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2一、发展的基本概念所谓发展乃是生物学与心理学上所使用的名词,其意思是指一个生物个体在解剖结构及生理与心理功能上,以一定的程序,由简单、幼稚、原本的状态,逐步演化、转变、成长,变成较复杂、完整与成熟的状态,进而衰退、老化的整个程序与现象。3青蛙和鸭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过程生理发展:青蛙:卵蝌蚪长脚变成青蛙鸭:蛋无毛小鸭长毛的大鸭心理发展:青蛙:水里游、靠腮呼吸陆地上,能跳、靠肺呼吸鸭:不太会行走的小鸭跟母鸭到处行走找食交配、产蛋、孵蛋的大鸭4青蛙和鸭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过程例如青蛙由卵孵化、变成蝌蚪,长脚变成青蛙的发展过程;鸭是由蛋孵化,有无毛的小鸭长成能跑能游水、也能飞的大鸭的过程。随着这些躯体的变化,其生理与心理功能都有所发展。即由在水里游泳,靠腮在水里呼吸的蝌蚪,变成在陆上能生活的青蛙;由刚孵出不太会行走的小鸭,到学会跟母鸭到处行走,寻找事物,长大后能找对象交配,产蛋,孵蛋等功能的大鸭。5发展的基本特性由幼稚到成熟的单向发展按先后顺序与阶段,逐步发展。各种功能不均匀配合发展正常范围、变异与违常的区别6心理发展上的一些特殊现象“铭印作用”与“关键期”“发展”、“退化”与“固定”“早期创伤”与“后遗作用”7铭印作用与关键期所谓铭印作用(imprinting)乃指发展中的动物个体,在其出生时会把最初所看到的生活在一起的动物,不管是不是自己同种的动物,会很快的铭印在脑子里,即作为自己的“双亲动物”而跟随;长大之后仍一起生活,并可能选择这样铭印下来的动物作为交配的对象。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其发育过程当中,要学习某一特殊技能时,在特定的发育阶段才较易于学习。有时此关键期很短,功效很大,错过此一学习阶段,则再也不易学习。8发展、退行与固定退行:根据精神分析学家的观察,当一个个体受到心理刺激而无法应付时,有时会一时退化或退行,暂时放弃以学习到的较高等的适应方法,改而较幼稚的方式来应付所面对的困难。等待问题解决之后,再恢复到较高层次的功能表现。9固定:从精神分析的病例研究,精神科医师发觉,有些病人不但常退化到特殊的发展阶段去,而且常停滞于该发展阶段,好似“固定”在该阶段似的。。例如,有些病人一遇到困难,就躲起来睡觉,吃喝东西、要人安慰、拥抱、照顾,好像回到婴儿期。有些病人则是现在孩童的“性蕾期”,总是跟人缠在三角关系上,争风吃醋,抢别人的情人,对已婚者发生特别的兴趣,缠绕不能解决等。10早期创伤与后遗作用早期创伤:由发展的眼光来看,在发展早期的个体较不成熟,对内外刺激或应激常受不了,对个体产生剧烈的影响,呈现强烈反应;而且其反应并非是针对所收的刺激而表现特殊的反映,而经常是广泛化。在早期遇到的创伤,对日后的影响很大。例如,儿童在被白色的小老鼠吓坏了以后,不仅对小的白鼠害怕,连会动的白色其他动物如白兔、白猫等也会害怕,严重时连白色的小毛巾也会害怕11后遗作用有些早期受到应激,其影响后果会马上显现出来,但有的要日后长久才看得出,是属于迟来的“后遗作用”。例如:12岁的女孩放火,从小挨打,报复心强,在村子里多次放火。12二、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婴儿期(0---1左右)主要靠母亲喂养、保护,难于自行生存的阶段。幼儿期(2---3左右)还依靠父母养育,但在行动上较成熟,能自己活动、吃饭、上厕所,应付基本的生活需求,比较能生存的阶段。孩童期(儿童或孩童)(4---5左右)已能自己到处跑,且可离开父母,上幼儿园的阶段。少年期(小学生或学龄儿童)(6---11左右)通常是上小学阶段。青春期(初中学生)(12---17左右)此乃指青春发育阶段。相当于初中或高中的学生。青年期(18---23左右)大致相当于大学生。是快长大成人前的阶段,随社会情况与生活习惯而有不同的年龄。岁社会情况13认知发展学说由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提出来的认知发展学说,乃是从“认知”(COGNITION)的角度描述一个人从出生到青春期前后大发展情况。所谓认知乃是普通心理学的名词,指一个个体如何通过其知觉器官去认识外界,并且进而明了与思索外界,已达到把握与了解外在世界的功能。14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特点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也表现在质量方面。儿童不仅在信息量方面不同与成人,而且对于信息加工的方式也与成人不同。人的认知发展经历几个特定的阶段,而且这些阶段按固定次序发生。1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开始使用模仿、记忆和思维;开始认识到隐藏起来的物体并没消失(物体永恒性);从反射行为向意向行为转移。