,从而不至于降低银行的总效用。3、分散化原理即银行资产要在种类和客户两个方面分散,避免信用风险,减少坏账损失。4、结构对称原理结构对称原理是一种动态的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相互对称与统一平衡。长期负债用于长期资产,短期负债一般用于短期资产,其中的长期稳定部分也可以用于长期资产。§5.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法资金总库法•又称资金汇集法,或者资金集中法•产生背景:–经济大萧条时期之后,强调安全性•基本思路:–由银行将来自各种渠道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资金池”,将“资金池”中的资金视为同质的单一来源,然后将其按照资产流动性的大小进行梯次分配。资金总库法基本思路资金来源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借入资金股本资金池资金运用一级储备二级储备各类贷款其他有价证券固定资产资金总库法评价•不管资金的不同特征,在资产分配时只服从于银行的经营重点和管理目标,即在保证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再考虑其盈利性,降低了银行的盈利水平。•为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中提供了一个把资金配置到各项资产中去的一般规则和优先顺序,但是它并没有提出解决流动性与盈利性矛盾的具体方法。资金分配法•又称资金配置法、资金转换法。•产生背景:–二战以后,资金来源由均质、单一转变为复杂、多变,
本文标题:第7章 商业银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31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