前运算阶段(2---7岁)逐渐发展语言和用符号去思维的能力;能单维通过逻辑去思考和运算;难于理解别人的观点(表现为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解决一逻辑性时出现的具体问题;理解守恒的规则,能够分类和排序;理解可逆性。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能解决逻辑形式的抽象问题;思维变得更科学;开始关心社会及自我同一性问题。16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皮亚杰看来,某种思维方式对成人来说十分简单,但对儿童并不如此。如,如果你问学生美国的南北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在1861年,儿童可能会问,1861年时什么时间。可见他们的时间概念与成人并不一样。所以你必须在他们懂得你的问题之前,先教会他们时间概念。按照皮亚杰的观点,我们每个人对现实的直觉受到我们当时的可能的精神工具或思维过程的影响。这样,由于儿童与成人的思维过程不一样,他们头脑中的现实自然也就不一样。皮亚杰就是力图说明儿童和成人的思维过程有什么不同。17认知发展理论要点如下:1.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质量方面,儿童不只在信息量(知识总量)方面不如成人,而且对于信息加工的方式(思维过程)与成人不同。也可以说,他们在用一种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2.人的认知发展经历几个特定的阶段,而且这些阶段按固定的次序发生。这种次序对所有儿童都是相同的,尽管有些人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的时间可能提前或滞后。这些阶段构成一个层次,即每一个阶段不同于前一个阶段,但每一个阶段又是从前一个阶段发展而来。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不是其特有的思维内容,而是其特有的思维方式。18婴儿期: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阶段指的是儿童从出生到大约两岁这段时间。其智力发展的特点是,智力活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要形式。这个时期的最大成就是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物体是分别存在的,即物体的永恒性。没有永恒性说明没有推理。出生婴儿仅有吸吮、抓握等简单反射。在六个月以前,婴儿对物体的的认知是,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球滚入床下,因目不能见,他就认为球不存在了。接近二岁的幼儿就会知道球仍在床下,只是眼睛看不见而已。第二个成就是目标导向行为的出现。目标导向的行为始于婴儿开始领悟到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种关系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一玩具放在床单的另一头儿儿童摸不着的地方,儿童开始时试图直接伸手抓到,在经过多次尝试后,他偶然拉动了床单,观察到床单运动和玩具关系,他就继续拉动床单,直到拿到玩具。19幼儿期: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仍继续依赖于感觉,但逐渐开始用词和语言来表征行动。思维不具备可逆性,还只能从单一的方向进行,而且这个单一方向又反映的是静止的知觉状态。例如,把两杯同量的水当着儿童的面倒入一个瓶身较宽的容器和一个瓶身较窄的容器,然后询问儿童两个容器的水是否相等。此阶段的儿童大多数人都认为不相等。因为他们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他们还不能在头脑中把水倒回原来的杯中,因而无法理解两个容器中的水相等这个道理。按皮亚杰的话说,他们还缺乏“守恒性”。皮亚杰有时也称这个阶段的思维为“直觉思维”。因为思维靠的不是逻辑,而是事物对她看起来像什么,这也是“前运算阶段”名称的由来。受这种思维的限制,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观点考虑问题,并深信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相同,表现为自我中心。由此产生许多大人们视为“童稚语言”的“前概念”。例如,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们讲着:“笑,代表高兴、幸福,哭,代表伤心”,这时一个小女孩站起来,嘟着小嘴问老师:“老师,我现在能哭吗?”老师惊奇的问:“有什么伤心的事吗?”女孩说:“我的糖刚吃完了”。2021小学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小学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在发展数、关系、过程等概念。表现为具有了守恒、分类和排序等的能力。例如关于数的守恒,是明白数目和事物形式的相互关系,通晓物体的数目不会因排列形式不同而改变这个道理。典型的实验是在儿童面前摆两排数目相等的小瓶子,其中一排放的松散,看起来长一些;另一排紧凑,因而看起来短一些。然后询问儿童二排瓶子是否一样多。前运算阶段儿童由于智力活动较多的依赖于知觉提供的材料,故认为松散的一排瓶子多些,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会先数一数两排瓶子的数目,然后作出肯定的回答。2223分类是儿童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关系概念的基础。它是根据事物的性质或关系对事物进行不同的组合。儿童从感知运动阶段的末期就已经能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到前运算阶段,幼儿可依据事物的颜色或形状给事物明确分类。但这时的分类只是在同一级的单一维度进行。到了具体运算阶段,由于可逆性思维的形成,使儿童可以理解不同级概念关系,看到事物不仅可以按一种方式归入一类,也可以按另一种方式归入另一类,因而能进行复杂的等级性的分类,即形成类包含能力。例如,在学龄儿童面前放15张卡片,其中8张卡片是花猫,2张卡片是白猫,5张卡片是小狗。然后问他们:是花猫多还是猫多?是猫多还是动物多?此时期的儿童可以依据下列运算回答问题:A(花猫)+A(非花猫)=B(猫)B(猫)+B(小狗)=C(动物)故:A(花猫)B(猫)C(动物)这种等级分类能力是前运算阶段儿童所不具备的。24列序是儿童形成关于事物过程概念的基础,基本上同分类能力一起出现,与可逆性思维的形成有关。指的是在内心依据大小、多少、轻重和长短等关系对事物的次序做出安排的能力。例如,实验者向儿童出示铅笔A和铅笔B,A比B短,即AB;再用铅笔B同铅笔C比较,BC,此时把铅笔收起来,问儿童A和C谁长谁短。前运算阶段儿童对这个问题茫然不知所措,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通过内心的比较,知道ABC,故AC,因而能做出正确回答。虽然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智力活动具有了守恒、可逆性、掌握了数量、关系、过程等逻辑运算能力,但这一阶段儿童的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实的支持,只能把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的和观察所及的事物,不能把逻辑运算扩展到抽象概念中去。例如,向7--8岁小孩儿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定AB,BC,问A与C哪个大?他们可能难以回答。若换一种说法:“张老师比李老师高,李老师又比王老师高,问张老师和王老师哪个高?”他们可以回答,因为在后一种情形下,儿童可以借助具体表象进行推理。25初、高中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此阶段儿童具有了下列思维能力:假设—演绎思维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以后,儿童的认知能力趋于成熟,可以摆脱具体事物的内容而在纯形式水平上,依据一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理和命题运算,平常我们常称之为科学推理。在假设演绎的思维活动中,结论首先是通过假设的方式而被预先接受的,就是说结论在与现实接触之前,就以可能的方式存在了。在这里,可能性先于现实性。这样,儿童的思维就摆脱了现实范围的束缚而大大扩展了。例如,有“地球是平的”和“地球是圆的”两个命题,要儿童做出是非判断。处于形式运算前的儿童思维受具体事物或知觉资料的支配,他们所看到的地球是平面的,因而无法理解为什么地球是圆的。而一个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不受眼前具体事物的支配,可依据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能会这样思考:如果地球是平的,那么太阳就不可能每天都从东方升起,在西边降落,只有是圆形的,才能解释这一现象。由这一假设演绎的过程,得出了地球是圆的这一结论。2627抽象思维指运用符号的思维。达到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可以解决如(a+b)=a+2ab+
本文标题: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4723 .html